分享

红安皮影戏

 mqh014 2019-04-04

汪海东口述  吴昌金、彭志才记录

 皮影戏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在红安兴起与延续,是有其广阔的社会背景的。据我所知,红安是边远山区县,解放前,长期的封建专制禁锢着人民的思想,经济不发达、文化落后,各种文艺形式很难在红安推行。清朝末年,随着社会思想的维新,山区人们思想也逐渐觉醒和活跃起来,于是乡村中的地主阶级,为了顺应历史潮流,利用各种文艺形式,宣传维新思想,促进社会变革,同时也掺杂着宣传封建思想,达到用“善戏”来笼络群众的目的,在他们推行的许多文艺形式中皮影戏在山区的效果最好。      

      据我的师傅讲,光绪末年,红安县丰岗乡王贵轩垸有个叫王凤鸣的秀才,多才多艺、能写会画、吹打谈唱样样都会,他在博览群书中发现了关于皮影戏的传说,并被深深地吸引住了。相传,皮影戏兴于唐朝,太宗李世民为了显示唐朝政权巩固以后的太平,在御苑内大摆戏台,彩女宫娥上台唱戏,三宫六院在黎园仿效,台前加用帷帐掩盖以遮羞耻。二月花朝那天,唐太宗游御花园,见此情况甚觉有趣,于是留连忘返,恰巧皇儿因无人照看,坐到聚宝盆里吃玉米面被噎丧生,太宗于是下旨,从此宫内禁演此戏,并驱逐了宫娥彩女,这种演戏的形式于是便带到民间,人们纷纷仿效并加以演变,逐步形成了皮影戏的雏形。王凤鸠不仅对皮影戏的传说着了迷,甚至放弃对功名和仕途的追求。亲自进行皮影戏的试验和演出。在实践中,他亲手摸素出一整套制作皮影子的工序。他首先勾画出男女老幼的人形,再行设计各种服饰道具,然后逐一用牛皮剪割下来,经过着彩添色,雕细刻连成各种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可以与各种戏曲舞台上的丑、且、生、末、净相比拟。他按照当时流行的汉戏剧本结构和唱词格律,将《封神演义》、《西游记》等古典小说改编成皮影戏唱本,并且采用汉剧唱腔和胡、月、弹为主的乐器进行伴奏。他对自己的制作、编剧、演唱感到满意之后,又决定创立皮影戏班,为此,他跑遍了全县各地,招收了一些良家子弟为徒弟,手把手地教他们提皮影子,向他们口授唱腔和道白,一句句,一节地教,一折折,一本本地传,不仅使徒弟能够熟读熟记,他自已也可以倒背如流。而且还做到边教授边实践,边改进边提高。这样,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艰苦训练,他所创立的皮影戏班终于走上了戏台,演出了红安历史上的第一台皮影戏。皮影戏一经唱开,深深圾引了长期渴求文化生活的贫苦农民。由于皮影戏简便易行,戏班的费用不多,农民们也可以凑得拢,负担得起。因此,皮影戏逐渐扩大了影响,成为农民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这就是红安第一个皮影戏班的诞生经过。        

王凤鸣带的徒弟很多,最得意的大徒弟李大合。李大合是丰岗乡土李安村人,绅土出身,他聪颖过人,凡是王凤鸣教过的东西,都能接受。在戏班中很有威望,王风鸣死后,李大合便继承了台主。李大合主持戏班后,一方面注意招收新人,一方面进行皮影戏的革新。为此,他与徒弟们长时间进行认真的摸索,实践和相互切蹉,他认为汉剧唱腔不大合乎山区人民的口味,于是自编一种腔调,唱给全班艺人听,让他们批评,指点然后加以纠正,于是逐渐将原来的汉剧唱腔改为独具特征的皮影戏唱腔,在实践中,李大合还发现用胡、月、弹三琴在室内伴奏,具有幽雅动听,表达感情细腻真切等许多长处,但对手常在野外空旷地方演唱的皮影戏来说,却存在着不少的缺点:音量太小不热闹,费时又多,群众音乐素质差,难于接受。于是他就改用鼓、锣、钹、板取代胡、月、弹三琴进行伴奏。经他所改的这些唱腔与乐器牌一宜延用到现在。到1935又在其间加进了哨呐伴奏,好处是可以烘托剧情气氛,活跃戏场,提高观众的情绪。乐器和腔调不断改进,使皮影戏日臻成熟起来,皮影戏的改革显示了李大合杰出的艺术才华。        

我的师傅是刘金山,他是李大合徒弟中出类拔萃者的一个。清末民初,他到李大合家学艺,在李大合的悉心教导下,他吹、打、提、唱样样娴熟,深得李大合的器重。1934李大合病故,刘金山于1935回到二程乡新寨刘先泗村招徒授艺,与我一起拜他为师的有汪亚东、黄四海等人,刘金山治学严谨,对徒弟提出明确的要求,词句要优美,情节要熟悉,音乐要奏得和谐,影子要提得活,情绪要高昂、精神要饱满。他教导我们:一台戏要唱得好必须是奏乐、提影、唱腔和道白四者的有机结合,水乳交融,每个人眼、脑、耳、手同时高度集中,如人物出前奏造气氛,影子要根据奏乐情况适时提出,灵活地指使人物活动,往往是一个动作发挥得好,会引来观众热烈的掌声。诸如文官的龙形虎步,武宫的粗犷豪爽,旦角的一步一扭凤点头都要靠提影的技术,说词唱曲者要根据“人物”的活动适时唱曲、道白,这样能使人物形象完美,虽然我们不敢用“名师出高徒”的格言来自夸,但我们几个弟子的确没有辜负他的教诲和期望,从而使他传授的皮影戏艺术增添了生气,扩大了影响,就在我们三年满师的那年,我十分尊敬的师傅,红安皮影戏承前启后的艺星刘金山去世了,弟子们万分悲痛,我们师兄弟们都推举我为台主,因我和汪亚东都是汪散的人,所以称为汪散皮影戏班。在七里、华河、二程等地巡迥演出。以崭新的艺术展现在农村观众面前,赢得了人民的爱戴,我们每到一地唱戏,纵横十几里地大小村庄的群众,都争先恐后地赶来看戏。唱什么戏一般都是在唱演前任东道主点戏,比较长的连台传戏就采用提纲式的活本子唱法,单本或较短的戏就按照剧本固定台词,我从艺以来共演一万五千余场,亚东和我的名字横直几十里老幼皆知,在狂散戏斑的推动下,刘金山的师兄、师弟、师侄们分別到七里、高桥、华河、永河等地招徒授艺,逐渐繁衍。皮影戏的班子日趋增多,皮影戏在红安各地成为人们喜庆节日和文艺娱乐不可少的一种文艺形式,凡是有钱的人请欢班为其唱寿戏;唱愿戏等,唱正戏前还要请台。我所唱的本子不针其数:主要有《封神演义》、《岳飞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征东》、《征西》、《狄青传》、《粉妆楼》、《際唐传》、《反唐传》、《三贵头》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民间艺术,红安县政府更加关注皮影戏的发展,首先派文艺干部深入皮影戏班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提高演出人员的思想认识。帮助剔除封建迷信的糟粕,对皮影戏如何改进与提高作了不少的工作。1961年县文化馆委派曲艺股长杨一辉带我专程到黑龙江去学习东北的皮影。1964年红安县成立了由我、李正礼、黄崇新等人组成的”红安县皮影戏队”,作为脱产的专业文艺团体到全县范围内进行营业性演出,隶属文化馆领导,在县皮影队的影响下,红安皮影戏这个民间艺术形式,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班子的台数和从艺人员不断增加,就我所知,全县皮影戏班一共有三十九台,演出人员有二百余人,其中丰岗乡有十八台,七里四台、高桥和二程八台、华二台,还有从麻城传入红安永河、两道的各一台,从河南传到七里耿家洼的一台。至此,红安影戏就一共有三支,其唱腔,提法和幕靠帐的大小等各不相同,但演唱的剧本内容基本一致,群众喜闻乐见也是一致的。这些皮影队伍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活跃农村文化生活起了很好的作用,除了对传统剧本剔除封建糟粕外,我们还致力于自編自演,说新唱新,例如由我改编的《五块大洋》、《小兵张嘎》、《三丑会》、《两个队长》《审椅子》、《大闹平川》等和学演外地的优秀剧本《三世仇》、《血泪仇》等都以全新的内容出现在幕合上,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文化大革命”中,皮影戏也遭到了厄运,县皮影戏队解散了,各地的皮影戏班也不存在,艺人们各自回到家乡从事农业生产,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使瀕临灭绝的皮影艺术重放光彩,获得了新的生命。1979年落实党的政策,县皮影戏队也基本恢复原来的样子,但我和队员们均已年近古稀。尽管这样,我们个个老当益壮,人人精神饱满,劲头十足,大家按照改革开放的要求,努力运用皮影戏艺术,说新唱新,热情歌颂党的政策,歌颂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省、地文化部门还组织皮影戏汇演,让我们到外地参观学习,以期待这种艺术进行推陈出新,使之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我们演出过的折子戏写成剧本,刻印下发到各皮影队进行推广,我相信,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呜文艺方针指导下,皮影戏这个深受红安人青睐的艺术奇葩,必将会散发出永不衰歇的芳香。当然随着电影,电视等现代文艺形式的日益普及,皮影戏能否长期存在。社会实践会决定它的命运。不过作为一种历史上曾深受爱戴艺术形式,群众是不会忘记它的。

       转自《红安文史资料第二辑》2019.4.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