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病常见症状

 逸农农 2019-04-05

温病常见症状

一、发热

发热是体温升高或虽体温不高而自觉身热。温病发热是正气抗邪,邪正相争的全身性反应。温病发热的病机有虚有实。

1.发热恶寒

表现:发热与恶寒并见,一般是发热重,恶寒轻。

临床意义:温邪初袭,肺卫失调。

注意:并非所有恶寒皆为表证。①若是表证的恶寒,往往是疾病的初期,脉浮,苔薄。如果病程日久,虽有恶寒多半不是表证。②阳明病汗大出,背微恶寒,不是表证。③憎寒,寒战大多不是表证,也可能是热极似寒,热厥,邪在膜原等证。④寒包火。

2.寒热往来

表现: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往来起伏如疟状,可定时或不定时发作。

临床意义:为邪在半表半里。

热郁少阳——寒热往来,热盛寒微,伴有口苦咽干,干呕、目眩等证。

湿热之邪留滞三焦——寒热起伏而兼腹胁胀满,胸痞,小便不利

募(膜)原湿热秽浊郁闭——寒热起伏,寒盛热微,兼呕逆、苔白厚滑腻如积粉。(吴又可说的膜原证为憎寒壮热,舌苔如积粉。)

3.壮热:

表现:热势壮盛,遍及通体,但恶热,不恶寒。

临床意义:为温邪传入气分,邪正剧争,里热蒸迫的征象。多见于阳明病。

注意:阳明病最多见,但是也有其他脏腑的气分热证。①如热于胸膈,壮热口渴,胸中如热焚,口中如喷火等。②手太阴气分热证也会壮热,气促,甚至气喘喘促。③热入气分以后就开始发热不恶寒了。这个过程可能会较长,包括了上焦阶段,中焦阶段,甚至下焦病初期都会有壮热。

4.日晡潮热:

表现:发热以午后3—5时为甚。

临床意义:①热结肠腑。②湿温湿热蕴蒸于气分。

5.身热不扬:

表现:身热羁留而热象不显,即自觉发热不甚,而持续难退,医者初扪患者肌肤不觉很热,但扪久则觉灼手。

临床意义:热被湿郁,湿蕴热蒸。

从全身症状看,里热盛应该面红,但这种病人面部不仅不红,反而淡黄;脉搏不数反而濡缓;大便数日不下,但是一旦排便,却并不干燥,反而溏滞;不烦躁,反而呆痴,反应迟钝。

6.身热夜甚:

表现:发热昼轻夜重。伴有心烦不寐,甚至神昏谵语,斑疹隐隐。

临床意义:营血热盛,既有热邪盛,又有营阴伤。

注意:上中下三焦都可能有营分证。

7.夜热早凉:

表现:至夜发热,天明则解,多伴见热退无汗。

临床意义:余邪未尽,邪伏阴分。

8.低热:

表现:热势低微,持续难退。

临床意义:①多为温病后期,肝肾阴伤,邪少虚多的征象。②胃阴大伤。

二、汗出异常

章虚谷:“测汗者,测之以审津液之存亡,气机之通塞也。”

1.无汗。①发病初期,邪在卫分,腠理闭塞。②温病极期,热炽于里,营阴衰竭,无源作汗。②吴又可说的邪在膜原憎寒,壮热,无汗。③余师愚说,阳明气血两燔,热深厥深,周身无汗,但头汗出。

2.时有汗出

表现:汗随热势起伏而时出,汗出热减继而复热。

临床意义:气分湿热相蒸。太阳中风也可见发热时有汗出。

3.大汗

临床意义:①气分热盛。特别是上焦气分热盛,中焦气分热盛都会有大汗。②大汗淋漓需要鉴别是否亡阴亡阳。

4.战汗

(1)涵义:指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然出现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高热,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多为热邪在气分流连日久,邪正相持,正气鼓邪外出的表现。

(2)先兆证:四肢厥冷,爪甲青紫,脉伏等。

(3)机理:为温邪流连气分,邪正相争。邪气盛,正气不衰

(4)注意:①如果战汗后热不退,或数战以后热不退,主逆,可能会出现脱汗。②吴又可说,有战而不汗的情况,是中气微弱,气机有降无升,不能发汗。

三、神志异常

神志异常的原因可分为扰、蒙、闭、脱、虚5类。

1.烦躁不安

表现:热扰心神,躁动不安。

温病中出现烦躁,与气营血等热证都可能有关。

    ①胸膈邪热心。(热郁胸膈、热扰胸膈,扰及心神)。

    ②胃肠邪热心。

    ③邪热初入营分,营热心。

④下焦阴虚火炽,上心神。

2.神昏谵语神昏是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谵语是语无伦次,神昏与谵语往往并见,呈昏谵,温病昏谵多闭证实证。

表现:神志不甚清晰,意识丧失,语无伦次。

临床意义:

    ①热心包,逼乱神明:证见身热肢厥、神昏谵语、舌蹇舌绛。

    ②营血热炽,乱心神:伴见营分证或血分证。

    ③热结胃肠,邪热循胃络而心。

    ④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肺经郁热亦可见神昏。

3.昏愦不语:

表现:意识完全丧失,沉迷不语。

临床意义:

      ①热闭心包之病情严重者

      ②热闭心包,内闭外脱

4.神志昏蒙:

表现:意识模糊,时清时昧,似醒似寐,时有谵语等。

临床意义:气分湿热酿蒸痰浊,蒙蔽包络,扰及心神,可并见苔黄腻,脉濡滑等。

5.神志如狂:

表现:昏谵躁扰,妄为如狂。

临床意义:下焦蓄血,或热入血室,瘀热扰心。

6.神识呆钝

表现:神情淡漠,反应迟钝。

临床意义:①湿热邪气上蒙清窍。②瘀热互阻,心窍不灵。

四、痉

1、痉的涵义:筋脉拘急而致肢体抽搐,又称为动风;

2、痉的常见类型及临床意义

(1)实风内动:

表现:来势急剧,手足抽搐频繁有力,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牙关紧急,两目上视等。

临床意义:热极生风,卫气营血各个阶段都有。①以阳明热盛引动肝风最常见。②营血热证引动肝风。③金囚木旺。

(2)虚风内动:

表现:手足徐徐蠕动,或口角震颤,心中憺憺悸动。

临床意义:为邪热久羁,深入下焦,耗损阴精,筋脉失于濡养则筋脉拘挛,水不济火则心中动悸。

五、温病出血

1.广泛出血:①热入血分,迫血妄行。 ②气随血脱,气不摄血。

2.衄血:①风(燥)热郁肺,损伤血络。 ②肺经血热。

3.咳血: ①邪热壅肺,肺络损伤(量不多,铁锈色) ②暑热伤肺,迫血妄行(先咳粉红色血水)

4.便血: ①鲜红:肠络损伤,火热之邪所致,多见于湿温后期。 ②色黑:肠道蓄血。

六、厥,①昏厥;②肢厥。

温病中出现肢厥一般有三种情况:

①因于热,热深厥深。热深厥深:邪热郁伏于内,阳气被邪热阻遏,不能达于四肢,临床表现为高热持续不退,昏迷而手足厥冷,邪热越甚,手足逆冷的程度就越甚。

②高热大汗导致阳气虚脱,甚至亡阳,一派气脱阳亡的寒象,称为寒厥。

③见于营血分。由于热邪消耗血中津液,使血液粘稠,运行缓慢涩滞,血瘀气滞而致阳气不通,不能到达四肢,也可出现手足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