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节气说礼 | 清明,去故就新享舞乐

 谦言益语 2022-01-05

无花无酒过清明,

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

晓窗分与读书灯。

----宋·王禹

寒食、清明、上巳,这几天先后迎来暮春民俗三节,关于其来历,我在前几年物候日志中都已写过,而且现在节气一到,网上的节气常识文章铺天盖地,我就不在这里复述了,还是从《礼记》中深入了解下清明的礼俗内意吧。

《礼记·月令》篇中对季春清明、谷雨二气的星象物候特征是这样描述的:“季春之月,日在胃,昏七星中,旦牵牛中。其日甲乙。其帝大皞,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姑洗。”这段文字中的“日在胃,昏七星中,旦牵牛中”皆指太阳在天球运行轨迹的星宿参照位置,其中胃宿相似于西方星象的白羊座,七星相当于长蛇座,牵牛相当于摩羯座。“其日甲乙。其帝大皞,其神句芒。其虫鳞。”指的是春日甲乙木气当令,当值帝、神在孟春时也已讲过。动物以鳞虫类当令。五行音为角音,候气之律与“姑洗”相应。

“姑洗”的洗在此处应读“显”。姑为故、为旧;洗为濯、为新。此时大自然的音律中包含了“去故就新”之意,正与清明节气物候相应。

在《礼记·月令》篇仲春文末写道:“上丁,命乐正习舞。”所指从仲春的第一个丁日起,负责礼乐教化的官员“乐正”开始教学子们学习乐舞。“仲丁,又命乐正入学习乐。”到第二个丁日时,再开始教大家歌唱。待到清明去故就新之际,舞乐相合,令人心清目明,这样,国家在人伦秩序的教化上事半功倍矣。

为什么古人会如此重视舞乐呢?

在《礼记·乐记》篇中道:“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这段翻成大白话就是说,音为心声,乐通伦理。所以,仅仅知声而不懂音,那是禽兽;懂音而不懂乐,那是文盲。只有有修养的人才听音知乐。并能从音乐中听懂百姓心声而施以德政。至于那些不懂得听声观音的人,不值得与其谈乐。因为懂了乐才可谈礼,礼乐都能通达,这才称有德。德,就是得到的意思。那得到了什么呢?得到了“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那个道,也就是“天人合一”之道。

《论语·先进篇》中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所描绘的就是清明节后上巳祓禊之景,其与西晋王羲之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都是对《乐记》上述思想最精彩的注解。

当我们从《礼记》中了解了古人对天时、音律与礼乐的重视,再观照当下我们生活里各种嘈杂之声,有多少合于礼乐之道呢?不妨从听声观音的自省训练入手,敏锐自己的觉知与观察力,再返归于克己自律,持之以恒,就能日渐享受到大自然所赐予的礼乐之美对我们身心的滋养,同时还让我们有别于禽兽,自觉成为有德之人。

这就是藏于礼记中的清明心法。


今日刊发版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