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证常见于慢性胃病、肝病等患者。 可表现为口腔溃疡反复发生,四肢慵懒,困倦乏力,面色无华,食欲不振,或食后胃脘胀,大便溏,齿痕舌。 著名医家李杲著脾胃论,为脾胃病专科之经典,他善用人参、黄芪补益中气。谢晶日教授通过观察总结,发现遵循古方往往不能取得很好的疗效,认为近三十年来人们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发病原因已不同于古时,大多数人的体质,从本质上讲多不属虚寒证,饮食肥甘厚腻太过,生湿生滞,甚至久而化瘀伤阴,湿滞阻碍中焦气机导致脾虚,乃由实致虚,治则应以疏理气机为主,辅以健脾。因此不可滥用温补,以免补而生滞,助湿化热。行气又不可过于疏散耗伤正气。至于过度熬夜耗伤肝血、肾精、脑髓之类,药食无补,必须按时作息,安宁情志,减少思虑。 针对气滞,无力推动运化,常用香橼,佛手调畅中焦气机,二者药性平和,久用亦无伤正之弊。脾虚,常用白术一味,量通常较大,可达到20—30克,夹滞者用生白术,有通便之功,脾虚湿盛者用焦白术,更长于健脾渗湿。正如《温病条辨》中“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谢师主张选用药性平和之品来调节脾胃功能,以恢复其平和的生理状态。 公众号声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