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今药量换算与个人用药 经验是中医药疗效传承的重要内容 ---从亲身经见的故事说起

 朱清莙 2018-12-12
古今药量换算与个人用药
经验是中医药疗效传承的重要内容
---从亲身经见的故事说起

魏代金 陕西安康市残联博爱医院 725018

摘要:古今药量换算和个人用药经验,除师承中医亲口相传外,一般在现代印刷出版的书籍上和民间中医中都很少见到。作者认为这是中医药传承有关疗效重要的关键内容。中医界一直流传保守的说法是:“中医药不传的‘绝招’在于用药的份量上”,这确实是个有关疗效的关键问题。因为古今书上的方药,都明确记载有方药组成与用量,可一旦用上就是效果不明显的事例比比皆是。作者自青年拜师学习中医临床实践的体会,从亲身经见的故事,力图说明古今药量换算和个人用药经验的重要性,希望给同道带来一点启迪。

关键词:古今药量 用药经验 疗效 传承

中医古书方药的临床应用,都会遇到有关中药重量单位换算问题,现代的重量单位换算即:1公斤=2斤、1斤=10两、1两=10钱、1钱=5克、1克=10分克、1分克=10厘克、1厘克=10毫克……。 由于古代的量制单位与现代不同,且在多年来“中医西化”背景下,经过一些伪“学术权威”对教科书的篡改,基本见不到原始记载的真实内容,以致于以讹传讹的误人子弟。
有关古今药量应用是亲身经见遇到过的问题。就拿屡用屡效的清代王清任的名方“补阳还五汤”为例,歌曰“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现在能见到的书中在黄芪一味的用量上,至多能看到30---60克的标注。早年拜吕良臣为师初学中医期间,师父就告诫过“黄芪用量要大,不少于四两才有效”,但从未开过这种处方,那个年代规定中医还是以“钱”为单位处方。一天在紫阳县城偶遇一黄姓16岁少男,由其母背着上街看病,大声的“哎呦”地呻吟不断,下肢弛缓样瘫痪不能下地。因是熟人,听见哭声就礼貌关切的过问一下,方知其因抬水泥致腰扭伤,看光片示骶骨成压缩性骨折,其母遂道“听说你是医生,请给看看”。遂让背到街边一人家看了,因心中无数,翻书才敢处方,则借故没带处方,答应马上回家开方送去。
思之,急性损伤,气滞血瘀,寒凝则痛,肝筋主之,当大补气血活血止痛(温通)缓其急,按照当年师父的传教,认为适合补阳还五合芍药甘草汤为主方加减应用。这时,就“四两黄芪”究竟相当于现代处方要多少“克”的药量的问题,因心里不踏实,赶快翻书地查找依据。还好,在一书后附的用量对照表上找到,当时王清任时代的一两等于37.25克,乘4,那么一剂方药中的黄芪用量就等于149克,因为病急重,就索性“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按照现代的50克一两计算,黄芪一味处方200克。还有,就是芍药甘草汤二味药量,根据师父曾经的讲解,《内径》立方主旨是“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大约意思是,肝主之痛而“苦急”,肝脉瘀滞,气血流通郁而不达表现的痛症,急用甘味的药来缓解,至少用到二两白芍,1两甘草,成2:1的用量比例方可显效。这是书上没有的,当时自然也就不担心按照此量处方。
就是这张涉及黄芪、白芍、甘草的三味既是特殊又是正常的处方药量,病家三叔跑遍了紫阳县城河街好几家药铺,都不敢配方抓药,最后找到人称绰号的中药世家“柯毒药”开的药铺,老药工说“这个魏大夫我认识,是学医的,我给他拣药”,至此这样才配齐了这张处方。同时,又用了一个凭想象而不成文的“温通止痛”的办法,嘱咐病家到酒厂去要些出缸发热的酒糟子,把病人放在大簸箕内,将酒糟从胸腰以下掩埋深达尺余,任其发热以不感到烧灼感能够承受为度。如此这般,病家喜告,当晚通身大汗,痛止呻住。后续按此调理渐愈。
还有,早年间曾与李盛伦在紫阳高桥见到一家自清末民初就迁居紫阳高桥的安康人叫李真(贞)的老中医(看到过逝年105岁的记载,安康城人,只找见知道是当时紫阳物价局李自刚的祖父)的外科手本记载。老先生治疗外科疮疡一般常用药是金银花、人参等,但其用量是此生见到吓人的“二花、人参”常用量在四至八两(十六两秤的半斤)。可惜后来打听此手本失传不示,据知李家没一人从医,都在政界工作,不知当时和现在安康有无流传。
中医药的传承,一直流传的保守说法是“中医不传的“绝招”在于用药的份量上”,这确实是个有关疗效的关键问题。因为古今书籍的方药,都明确记载的有方药组成用量,可一旦用上就是效果不明显的事例比比皆是。回想起来,如果不是考证到黄芪在当时朝代的方药确切用量,如果不是师父当年口授心传的经见,我一辈子也不敢把黄芪、白芍、甘草用到如此大的份量。
这些特别用量的方药使我临床屡见奇效地受益一生,也仿此方意法,治愈过医院认为“无法治愈”的陈旧性腔隙梗塞脑血栓失语,这些活生生的情景好像就在昨天发生一样的记忆犹新。同时,也在不断地思考,试想这种特别用量的作用机制。应用现代医学知识原理,以让现代人能够理解的方式来阐述解释,黄芪具有扩张血管“重用降压,轻用升压”的作用特点。结合物理力学及生化知识分析,血压的高低或身体某些局部疼痛的产生,取决于包括微循环血管的紧张度,除人体分泌的化学递质(血管紧张素五羟色胺,肽物质等递质激素物质)作用于神经血管组织外,一旦重用黄芪扩张血管的“降压作用”使血管松弛舒张,就可能缓解其紧张度所致的神经痉挛而产生的疼痛,恢复局部组织微血管循环,则经脉气血物质通畅而止痛。加之温度的热能,是加速组织血液循环的源动力,疼痛也就可能得到迅速缓解。所以,根据临床经验,新增一条病机曰“诸损急痛,皆属于(肝)气血”不通,也未尝不可。
一说起中医的气与血,现代人就会难以理解的发懵。气是什么,其通俗易懂的内涵意义何在?中医认为,气是人与生俱来先天就有的生长基因禀赋和后天呼吸血氧交换并获取食物代谢转化而来产生的“精微能量物质”,从现代医学知识理解,涵盖的包括血管细胞神经组织和化学递质信息传导释放的能量(何为能量?指物质运动“摩擦生热”动力代谢转化内能做功的能力,通常指人生命的活动能力),因此,中医的“气”,就是指物质运动产生能量的功能,是活性组织器官自愈修复功能的现象;血是营养人体组织器官各种物质的成分。故中医把一切物质运动功能的表现形式都称为“气”,把人的生命活动现象以“一元气”论之。如每个人表现的个性特征称为“脾气”,把自然界宇宙天空的变化称为“天气”,把脏器生命活动功能现象称为“心肝脾肺肾”的气,等等…,这样的融会贯通,中西医学者都是可以理解的。
从秦始皇制定统一度量衡,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直沿用一斤十六两计量方法。那时十六两秤叫十六金星秤,其源于古人借喻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告诫做买卖的人要诚实信用,不欺不瞒;否则,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度量衡变动很多,现代需要根据当时一斤等于多少克来换算。1959年6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米制为中国基本计量单位,保留市制。“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一律改为十两为一斤。” 但中药计量仍袭旧制不变。
从1979年1月1日起,中药计量单位也改用米制,用 “克、毫克、升、毫升”,不用 “两、钱、分”。以“钱”换算为“克”的换算方式是:500克(1斤)÷16(旧制十六两为一斤)÷10(旧制十钱为一两)=3.125克(1钱)。由此,古代量制虽然历经多次变革,但从明代到1979年,按“钱”的单位换算为“克”的正确公式为:595÷16÷10,1钱(1钱=10分)约等于 3.72克(3.71875克),即现在1克,等于0.372克。因此建议,对于古代方药的用量换算还是以这个“1钱等于3.72克”为准为好。
知晓古今药量换算,中医同道一定受益。

作者简介:魏代金,陕西紫阳县人,安康市残联博爱医院中医副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与中西医结合临床48年,西安交大原卫生部微量元素与地方病重点实验室兼职教授,中国民族卫生协会难治病专家委员,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委员,陕西省保健协会、省精神卫生专委会委员,安康市中医学会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常委,“陕西省精神卫生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单位地址:陕西安康市汉滨区五里高速路口东侧,邮编:725018
电话邮箱:0915-3313902 18809159809 QQ邮箱:95810303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