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1期]“非构思”写作教学的路向研究(上)

 pxiang818 2019-04-04

“非构思”写作教学的路向研究

王清

(刊发于《教学与管理》2019年第3期)

    【摘 要】 

写作是个综合性、体系性的工程,当代写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多从“模仿”“思维”“过程”“趣味”等某个层面展开,效果有限。在系统论和“非构思知行递变”理论视野下,从心灵背景、文章图式、思维模型三个互为表里的“知行”层面,进行体系化的建构,多层面的突破,可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路径 心灵背景 文章图式 思维模型

通常情况下,写作教学研究大都从某个特定的层面展开。从研究的可行性、有效性上来考量,这样做自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写作是个综合性、体系性的工程,一般包括前写作、显写作和后写作三个阶段,这便必然地决定了写作教学的多阶段性、多层面性,单一层面的教学研究,效果终究有限。要想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应在既有写作学理论、学习科学和教育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进行多层面、立体式的教学探索。

  一、当代写作教学的路径

    当代写作教学大都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两个层面展开。它们各有侧重,互有交叉,虽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都有明显的缺陷与问题。

    1.模仿路径

    “模仿路径”以钱梦龙的“模仿—创造”训练体系为代表,此外,还有陈功伟表格模仿教学法”、杨初春快速作文教学法”和林永山作文套路教学法”等。这一路径大都以文体模仿为基础,以简单模仿到逐步摆脱模仿再到创造为基本路径其主要成就是十分重视以文体为中心的文章图式的教学,且基本形成了写作教学的序列化。只是作为一种较为静态的、机械性的文章图式,能不能最大限度地迁移为写作能力,可能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探索。[1]

2.思维路径

“思维路径”以胐胐、高原三级训练体系”为代表,此外,还有常青的“分格训练教学法”,章熊的“语言-思维”训练教学法。这一路径大都以具体的语言活动过程中思维训练为主要诉求以期提高写作能力。其主要成就是看到了写作教学中的本质——思维训练,并进行了序列化的训练。只是刘胐胐、高原的三级训练体系中的“观察”“分析”与“表达”是虚拟假定的概念,能否截然分开还要再作思考。而章熊的“语言—思维”的训练体系中,训练的知识点还不能算是基本的思维规律、技术和思维模型。[2]

3.过程路径

    “过程路径”以周蕴玉、于漪的“文体为纬、过程为经”体系为代表,此外,还有中央教科所文体过程双轨训练体系”,扬州师范学院的三线并行作文教学体系”等。这一路径的最大成就是建造了一个立体的训练体系,既照顾到文体的目标性训练,又十分强调贴近写作的真实过程。只是需要思考的是一般审题、立意、选材等能力,能不能上升到具体的基于写作思维的行文能力上来。[3]

4.趣味路径

“趣味路径”以中央教科所兴趣作文教学法”为代表,此外,还有“广义发表作文教学法”,刘定成集体作文教学法”,张坚固“下水演示作文教学法”等等。这一路径的最大成就是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意识”和“写作兴趣”,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供了前提性的必要条件。不过,这一路径在基本的教学内容上和写作教学序列的建设上还有较长的路要走。[4]

上述写作教学的路径在写作课程与教材严重缺乏的当下,在写作知识陈旧不堪的现实窘迫中,着实为人们点亮了一盏希望的灯。不但基本生成了与之相匹配的教学内容,并选择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及方法,且在实践中的确有一定的成效。其成就是显豁的,毋容置疑的。然而,写作终究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性的言语过程,是人的生命化的外化过程,它离不开人的心灵、思想与情感的建构,离不开心灵化的文章图式建构,也离不开写作思维模型的建构,所以,单一路径的写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很难从根本上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另辟蹊径。

二、“非构思”写作教学理路

任何学科建设都必须以已有学习科学和教育科学成就为基础,写作教学也不例外,必须以最为前沿的写作学理论和写作教学理论为基础,进行课程与教学性建构。这样,在学理的支持下,写作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才能走得更远。具体来说,可以尝试着以系统论和马正平的“非构思”写作哲学理论——“知行递变”理论为基础,进行写作课程与教学性的整体性的建构。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5]角度,把写作行为看作一个系统是不为过的;再从写作行为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功能性”的特点来看[6],写作行为也的确是一个系统。因此,从系统论的角度来审视写作与写作教学在学理上是行得通的。而更为关键的是,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就可以“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7],从而,更深层次地揭示写作教学的内在规律。

而这个写作系统,在马正平的“非构思知行递变”的理论视野下,从静态共时性的角度看,它是由目的性思维(写作目的)和行为性思维(写作行为)构成的一个庞大“知—行结构”,如“文章图式”是“知”,“写作过程”是“行”;再“从动态历时性角度看,写作活动就是不断地把‘写作目的’递变为‘写作行为’”的过程。[8]

不过,写作行为的“知”“行”递变的过程较为复杂,为了便于研究与实践,必须进行合理化的梳理和重组。我们认为不妨以写什么样的内容表达什么样的情感与思想的“心灵背景”为“知”,以运用什么样的表达形式的“心灵化的文章图式”为“行”,建构第一层写作“知行”系统;再以“心灵化的文章图式”为“知”,以运用什么样的思维模式为“行”,建构第二层的“行知”系统。从而,把写作教学的三个层面进行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性的写作教学系统。

这样一来,在系统论的框架下,在“非构思”“知行递变”理论的引领下,从“写作心灵背景”“心灵化文章图式”“写作思维模型”三个维度进行系统化的建构,便能理出写作教学系统的理路,使写作教学的更有课程意味,更具实践意义。

   

欢迎加我微信“ycyueyu”,让我们一起关注课堂,关注语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