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其群嘲小目标,不如将目标变小

 昵称52221680 2019-04-05


内容来源:本文来自公众号 中欧商业评论ID:ceibs-cbr),笔记侠经授权发布

作者 | 张禹洪

封图设计 & 责编 | 亚飞

第 3405  篇深度好文:4112 字 | 6 分钟阅读

完整笔记·思维方式

本文优质度:★★    口感:哈密瓜

笔记君说:

要是把全部身心都放在实现远大理想上,可能会造成相反的结果,因为梦想太大了,也太远了,容易让人气馁。

以下,尽情享用~

要是把全部身心都放在实现远大理想上,可能会造成相反的结果,因为梦想太大了,也太远了,容易让人气馁。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众所周知,人总是很难做出持久的改变,他们中断营养计划,不遵守药物治疗方案,无法坚持执行新年时订下的计划:肥也减不了,拖延症照犯,甚至每天都在戒烟。

一般认为,这是一个关于意志力或动机的问题,而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教授肖恩·扬看来,行为持久改变需要一系列工具以及科学的认知。

他在《如何想到又做到》一书中,建议“把焦点放在小步骤上,一个人便会有更好的成功概率”。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然而,“就算人们知道这一点,也无法把改变坚持下去。这是因为他们不明白这些步骤要有多小,有没有模型可供参考。”

肖恩·扬认为,一个人有效改变的前提是将步骤变得“小而又小”。

当人们回想起攀岩或爬梯子的经验时,很容易明白,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下一个横档上,而不是往下看,就没那么紧张了。

每踏上一格横档,信心都在提升,从而有更大的可能性继续往上爬。

这个被称为阶梯模型的概念,其实并不新鲜,但实践起来,却不容易。

关键问题在于“人们理性上或许知道自己应该朝着目标迈出一小步,但却仍在规划太大的步子”。

一、区分目标和梦想

当人们阅读励志书或者听一些穿着背带裤的人演讲,看到或听到那些一定能减掉25公斤体重、赚到到上千万,让上亿的人下载他们的移动 App之类的话时,总是满心欢喜。

人们以为这样激动人心的梦想能激励人们采取行动,而事实恰恰相反。

实际上,“要是把全部身心都放在实现远大理想上,可能会造成相反的结果,因为梦想太大了,也太远了,容易让人气馁。

一项神经科学实验证实了这个观点:研究人员发现,如果一个人期望得到小的或者中等大小的奖励,最后得到了中等的奖励,其大脑就会释放多巴胺。

但如果一个人期望获得中等的或大的奖励,最终得到了中等的奖励,那么大脑就不会释放多巴胺。

也就是说所得多于预期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而所得会低于预期时,大脑便不会释放多巴胺。

为了让改变持续下去,足够小的预期十分重要。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事实上却是当人们“被要求写一份完成某事的步骤清单时,大多数人会想出3到10步。

“至于目标是大是小,全然不管”,肖恩·扬说,“要是一个人完全专注于长期梦想时,那么他的10步必然比达成较小的目标所需的10步更大,更辛苦,加上无法很快看到结果,会叫人格外沮丧”。

人们很容易没有达到目标就草草放弃了。

同样,在采访了那些一直很成功的股民后,肖恩·扬发现,他们思维方式与众不同,他们不把时间放在致富之梦上,而是专注“本周不亏损”。

肖恩·扬设计了“步骤、目标和梦想”这一阶梯模型。

梦想比目标更大,它一般需要花3个月或以上的时间才能达成;

目标是人们制定的过渡计划,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完成长期目标要花1~3个月的时间,完成短期目标通常要用1周到1个月的时间。

目标比梦想更容易量化,比如一篇文章有一万次阅读量比成为大热门公众号更容易量化。

最后则是步骤,“步骤大多只需要不到1个星期来完成,是实现目标道路上要逐一划掉的小任务”。

很多人以为自己规划的是步骤,但其实规划的是梦想。

王健林的“小目标”论有趣之处在于,他正是想表达一个观念,即对于一个学生而言,成为首富的梦想,需要切割成小目标。

当小目标变成“先挣他一个亿”,却产生了荒诞感,如同抖响了一个包袱。

“挣他一个亿”对于今天的王健林来说,最多是一个小目标,而对公众而言,则是比一般梦想还大的梦想。

公众的情绪被荒诞感吸引,完全忽略了“小目标”论的理性之处。

二、成功还是失败

一个从未经过训练的人前去参加马拉松比赛,往往只有两个结果,成功或失败。

要是失败了,这个人恐怕就不再兴奋地继续跑下去了。

反之,“如果先预设短期的小目标,比如在感到舒服的前提下,每次多跑3000米,再辅之以有助于达到短期目标的小步骤,比如学习呼吸技巧等,那么你就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你可以先以持续不断地跑上8~13公里为目标,接着再以连续跑16~25公里为目标,如此练习最终达到全程马拉松的长度”,肖恩·扬说。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也可谓肖恩·扬的同道。

她将人的思维分为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认为,人的能力是先天的,失败是因为自身能力有限。

他们只会对反映其能力高低的反馈展现兴趣,害怕被评价,害怕冒险,遇到挑战就会退缩,并且担心出丑,只做能力之内的事情,固步自封。

反之,成长型思维的人则认为人的能力是后天培养的,失败只是获取经验的一种方式。

他们会拥抱挑战,从批评中学习和进步,更关注如何激发自己的能力做到更好。

卡罗尔·德韦克强调了人面对失败时需持有一种正确态度,即失败只是获取经验的一种方式。

而如果我们揣摩肖恩·扬的意图,可以推出这样一个结论,阶段性失败,往往是对步骤、目标、梦想的心理划分不到位所导致的,即一脚踩空。

永久性失败,其实就是半途而废的同义词。

三、关于认知失调

《1984》里温斯顿·史密斯则是被阶梯模型战胜了,他不但失去了生命,也背叛了最初的立场。

企业文化理论之父埃德加·沙因曾经是某国负责调查 C国战俘改造项目的负责人。C国人对待战俘的态度与他们的盟友完全不同,后者喜欢用严刑拷打来迫使战俘顺从,C国人采取的是宽大政策,并取得了惊人的成功。

比方说,非常有效地让战俘互相揭发,要是有人想逃跑,计划很快会暴露,逃跑的人几乎没有成功的。

“要是有人真的逃跑了,”后来被奉为管理学大师的沙因说:“只要给告发的人一袋大米, C国人就能轻松把人找出来”,据说,几乎战俘营里的所有战俘都以各种方式和C国合作过。

尽管士兵们都受过训练,除了自己的姓名、军衔和编号外,他们什么也不会说。

但据沙因的研究:“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完全不和对方合作,绝大多数人都做过一些在自己看来无关紧要的事,合作过一两次。

C国人把这些事有效地利用起来……在审讯中获取口供、要战俘自我批评、透露情报,这么做尤其管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