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同时他又是二十四个特定节令之一,这一时节,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段。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 仲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类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往往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在禁火与改火期间,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 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韩翃《寒食》有生动的描写: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节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上坟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杜甫《清明二首之二》: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 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这首诗中杜甫提到了蹴鞠、秋千和青枫钻火。 这些习俗到晚唐变化不大,韦庄《长安清明》: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白打,蹴毬戏也,玩蹴鞠游戏,优胜者受赐金钱,称“白打钱”。也有人说是斗鸡,也是唐代盛行的游戏,王勃当年就是为斗鸡写檄文而开罪了唐高宗李治。 古代的禁火制度过于残酷和严厉,严重影响到民众的生产和生活。 汉代的寒食节,最长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个月,到了唐代寒食节变成三天。寒食节期间不得生火,只能生食,对人的健康不利,唐朝之后逐渐式微。宋元时期,清明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清明节还融合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习俗内容。上巳节主要风俗是郊外游春、春浴、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等。王维《寒食城东即事》: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清明节虽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但在全国范围盛行并设扫墓假期是在唐宋之后。据资料记载,唐代由于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唐玄宗颁布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开元二十四年(736)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大历十二年(777)诏令放假五天,贞元六年(790),假日加到七天,寒食节成为唐朝一个很隆重的节日。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说:“秋贵重阳冬贵蜡,不如寒食在春前。”即寒食节在我国北方的重要程度超过了重阳节和腊月的腊祭。 有关清明最有名的诗当属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应该家人团聚,或踏青游玩,或扫墓祭祖。杜牧远放外官,孤身行路,已是伤感。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就又更添一层愁绪了。 |
|
来自: 昵称30265258 >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