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总会有一种去改变一个行业的冲动,比如看到某个行业缺少国产大品牌,就想着要创建一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品牌;看到某个行业潜规则盛行,甚至连欺诈消费者都不再是一个行业的秘密,就像要自成一股行业的清流;看到某个行业中层层盘剥,从厂家到消费者经过无数的中间商,信息极其不透明,就像要做一个透明的平台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正是这种“创业的冲动”,诞生了无数伟大的企业家。但也正是这种“冲动”,让无数普通创业者陷入泥潭,甚至没能改变行业,还惹来如潮的起哄和嘘声。 一 从手机到电子烟, 罗永浩的梦想与现实。 近日,罗永浩又摊上了一个新人设:干一行垮一行的行业冥灯。甚至有网友戏言:当罗永浩都能看懂,并准备进入的时候,标志着这个行业的顶点。 有网友总结,罗永浩开始做锤子手机那年,正赶上智能手机换机潮接近尾声,行业萎缩,几个手机大厂都面临巨大的下滑压力;老罗做空气净化器,可惜天公不作美,2017年冬季的雾霾没有想象中严重,华北地区空气长时间保持在优良状态;今年刚老罗刚准备进军电子烟,2019年的3·15晚会专门拿出6分钟细数电子烟的问题,提醒消费者电子烟同样有害,不要陷入消费误区。 回顾罗永浩的创业生涯,几年来,空气净化器和电子烟只是罗永浩创业版图中的冰山一角。除了主业务手机外,陆续涉足空气净化器、智能音箱、行李箱、社交软件等多个领域,从2017年至今,尝试发布了不少产品。可惜大多数项目是雷声大雨点小,最有存在感的一刻,就是亮相发布会之时。 当我们在一个创业者身上,只看到情怀与梦想,而没有经营者该有的作为,那么市场能回报的,也就只有对情怀和梦想的赞叹了! 二 拥有勇气和梦想, 改变一个行业你还需要什么? 我们经常见很多个金光闪闪的团队跑到一个充满痛点、亟待改变的行业面前,总是幻想着会撰写一段创业传奇。但最终很多这样的团队,都出现了水土不服、寡不敌众等状况。 当我们试图去改变一个行业,就像我们试图去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一样,大多数人最常犯的错误就是从“我想要”开始去思考,我们曾听沃顿商学院的教授举过一个著名的例子: 假设你在一条双行线的道路上开车,突然路面塌方导致双行线变单行线,很快两边各有五六辆车相遇——排头的分别是一辆出租车和一辆私家车,任何一方都不想退让。 作为排在后面的一辆车主,你打开车门,走上前去,想说服出租车司机倒车。 第一反应,你会怎么说呢? 大部分人可能是: “麻烦让一下路!” “师傅,你不走我们后面的也走不了啊!” “我还等着回家接孩子呢,师傅,做个好人退回去吧!” “来,给我个面子怎么样?” 这就是我们最常见的,当你想去改变出租车司机的行为,但你却是从“我”的角度出发。 但如果你能转换角度,站在出租车司机的视角,你应该关心的是从对方真正在意和关心的事情出发,比如这个案例的主人公,沃顿商学院谈判学教授跟出租车司机是这样说的: “两辆车中,只有你是专业司机。” (把自己想让对方做的事情,关联到了对方真正在意的事情上——出租车司机经常以自己开车比别人专业而自豪) 同样的情况,我们在生活中处处可见,比如父母想改变孩子的行为,比如丈夫想改变妻子,妻子想改变丈夫,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用“我想要”,而不是去理解对方真正想要的。 创业者想要改变一个行业,除了勇气和梦想,还需要站在行业的角度,站在行业参与者的角度,站在用户的多个视角去理解行业的本质。只有这样,创业者的所有付出才不会牛头不对马嘴! 三 你不能改变行业, 有可能是你缺少穿透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巴菲特曾说过一句: “当一个声誉卓著的团队试图改造一个糟糕得出名的行业时,最后屹立不倒的总是那个行业的糟糕名声。” 对于任何有情怀去改变行业的创业者来说,都得先自问一下: “既然用户的痛点这么明显、商家的服务是那么的不足、行业内弥漫着欺骗的味道,那为什么过去的公司,清一色地几乎没有像你一样想到办法去改变?是不是大家都没有想到这一点? 事实上并不是没有人这么做,而更像生物进化一样,这么做的公司都被淘汰了,最终市场上留下来的是“学乖”了的公司。 创业者想要改变一个行业,一定不能在表面去找问题,想当然的以为只要在某一个方面进行改进,就可以另整个行业发生改变。创业者要做的,是系统而深刻的洞察一个行业,并且找到系统中最易突破的点,集中所有的力量去改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