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蔚县古堡最后的守望

 澗雲風子 2019-04-05

    历时四年多我几乎走遍了蔚县大部分古堡和村落。在记忆孤绝黑灰色的影像里,古堡仍然弥漫着原生态传统民俗文化的芳香。记忆在我心里只留下一片光影。按下快门用一场轮回的时间回望,流入心底泪,被记忆风化成流淌的标本,锁入历史的年轮,凛洌的目光掠过古堡的洪 荒,听见的只是历史的沧桑。
    国家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说:“在长城脚下,还存在着另一个奇迹,那就是蔚县的古城堡。”蔚县古堡大部分建于元、明、清时期。蔚县北接塞北,南进中原,地貌复杂,关隘险要,决定了它在历史上军事地位。金戈铁马,古道沙场造就了蔚县古堡。然而千百年来也形成了古堡里淳朴的民风民俗,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情感信仰宗教,使古堡成为人们寄托乡愁地方。
    古堡,凝固在南山脚下,壶流河两岸的千年雕塑,弹指一挥间,同古堡里的父辈一同渐去渐远的老去。记忆留下的只有越来越模糊的背影。
    时下,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来筑建人们对美好的生活和向往。古堡的遺弃和毁坏与人居环境的改善,将逐渐结束古堡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终结了传统农耕文化的乡愁忆。时代的发展如长江东流水将逝而不复。面对古堡文化的渐去渐远,用相机和笔记下时代的更替……


1,蔚县有“八百庄堡”之称,十里一堡,五里一庄,有村便有堡,见堡便是村。图为老寨古堡。

2,各类古堡不光形制不同,地域各异,但是古堡的基本功能是同样的,防兵,防匪、防盗、又防水、防风、防兽。古堡是人们的心理防线。

3,古堡不仅形态各异,而且种类繁多有军堡,官堡,民堡,垦堡等。并自成体系。图为暖泉镇北官堡。(建堡于元代)。

4,闫家寨古堡就座落在古河道沟壑间的台地上,古堡堡门雄伟高大,堡墙屹立,雄风优存。

5,埚串堡有东西双堡门,称串心堡,并一条路串过西面的郭堡。(图为串堡西堡门内)。

6,壶流河两岸建有多个军堡。象上马圈军堡这样围着烽火台建堡互为防护的方式实为罕见。图为上马圈在300多平米的堡中间建有方形大烽火台。


7,大部分民堡堡门外都建有池塘或水井,风水上认为水是“财”当然这就是聚财了。塘边多有千年古树。(图为大固城东堡门外池塘)。

8、蔚县古堡最具独特之处便是“有村就有堡,有堡必有庙”且庙多神多。有多庙同处的庙宇群。还有又不少典型儒,释,道为一体的三教寺。(图为邢家庄奶奶庙)。

9,蔚县古堡真武庙建筑很普遍,传说真武大帝是主菅北方的神,而古堡更是主防北面。曹疃西堡'墙高处的真武庙建筑严瑾肃目,伟岸。堡墙堡楼上的庙宇即是信仰,同时也是当年堡防的岗楼。

10,古堡的庙宇特别是龙王庙大都建在堡外水系附近的台地上。(下平油龙王庙)。

11、水涧子三堡中的水小堡,堡墙基本毁完,但是真武庙依然耸立高墙处之巅,真武大帝毅然傲视萝川大地,佑护着他的子民。

12、夕阳夕下的晚霞中埚串堡遗弃的民居里看真武庙毅然辉煌。

13、庙宇建筑是古城堡里最有代表性的民族建筑,也是最好的建筑,雕梁画栋,青石砖雕、这是玉皇阁里的飞檐砖雕局部。

14、上苏庄关帝庙门柱上左上方是“龙”腾,右上方是瑞“象”的精彩木雕,壁画,建筑无处不显示着华夏文化的情感精神信仰的寄托。

15、卜北堡的真武庙,任凭千百年的风吹雨打,真武大帝始终坚毅的守护着北方大地。

16、在小探口古堡里关帝庙的斜对面是不知建于何时的耶稣堂遗址,是古堡里多宗教多元文化的见证。

17、大蔡庄李云华家族的故居所在。据说是:曹雪芹曾是受聘李氐家族的“西席”(私塾先生)、《紅楼梦》最初的撰写就是在这里开始的。

18、闫家寨古堡里的“男女初级小学校”应该是建于民国时期。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规定:“初等小学校男女同校”条列提出的证物。

19、近年来农村学校改造都盖了新校舍,而苏贾堡的学校仍在这老庙里。不得而知。

20、始建于元代的暖泉镇西古堡是保存较完好的官堡,号称“中国第一古堡”,古堡的石板路诉说着古堡昔日的辉煌。

21、始建于1522年的史家堡,堡里的郭家大院建筑布局讲究,工雕精细,还建有著名的姑娘绣楼。这是门楼建筑局部的砖雕。

22、郭家大院基本保存完整,但如今也是人去楼空,空留昔日盛景。图为郭家大院的迎门墙局部。

23、目前的古堡居住的大多数是老弱病残,民居大多彻底遗弃,古堡和古堡里的人同样老去。图为大固城古堡里的旧马车。

24、这种原生态的生产方式,大多悄然消失,只有少数老人无奈的坚持着这种传统生产方式。

25,古堡里的石磨,石碾一般都设在古堡门旁或村头,供乡亲们公用,石磨,碾地也是人们愿意聚集聊天的公共场所。

26、这位大哥是过年了来古堡的老屋祭祖的,同样的情况碰到很多,老屋是祖辈的记忆,乡愁的存放地。

27、单堠古堡里民居大都遣弃和毁掉,居民已不多,老屋里的老人仍无奈有坚守。

28、冬天的古堡更显孤寂,只有阳光下聚集的老人在一起聊古论今重复那儿时的回忆,他们也算古堡里的一条风景了。

29、老屋的主人为追求生活的富足舒适而去,但这老屋,老味、老感情确无法割舍。富家堡老屋每年过年都有人来用新桃換旧幅。

30、历史上蔚县的8百庄堡,保存较好的仅剩不足20座,其中大部分正在随着人的离去而消失。图为遗弃的田家庄古堡。

============================

历时四年多我几乎走遍了蔚县大部分古堡和村落,拍摄走访和记录了百余个古堡和古堡里的故事。在记忆孤绝黑灰的影像里,古堡仍然馜漫着原生态传统民俗文化的芳香。记忆在我心里只留下一片光影。我按下快门用一场轮回的时间回望,流入心底的泪,被记忆风化成流淌的标本,锁入历史的年轮。凛冽的目光掠过古堡的洪荒,听见的只是历史的沧桑。

国家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指出:“在长城脚下,还存在着另一个奇迹,那就是河北蔚县的古城堡。”古堡大部分修建于元、明、清时期。蔚县北接塞北,南进中原,地貌复杂,关隘险要,决定了它在历史上的军事地位。金戈铁马、古道沙场造就了蔚州的古村堡。然而千百年来形成了淳朴的民风民俗,生活方式,情感信仰,使古堡成为是人们寄托乡愁的地方。

古堡,凝固在南山脚下、壶流河两岸的千年雕塑,弹指一挥间,同古堡里父辈一同渐渐老去。记忆留下的只有越来越模糊的背影。时下,以新型城镇化发展为蓝本筑建美好生活是人们的向往和追求。古堡的遗弃毁坏与人居环境改善,将逐渐结束传统的生活方式,同时也终结传统农耕文化的乡愁记忆。时代的发展如长江东流水将逝而不复。面对古堡的渐去渐远,作为以摄影为业的记录者,用相机和纸笔记录下时代的更替、民族的蜕变、生活的变化。用史官的精神、视觉人类学的方法和角度记录下即将流逝的影像文本,存留下人类文明的印迹,是历史赋予的责任。

蔚县有“八百庄堡”之称,十里一堡、五里一庄,有村便有堡、见堡便是村。图为老寨古堡。

各类古堡不光形制不同,地域各异,但是古堡的基本功能是同样的、防兵、防匪、防盗,又可防水、防风、防兽。

古堡不仅形态各异,而且种类繁多,有军堡、官堡、民堡,并自成体系。图为暖泉北官堡堡。(建于元代官堡)

闫家寨古堡就座落在古河道中间的高台上、古堡,堡墙屹立,堡门很雄伟高大。

埚串堡有东西堡门,是东西穿心堡、一条路串起两堡门称串堡。图为埚串东堡。

上马圈军堡在300多平方米的中间段位建有方形的大烽火台。

大部分古堡门外都有池塘,池塘代表“财”塘边有古树。图为大固城古堡的池塘。

蔚县古堡最具特色之处便是“有村就有堡、有堡必有庙”。图为邢家庄古堡外的奶奶庙。

这是曹疃西堡北墙高处的真武庙建筑严谨肃目,伟岸。外形保存完整。

古堡外的庙宇大都建在堡外水系附近的台地上。

水涧子三堡中的水小堡,堡墙已经基本毁完,但是真武庙依然雄立高处傲视大地。

埚串堡从遗弃的民居里看真武庙。

庙宇建筑都非常精致,这是玉皇阁的飞檐局部。

庙宇建筑的龙图腾,镶在门的左上方。

卜北堡一角。任凭千百年来风吹雨打,真武大帝始终傲然耸立在萝川大地。

在小探口古堡,不知建于何时的教堂残留的这个门脸是古堡里多宗教、多文化的见证。

据传,曹雪芹曾被李氏家族聘为西席(私塾教师),《红楼梦》最初的撰写就是在这里开始的。

闫家寨古堡里的“男女学校”大概建于民国时期。时任教育总长蔡元培规定:“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

近年来农村学校都盖了新校舍,而苏贾堡的学校仍在寺庙里。

暖泉西古堡是保存较好的官堡,这石板路述说着她昔日的辉煌。

史家堡郭家大院建筑局部,尽显当年的辉煌。

郭家大院如今也是人去楼空,空留昔日盛景。图为郭家门楼内迎门墙。

古堡大多数只有老弱病残居住,许多房屋已被彻底放弃。图为大固城古堡。

这种原生态的生产方式,悄然消失。农活的老把式了,就这样一圈一圈的碾榨。

石磨、石碾一般都安在村头或古堡门旁,供乡亲们公用。

这位大哥是过春节时来大固城的老屋祭祖的。

单堠古堡里的民居向这样的也随处可见,多数被遗弃,只有老人在无奈的坚守。

冬天的古堡里老人聚在阳光充足的地谈天说地是古堡里的一大景观。

主人可能为追求生活的富有舒适而去,但这老宅、老味、老感情确无法割舍。富家堡遗弃的老宅每年都换新楹联。

历史上蔚县“八百庄堡”保存较好的仅剩不足20座。其中大部分正在随着人的离去、而消失。,遗弃了的田家庄古堡。

代王城古堡里的三面戏楼 边的时尚广告。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古堡是不了的情缘,乡村是永远的眷念。

    本文作者,韩连贇,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致力于摄影创作,并进行摄影理论的研究,在摄影界首次提出“西部摄影”的理念,撰写发表了十余篇研究文章。

    80年代中期开始对民俗文化民俗摄影进行研究记录。深入基层以影视人类学的方式拍摄记录了新疆各民族的原生态文化专题。摄影专题先后获得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届“天山文艺奖”、新疆首届民俗摄影展览特等奖、自治区文化遗产摄影展览金奖和銀奖。并陆续出版了《韩连贇摄影作品集》、《新疆民俗》、《新疆巴扎》、《火焰山》、《塔什库尔干》、《图说新疆风情》、《图说新疆民间工艺》、《中国新疆风情民俗、》《奇特部落》《刀郞》等图文书籍。有作品六千余幅、300多个民俗专题。先后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民族博物馆等单位收藏。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学会硕学会士、退休前曾任新疆摄影家协会理事,新疆摄影理论研究会秘书长、新疆民俗影像研究会执行会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