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之密在于用量

 昵称31421004 2019-04-04
中医之密在于用量

尽管中药用量没有像西药那样精细到毫克,但合理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已经发现,不同中医治疗疾病时,对于中药的用量往往差异很大,并且与药典上标注的用量不一样,那是为什么呢?

各种药典上中草药的常用药量大多在1020g之间,但治疗疾病的中药方剂中,不少药物的用量都在30g以上,甚至有人提出用高压锅煎药,以便于扩大容积。

历史上,曾经有过“煮散”的做法,把一付药轧碎,然后分次服用,显然是用很小的剂量来治疗疾病。不少人认为这种做法起源于南北朝期间,是因为长期战争造成的隔绝状态,南药不能北来,北药不能南下,逼出来少量服药的方法。其实,在汉代就有用散剂治疗疾病的做法,只是不太普遍,用的最多的是大包汤剂治病。

南北朝之后,盛行煮散,用量都比较小。清代江苏、浙江一带的医生,主张用药轻淡,用量都比较小。日本汉方药的用量,现在仍然比较小。

中药用药量的问题,现在还没有统一的看法,需要今后加大研究力度。

据说在解放以前,成都有一姓雷的中医,每每用药,以两而论(1两相当于31g),就连干姜、附片,也敢开上半斤,人称“雷胆大”。吃他开的药,要专门用一大砂锅煎熬,但看病者络绎不绝。而在近郊小镇一姓李的名医,处方中每味中药,不超过一钱(1钱相当于3.1g),一剂中药用茶盅即可熬煮。人称“胆小李”,就诊者也门庭若市。

儿科的名医“小儿王”,擅长用银翘散治病,子承父业,也用银翘散。一天,一位服了儿子的银翘散无效的患儿家长来求其父,小儿王拿着儿子的处方,一味药未改,只是调整了药物剂量,却立竿见影。所以有人说:“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药物的用量上。”

中医治病的灵魂在辨证施治,其用药剂量的大小是因人、因时、因证而定。但是,药量不同,往往它的功效也不一样。比如,龙胆草少用健胃,促进食欲,多用则清泻肝胆之火;三七小剂量止血,中剂量活血,大剂量则破血;薄荷在逍遥散中只用3g,能疏肝理气,而治风热感冒时,可用到10g,以发散风热;桂枝在桂枝汤中用9g,取其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而在五苓散中桂枝用量不到5g,则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之作用。

由此可见,中药的用量非常灵活,必须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分别对待,具体确定。不同的配伍,需要不同的剂量;不同的剂量,治疗的效果不一样。

当然中药用量也有其一定的原则。凡有毒的、峻烈的药物,用量宜小。如前人就有“细辛不过钱”的告诫。特别是有毒之品,使用更要慎重,以免中毒或耗伤正气;凡属花、叶等轻宣发散、芳香走窜的药物,用量亦不宜过大。而有些药物则非用重剂不可,如药力平缓的玉竹,质重的石膏以及金、石、贝类之属的药剂都使用重剂;一般一味药单用,用量宜重,而复方配伍,用量宜轻。汤剂用量宜重,丸剂、散剂用量宜轻;小儿和老人用药量应低于成年人,体弱患者用药量可轻于体质壮实者,妇女用药量应轻于男子;同样是风寒感冒,在寒冷的季节或北方,要用发散重剂才有效。而在炎热的夏季或南方,则不宜过于发散,以防汗出过多,变生他证。

  总之,中医临床用药剂量的轻重,对治疗效果常常有决定性的影响。使用药量的大小,应以中医理论为依据,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立法用药,才可能提高疗效。

根据资料介绍,一些药物不同用量,会产生不同作用,仅举例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艾叶  常用量能温经止血,大剂量可使肝细胞损害,出现中毒性肝炎。35g可开胃,8g左右温经止血、止痛,大量则引起胃肠道炎症。

2)槟榔  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g;而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60120g

3)白果  定喘汤白果用量在21枚(约为25g左右),动物实验证实,定喘汤中白果重用的定喘效果优于常规剂量。

4)浙贝母  915g,有清肺热、润肺躁、清热化痰之功。用于外感及内热咳嗽。1830g有解毒散结之功,用于治疗肺痈、乳痈、瘰疠、发背及一切痈疡肿毒。

5)半夏  止呕、除湿。1015g开胃,1530g安神。

6)薄荷  在逍遥散中仅用3g,以疏达肝木;而在苍耳子散中就重用至15g,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7)白术  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g,则能益气通便,可通泻。

8)川芎  外感头痛,用量宜轻,多不超过4g;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g;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g。历代认为川芎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9)蝉蜕  常用量为56g,治破伤风时需用2530g

10)柴胡  多用解表,少用疏肝。25g用于升举阳气,适用于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或中气下陷之病证;510g用于疏肝解郁,如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所致的胸胁胀痛等症;1030g,主要用于解肌退热,临床用于治疗外感六淫之邪而致的发热恶寒、周身疼痛等症。

11)当归  功能补血活血,适用于血虚血瘀诸证,然而当归在复方中,小剂量应用则补血,大剂量应用则活血。如当归补血汤即由黄芪30g、当归6g组成。而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作用治疗脱疽的四妙勇安汤,当归的用量竟达60g,主要是取其活血止痛;治妇女产后瘀血内阻的恶露不行,小腹疼痛的生化汤,当归的用量为24g,也取其活血止痛、祛瘀生新之效能。

12)茯苓  研究发现,在25g以下无明显利尿作用,至少达30g才有利尿作用,认为100g时利尿作用最强。

13)黄芪  常用量为915g,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10g以下升压,1530g降压,40g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

14)肉苁蓉 612g,有补肾助阳、益精血之功。适用于阳痿不孕、腰膝冷痛、筋骨无力等证。1518g有润肠通便之功,用于肠燥津枯之大便秘结之证。本品助阳而不燥,滑而不寒,是一味既补阳又益阴的药物。

15)升麻  少用(6g以下)有清热解毒之功;多用(10g 以上)有升阳举陷之效。310g,有发表透疹、升阳举陷之功。用于风热头痛、中气下陷、斑疹不出等。

16)白芍  630g,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之功效。3045g有利尿作用,用于热病后期,阴液耗损,小便不利等症。白芍长于养血敛阴,虽有利尿作用而不伤阴。用量若在30g以上,对大量吐血的确有较好的止血效果(见《岳美中医话集》)。大量治疗腹痛也很好,芍药甘草汤的芍药用量要大。

17)桑白皮  69g有退热作用,1012g有祛痰镇咳之功,15g有利尿及轻泻作用。

18)水蛭  1.5g研末吞服,12,主治肺心病;510g治疗急性支气管炎、高血压所致头晕;1215g,治疗脑溢血后遗症、原因不明的癥瘕痞块,本品破瘀血而不伤新血。

19)石菖蒲  1.53g作药引,有明目、开音之功。用于治疗角膜溃疡、声音嘶哑等。4.57.5g用于开窍,治疗湿温病之湿浊蒙蔽清窍者,以及狂躁型精神分裂症。912g有通利小便之功能,可用于治石淋或热淋。

20)三棱  常用剂量的上限为9g,但临床上以该药配合其他中药主治各类晚期恶性肿瘤病时,其每日用量达到4575g,相当于权威规定剂量上限的58倍。

21)山茱萸  常用量为510g,急救固脱时用至2530g

22)玄参  912g,有滋阴降火、清热润肺之功效。可用于治疗虚火上炎所致的咽喉肿痛、牙痛,以及肺热咳嗽等。1830g有祛虚热、除烦躁之功,用于热病伤阴、阴虚火盛出现的烦躁不安者。3090g有软坚散结的作用,用于治疗瘰疬、脉管炎等。玄参苦甘而咸寒,用于热证有清热滋阴、消炎解毒作用。虚热实热均可应用,但以滋阴见长。

23)夏枯草  常用剂量上限是15g,而临床以该药治疗病程较长的甲状腺瘤时,用量一般都超过30g

24)郁金  310g,有疏肝解郁止痛的作用,用于慢性肝炎和肝硬变所致的肝区痛、泌尿系疾患引起的肾区痛、妇科血瘀痛经等。1015g有行气利胆的作用,用于治疗传染性肝炎,能升高血清蛋白,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增进病人食欲。3060g有较好的排石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结石。本品入气分以行气解郁,入血分以凉血破瘀,善治肝胆病,善行下焦。

25)枳壳  312g,有行气宽中、除胀之功效。用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气滞诸证。1530g可用于子宫脱垂,或久泻脱肛等脏器下垂证。药理研究证实,枳壳对胃肠、子宫有兴奋作用,能使肠蠕动增强,子宫收缩。

26)炙甘草  12g有调和药性的作用,5lOg温肾养心,30g以上有类似激素样作用。

27)泽泻  治眩晕非30g不为功。610g治疗黄疸型肝炎、急性肠炎(暴泻)、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所致的多汗;1520g,可治疗乳汁不通、急慢性湿疹;2530g,治疗梅尼埃氏综合征、高血压、低血糖所致的眩晕等。

28)黄连、龙胆草  12g能健胃,增进食欲,36g可燥湿泻火解毒,大量则会刺激胃壁引起恶心、呕吐。

很多中药的用量,都是中医在实践之中摸索出来的,充满了惊险与曲折。

END

作者: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现任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河北中医学院硕士导师、河北省第四批师带徒指导老师。《燕赵中医药丛书》执行主编、《中医药与亚健康》杂志主编、《国医年鉴》副主编。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先生的徒弟。发表论文180多篇,出版《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中医群英战SARS》《回归中医》《捍卫中医》《关注中医》《中医近现代史话》《永远的大道国医》《中医大智慧》等著作18部。善于治疗呼吸道疾病、风湿病,调理亚健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