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复习的重点难点,也是易混难记点。好多的乡村学员面对这一章经常感到各种凌乱。下面就给大家系统总结一下各种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 一、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及处理 1. 期前收缩 (1)房性期前收缩 临床表现:多数病人可有心悸感,部分病人无症状,仅心电图检查时发现。 心电图特点:窦性心律的基础上有一个提前出现的、形态有变异的P波,P-R间期>0.12秒,QRS波形态与窦性心律相同,有时可伴室内差异性传导,代偿间歇不完全。 处理:多数情况下不需药物控制。 (2)室性期前收缩 临床表现:除心悸外,部分病人有颈部不适感,连续出现联律间期较短的室性期前收缩可使原有心脏病者出现一过性黑蒙症状。 心电图特点:提前的QRS波,其前无相关的P波;QRS波宽大畸形伴ST段异常;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代偿间歇完全。 处理:正常心脏的室性期前收缩多无临床意义,不需长期治疗,但应定期随访。症状明显的可使用β受体拮抗剂治疗,必要时也可短期口服美西律等药物治疗。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病人的室性期前收缩需要进一步检查判定是否需长期药物治疗;有室性心动过速病史者出现的室性期前收缩应给予严格的抗心律失常治疗。 2.心房颤动 临床表现:心房颤动可见于心脏瓣膜病、高血压心脏病、心肌病、冠心病以及甲状腺功能异常等。部分心房颤动原因不明,称为特发性心房颤动。 心电图特点: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间距不等的f波,f波频率350~600次/分,R-R间期不等,频率多在100~140次/分,QRS波形态为室上性,偶尔有室内差异性传导。 处理:应迅速控制心室率,可选用静脉注射毛花苷丙或口服β受体拮抗剂,但在心动过缓基础上发生的心房颤动不能使用。如果病人出现头晕、血压下降、晕厥等症状,电复律较为安全。复律后长期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复发。不能复律者,长期服用地高辛和(或)β受体拮抗剂控制心室率,并酌情使用抗凝剂预防血栓并发症。 3.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临床表现:多数心脏无器质性病变。发作具有突发、突止的特点。 心电图特点:QRS波与窦性时相同,有时可伴差异性传导;R-R间期匀齐,频率多在150~240次/分;P波与QRS波关系固定,但有时P波不易辨认。 处理:发作时的终止:①可采用刺激迷走神经的物理方法;②药物终止。 预防复发:心动过速终止后酌情选用药物预防发作或手术根治。 4.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临床表现:常见于各种心脏病,发作时多数有出冷汗、头晕、黑蒙甚至晕厥,但发生于正常心脏的特发室性心动过速症状较轻。可听到第一心音强弱不等,颈静脉搏动频率小于听诊心率。 心电图特点:QRS波宽大畸形伴发ST-T改变;R-R间期不很匀齐,频率140~200次/分;P波与QRS波无关,P波常为窦性,频率小于QRS波的频率。 处理:阵发室性心动过速必须尽快终止,伴有严重低血压、心力衰竭的阵发室性心动过速应首选电复律。 二、转诊 1. 心律失常发作时出现意识丧失或低血压、晕厥、心绞痛、心力衰竭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表现者。 2. 既往有严重基础性心脏病,新出现严重心律失常者。 3. 室性心动过速。 4. 室上性心动过速、初发心房颤动初步处理后未能转复者以及转复后需明确病因者。 5. 在心动过缓基础上发生的心房颤动;心房颤动发作时心室率超过150次/分,需除外预激综合征伴发心房颤动者。 6. 新发生的室性期前收缩,需要治疗的房性期前收缩。 (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