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版INS指南[1]中介绍到有以下几种方法: X线技术(X线胸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 超声心动图、心电导联技术(ECG或EKG)、磁导航技术(如Sherlock 3CG®) 虽然,2014年卫健委(前卫计委)实施的《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2]中指出,X线胸片为PICC尖端定位的行业标准。但是,在置管过程中使用腔内ECG定位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尖端位置变化,及时发现、调整置管中的导管异位。2008年Pittiruti等将腔内ECG定位技术运用于PICC头端实时定位,认为腔内ECG定位技术是安全、可行的[3]。目前,腔内ECG定位技术在国内属于热点的尖端定位技术,所以,接下来要和大家分享:腔内心电定位在前端开口PICC导管的应用。 将记录电极导管贴放在心腔内某一部位后记录到的心脏电活动,称为心腔内电图(Intracadiac Electrogram, IEGM) 。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常采用模拟心电II导联心电图来进行定位,正常情况下体表心电图有以下几个波形: 依据P波的变化 P波的由来:心脏的活动始于窦房结,而窦房结在心房入口处,窦房结兴奋心房除级产生P波。 依据P波变化判断导管尖端位置的原理:在模拟II导联心电图上,P波形态和振幅取决于探测电极与心房综合向量轴之间的距离和相对位置。仅凭腔内心电图很难区分心房波和心室波,因此,必须与同步记录的体表心电图结合进行分析。 P波与导管尖端位置的关系:我们的导管在外周静脉远离心房时,体表心电图的P波是低顿的低频波,导管离心房越来越近,P波振幅逐渐增高,形态由低顿变为高尖,当导管到达CAJ时,P波是正向的最高尖。此时,如果继续送管,导管进入右心房上部,P波逐渐下降并且出现负波,导管到达右心房中部时呈现双向P波,导管到达右心房下部时呈现负向P波。 盐水柱技术(导管内外均无外露导丝) 腔内电极是导管内的盐水 适应症及禁忌症[1]
评估
操作流程 超声下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导管置入20CM左右,未进入上腔静脉之前,进行腔内心电定位: 自然垂降盐水柱技术
结果判断 P波显示为正向的最高峰时判定导管尖端位于CAJ。关闭输液调节器,分离腔内心电导联的连接,撤除T型延长管安装正压接头,生理盐水冲、封管,思乐扣及贴膜固定导管。术后拍X线胸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确认与记录 当P波达高峰后回落和(或)出现双向P波时判定导管进入心房。(记录第2份心电图) 停止送管并回退至P波显示为正向的最高峰时判定导管尖端位于CAJ。(记录第3份心电图) 结论 通过腔内心电定位技术判断导管尖端位置既简单快捷,准确率高。导管在置管过程中可以实时监测尖端位置变化,及时发现、调整置管中的导管异位。在PICC置管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腔内心电定位技术或其他尖端定位技术进行置管过程中异位的预防和初步尖端定位,但最终导管尖端定位还是要用X线胸片。2014年卫健委(前卫计委)实施的《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2]中指出,X线胸片为PICC尖端定位的行业标准。 ![]()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