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聊中医那点事之用药之秘

 昵称37375912 2020-07-04

中医难学,难就难在太过于灵活,而且许多东西要靠自己的悟性。

它没有现代医学的标准化治疗方案,甚至于连药物用量都可以不那么“标准”。

就好像我们看西方的菜谱一般写明胡萝卜多少克,色拉油多少克,而中国的传统菜谱则是酱油两小勺,食盐少许。

而往往决定这道菜味道好坏的关键因素就在这“少许”之间。

初学医时我们常痴迷于收集一些名家的验方、秘方,殊不知千方易得,一效难求。

其实老师可以把治这个病的方子给你,用了什么药都明明白白告诉你,但是你也未必能治出好的效果。

因为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药量!

现代社会许多中医喜欢开大方、复方,一张方子写下来起码就是二十味药以上,病人甚至拿着麻袋来装药。

传统熬药的小药锅已经下岗,取而代之的是超大型号的药壶甚至大盆。

现代熬药

古代熬药

过去一些老中医会讥笑开大方的医生为“骡马医”,觉得人不同于牛马,何须用这么大药量?

但是现在开小方的医生反而少见,开大方的“骡马医”反而常见。

我在临床中也常有病人主动提出,

张大夫,给我药剂开大着点,我吃了好几年中药,药剂小了不管事儿。

难道中药的药效真的和剂量成正比吗?当然不是!

首先,处方药味杂投,看似面面兼顾,实际上有可能药与药之间互相反应,反而降低原有效果。

此外,既然是药,就有一个浓度和饱和度的问题,药多则加水多,药少则加水少,浓度是类似的。

再有,中医传统古方许多都是药味少而效力宏,随意加减药物或者变更剂量不仅破坏古方原有构造,而且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那么,抛开处方不说,

单从具体一味药讲,是不是药量越大效果越好呢?

也不是这样的!中医难学就难在药量的把握上。

因为许多中药,同一味药有许多不同功效,而用量多少往往决定了它会发挥哪方面的作用。

比如柴胡,可以和解少阳以退热,可以疏肝解郁,可以升阳举陷。

当用到20-30克时可以很好的发挥其退热的功效,当9-12克时常用来疏肝,当用它升举阳气时有3-6克就足够了,量大反而不好。

又比如黄芪,许多人喜欢把它作为补气药茶泡水养生,殊不知,黄芪的用量就大有讲究。

当黄芪30克以下时升压作用明显(高血压病患者注意哦),30克以上的超大剂量则反而有降压降糖作用。

像这样的例子有太多太多。

所以当你看到我的处方中黄连仅仅用了3克,可能不是为了给您清热泄火,而是用它来“开胃”;

看到我的处方中大黄用了2克,也不是为了给您通便,可能是为了用其引经并取其活血之功。

上图为黄连  下图为大黄

民谚有云“宁喝一碗对症药,不喝半锅杂货汤”。

“药”尤“钥”也,是打开疾病的钥匙!

人体生病就好像身体某个部位被锁住了,这时通过药物这把“钥匙”轻轻一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并不是说一定要我使出吃奶的劲儿拿刀砍斧凿就才解决问题,关键还是对症!

好的中医用药绝对不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应该讲究针对病机入手,四两拨千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