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麻杏石甘汤医案全析

 逸农农 2019-04-05

 
        患者张某 ,发热八九日,四末时冷,闷咳气促,清窍干燥,口渴不欲饮,时作呕恶,唇焦,烦躁,大便不通,舌苔黄,指纹沉紫。
        治法:投以麻杏甘石汤加味。
        处方:麻黄(炙) 12g 苦杏仁12g (去皮尖打) 生石膏12g(打碎) 生甘草6g 芦根20g  浙贝母12g 莱菔子12g 旋覆花12g(布包) 白通草10g灯心草10g 前胡10g
二诊
       2月7日。服上方药1剂,闷咳松,呕恶止,夜寐安,惟身热未减,大便未通。守原方加牛蒡子8g再进1剂。

三诊

        2月8日。大便仍未解,守原方加生大黄6g(另浸汁冲),元明粉6g(冲化),合调胃承气汤于麻杏甘石汤中,再进1剂。

四诊

       2月9日。已得大便3次,先硬后溏而不多,诸症大减。守原方去浙贝母、前胡、莱菔子、旋覆花、牛蒡子、白通草、灯心草,加白茅根12g,再进药1剂。

五诊

        2月10日。身热渐退,咳嗽渐止,口渴渐除,夜寐甚安,食欲渐开。最后仍用麻杏甘石汤加味善后。

        处方:麻黄9g 苦杏仁6g(去皮尖打) 生甘草6g生石膏12g(打碎) 芦根20g 白茅根12g
连服上方药数剂而痊愈。
       [按语]上述采用麻杏甘石汤为主方。本方《伤寒论》用以治疗太阳邪热壅肺的身热汗出而喘之证,取其清解肺热,宣降肺气之功。《伤寒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条未出方治,有的注家认为可用麻杏甘石汤。如柯韵伯说:“麻杏甘石汤为温病发汗逐邪之主方……此证头项强痛与伤寒同,惟不恶寒而渴以别之,证系有热无寒,故予麻黄汤去桂枝之辛热,易石膏之甘寒,以解表里俱热之证。”柯氏并认为有汗不得用麻黄,无大汗不得用石膏,因将麻杏甘石汤证条的“汗出而喘,无大热者”,改为“无汗而喘,大热者”。但证之临床并不尽然,不必拘执。因为本证以喘为主,而热则有微有甚,汗则有出有不出之故。《伤寒论》中的麻杏甘石汤证应与《温病条辨》中的桑菊饮证和银翘散证以及白虎汤证对照研究。《温病条辨·上焦篇》说:“太阳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太阳风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太阳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此属上焦肺卫分温病证治。若病由肺卫分之表发展到肺气分之里,而表证已罢者,则非上述辛凉轻剂桑菊饮或辛凉平剂银翘散所能胜任,而必须用辛凉重剂白虎汤才能奏功。故《温病条辨》在桑菊饮证和银翘散证后接着指出:“太阳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郑雪堂按:“恶热二字宜着眼,若恶寒便用不着,此方须兼表热,如麻杏甘石汤。”由此可见,温病在肺卫分的表热实证,宜用桑菊饮或银翘散以解表(泄卫);若由肺卫分发展到肺气分,即由表热实证变为里热实证者,则宜用白虎汤以清里(清气);如其肺气分里热已甚而卫分表证尚未全解者,则宜用麻杏甘石汤双解表里(清气泄卫)。上述6案都是邪热壅于肺卫气分的咳喘实证,故均用麻杏甘石汤为主而获得速效。从其中有的证见微热无汗而喘和有的证见身热汗出而喘来看,可见柯韵伯将麻杏甘石汤证“汗出”改为“无汗”,和将“无大热”改为“大热”,并不完全符合临床实际。病位全在肺,故出现咳喘、鼻扇、痰鸣为主的身热无汗,或汗出,舌苔白黄或黄黑、指纹紫红、脉浮弦数等一派肺为邪热所壅之象(案一之面目浮肿,小便短少,也是由于肺气宣降不利,不能通调水道所致)。故都采用麻杏甘石汤以清解肺热,宣科肺气。至于其加减用药,也都属于宣清法的范围。后两案则是因为病由肺热内闭心包或下结大肠所致,一例身热?汗出而喘,神昏谵语,目赤舌绛,脉浮弦数,用麻杏甘石汤合牛黄清心丸,在清宣肺气中兼清宫开窍;一例身热肢厥,闷咳气促,清窍干燥,烦躁唇焦,口渴苔黄,大便不通,指纹沉紫,用麻杏石甘汤合调胃承气汤,在清宣肺气中兼清肠通便。

我好想你 苏打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