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著名书法家刘艺的博大精深 刘艺先生是一位集书法组织、书法创作、书法研究于一身的中国书坛风云人物。他的书法精于今草及章草,并擅行、楷、隶诸体。法度严谨、风格清健秀逸,洒脱自然。他的作品先后入选历届全国书法展览,又曾参加香港“中日书法交流展”、东京“中日代表书法家展”、台湾“当代中国书法精英展”、温哥华“当代中国画名家展”等国内外大型书法展览。 在中国书法家的领军行列中,颇有长者风范的刘艺老先生可谓首屈一指!虽然他年事已高79岁,但雄风不减当年,墨海笔会应接不暇。一幅庆贺人民大会堂50周年的书法长卷仍笔力遒劲,气势丰沛,呼之欲出,令人耳目一新。日本书法家渡边寒鸥先生曾在《寄刘艺大兄》一诗中唱道:“骚坛今日著大名,一别三年忆雅兄。” 说起刘艺先生“博大精深”的书法人生,与他身边一直默默守护着他的妻子崔改平是分不开的。笔风墨舞,夫唱妇随。夫人崔改平娇小玲珑,作画却气势磅礴,沧桑厚重。无论长松大壑,还是层峦叠嶂,间或江南山水 ,都是笔墨滋润蕴藉,意境高峻深远,气势奔放雄浑,颇具韵味。她的每幅画作上都有刘艺先生的书法题字,可见夫妻伉俪感情至深,共创人生辉煌。 广博的学识来自日积月累 刘艺原名王平,别署王实子,亦号醒庐主人。1931年1月25日,刘艺诞生于北京,祖籍台湾台中市。他生长在一个有浓厚艺术气氛的家庭中,其父刘锦堂(又名王悦之)1921年毕业于日本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是台湾第一位留日画家。他上世纪20年代初来到北京,一面从事艺术教育,一面投入到创造一种具有自己独特风格、以写实为基础、富有东方色调的西洋画,发表过不少引人注目的作品,成为与徐悲鸿、林风眠同时期的中国新美术运动的先驱之一。可惜因病误诊英年早逝,那时刘艺仅有6岁。父亲弥留之际对妻子留下遗言:“孩子不要再学美术。”这句话有为父的感慨,与鲁迅先生说的“莫作空头文学家”有相似之处。 先父的敬业精神给刘艺后来从事书法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刘艺自幼喜欢书画,由于父亲的遗言,他未向绘画方面发展,却未放弃写字。家里挂着名人墨迹,有明代王守仁的楷书六条屏,也有清代及当代文人墨迹。这些对刘艺学写字起到了启蒙作用。他常常徜徉在家藏的碑帖字画中留连忘返 ,手指描画。上小学时,孟宪章先生是刘艺的第一位写字老师。他以颜、柳楷书为范本为刘艺打下了大楷的基础。此后,刘艺参加全国第一届书法展览的作品即是柳字正楷,正得力于童子功。 青少年时期的刘艺生活在艺术气氛颇浓的家庭,其时,他也深受酷爱京剧艺术的母亲的影响。母亲时常带刘艺兄弟三人去听戏,还常将父亲创作的西洋画一幅幅拿出来欣赏。刘艺终生爱唱几句京剧。他以为,京剧拖腔的抑扬顿挫与书法行笔有类似之处,特别对写草书能产生韵律和节奏方面的联想。刘艺在北京读完高中,因参加爱国学生运动的关系,他放弃了名牌大学,于1948年进入解放区到华北大学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山西任教。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他被派往越南接办华侨学校,任教导主任。1958年回国后,他先后在中侨委《侨务报》和国家地震局地震出版社任主编和副主编等职。 本来刘艺好像与后来专门从事的书法艺术无缘,其实家风的启迪和熏陶一直在他恬静的心灵中久久凝聚,待机喷发。1949年以后,汉字似乎要走拼音化道路,因而十几年中他没有再坐下来临帖练字。但刘艺在《侨务报》任主编期间坚持用毛笔改稿 ,没想到这习惯成自然的工作为他此后成书法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朋友送给他一本启功先生临摹柳公权字的小册子,自此他开始进行较正规的书法训练,由此竟一发而不可收,字是愈写愈好,最后与启功先生成为挚友和同行。当年他常常登门求教启功先生,谈书法、谈文学、谈诗词格律 伟大的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刘艺天分高、手眼高、站位高,得益于他的修养和勤奋。长期的教学、编辑工作,使他在中外语言、文学、历史、数学、物理、美学、组织工作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全面积累,为书法构架起“书外功”的宽博基础。他从不以身居书坛高位和已有的成就而自傲自满,总是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要求。他说,写字不宜过早定型,要留有发展余地,否则成了框框,就不易突破。艺术的生命在于变化出新,换一支笔,用不同的纸,改变一种情绪,作品面貌都会发生变化。 刘艺从小对小篆下过工夫,规矩整严,饶有韵味。他一贯提倡书法家要广泛涉猎的思想。他的理论文章《论全国书法篆刻展》获得了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二等奖 ;在《中国书法学报》专刊发表的《书法鉴赏与创作》被《新华文摘》转载,并被收入“中国学术年鉴2004年度艺术学科优秀著作”。对理论工作的持久兴趣,尤其是他以中外对比研究切入书法研究的理论探求,也展示了他广泛而宏阔的视野。 笔底波澜一生的刘艺在当代名家中也是翘然自立的。他的精神世界里是一脉相承的民族特色、人文精神,亦即业内强调的格调、意境、品味。在他的创作实践中,孜孜以求的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独立品行,超越自己、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与现代审美相一致的艺术精神。他毕生潜心研习书法和书法理论,于创作实践和理论都有建树。70余年的书法之路催生了不少白发,硬朗的身板也渐渐变得瘦削,但精气神依然支撑着这位智者。坚韧和毅力,追求和永不服输成了他坚定的人生目标。 刘艺在不断提高自己艺术素养的同时,更注重自己人格素质的修养。他对年轻书法家互相模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做派很不以为然。刘艺认为:书法是很有感情的东西。书法绝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照着别人写,你就得奖了,这是把创作给曲解了,把创作简单地缩小为“工夫”了。刘艺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书坛领域全方位进取并卓有成效,使他在书法领域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精湛的书艺源于勤学苦练 刘艺在少年时代没学过草书,但很喜爱它,故而自这时起在这方面下了较大工夫,主要是临帖。往上临是《书谱》、《十七帖》;往下临是怀素《自叙帖》、《千字文》,黄山谷的长卷,祝枝山的条幅,一直到王铎的各种墨迹。他也注意观赏***的草书,对父亲留下的名家墨迹也常常拜观,愈钻研愈发现自己的性格适合写草书。刘艺性格活跃,思维敏捷,体力也好。他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了向大草发展的方向,重点吸取怀素草书的技法和王铎草书的章法及气势。这期间,他对王铎的生平和艺术进行了较多的研究,翻译了一些论文,在王铎书法国际研讨会和国内报刊上发表。除主攻草书外,他还广泛涉猎各种书体和观摩各种法帖,眼力、手法渐长。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绵延长达30多年,这在刘艺是全面积累、厚积薄发,行书佳作频繁问世,形成了自成一家的风格。其奔腾飞动的笔势,流变跌宕的线条,生出一簇簇青春的生机和情感的旋律;其结构形象的角逐格斗则展现出“来不可止,去不可遏”的气势。 刘艺的草书艺术,古朴而清新,激昂之中见文雅。他于张旭、怀素的奔放激越之中融进了颜真卿的浑穆和宽厚,大气磅礴,豪情激荡。1992年秋,他参加淮南《中日书法家精品展》的草书《滕王阁序》、《琵琶行》以及第六届全国书展的六尺条幅《杜甫旅夜书怀》等作品,就是在大草方面的代表作。他不仅具有娴熟的笔墨技巧,更有对古典诗文的深刻把握。无怪乎启功 内容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