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循环系统疾病

 了无一客 2019-04-05

医学联络官

Medical Liaison officer Club

心力衰竭

【病因】

一、基本病因  

心脏负荷过重

1.压力负荷(后负荷)过重  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等左、右心室收缩期射血阻力增加的疾病。

2.容量负荷(前负荷)过重  见于以下两种情况:①心脏瓣膜关闭不全,血液反流,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等;②左、右心或动静脉分流性先天性心血管病如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此外,伴有全身血容量增多或循环血量增多的疾病如慢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心脏的容量负荷也必然增加。

二、诱因  

1.感染  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最重要的诱因。     

2.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是器质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也是诱发心力衰竭最重要的因素。

3.血容量增加  如摄入钠盐过多,静脉输入液体过多、过快等。

4.过度体力劳累或情绪激动  如妊娠后期及分娩过程,暴怒等。     

5.治疗不当  如不恰当停用洋地黄类药物或降血压药等。

6.原有心脏病变加重或并发其他疾病  如冠心病发生心肌梗死,风湿性心瓣膜病出现风湿活动;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或贫血等。

【病理生理】  

一、代偿机制  

(一)Frank—Starling机制  即增加心脏的前负荷,使回心血量增多,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从而增加心排血量及提高心脏作功量。属于异长调节。

(二)心肌肥厚  心肌肥厚心肌收缩力增强,克服后负荷阻力,使心排血量在相当长时间内维持正常,心肌肥厚者,心肌顺应性差,舒张功能降低,心室舒张末压升高。

 (三)神经体液的代偿机制       

1.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心力衰竭患者血中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升高。

2.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  由于心排血量降低,肾血流量随之减低,RAS被激活。RAS被激活后,血管紧张素lI及醛固酮分泌增加使心肌、血管平滑肌、血管内皮细胞等发生一系列变化,称之为细胞和组织的重塑。

二、心力衰竭时心钠肽和脑钠肽(ANP and BNP)的变化  

心力衰竭时,心室壁张力增加,心室肌内不仅BNP分泌增加,ANP的分泌也明显增加,使血浆中ANP及BNP水平升高,其增高的程度与心衰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为此,血浆ANP及BNP水平可作为评定心衰的进程和判断预后的指标。

三、心功能的分级  目前通用的是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1928年提出的一项分级方案,主要是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划分为四级:

Ⅰ级: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级: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Ⅲ级: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上述的症状。

Ⅳ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的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心力衰竭

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心力衰竭为泵衰竭,泵衰竭的Killip分级: 

Ⅰ级:尚无明显的心力衰竭;

Ⅱ级:有左心衰竭,肺部啰音<50%肺野;

Ⅲ级:肺部有啰音,且啰音的范围大于l/2肺野(急性肺水肿);

Ⅳ级:心源性休克,有不同阶段和程度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慢性心力衰竭

【临床表现】  

一、左心衰竭  以肺淤血及心排血量降低表现为主:

(一)症状

1.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

 (1)劳力性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

 (2)端坐呼吸

 (3)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已入睡后突然因憋气而惊醒,被迫采取坐位,呼吸深快,

重者可有哮鸣音,称之为“心源性哮喘”。大多于端坐休息后可自行缓解。其发生机制除因睡眠平卧血液重新分配使肺血量增加外,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加,小支气管收缩,横膈高位,肺活量减少等也是促发因素。

 (4)急性肺水肿:是“心源性哮喘”的进一步发展,是左心衰呼吸困难最严重的形式。

2.咳嗽、咳痰、咯血  咳嗽、咳痰是肺泡和支气管粘膜淤血所致,开始常于夜间发生,坐位或立位时咳嗽可减轻,白色浆液性泡沫状痰为其特点。长期慢性淤血肺静脉压力升高,导致肺循环和支气管血液循环之间形成侧支,在支气管粘膜下形成扩张的血管,此种血管一旦破裂可引起大咯血。     

(二)体征

1.肺部湿性啰音  肺部啰音可从局限于肺底部直至全肺。患者如取侧卧位则下垂的一侧啰音较多。     

2.心脏体征: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及舒张期奔马律。

二、右心衰竭  以体静脉淤血的表现为主:

体征

1.水肿  体静脉压力升高使皮肤等软组织出现水肿,其特征为首先出现于身体最低垂的部位,常为对称性可压陷性。胸腔积液也是因体静脉压力增高所致,因胸膜静脉还有一部分回流到肺静脉,所以胸腔积液更多见于全心衰时,以双侧多见,如为单侧则以右侧更为多见,可能与右膈下肝淤血有关。

2.颈静脉征  颈静脉搏动增强、充盈、怒张是右心衰时的主要体征,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则更具特征性。

3.肝脏肿大  肝脏因淤血肿大常伴压痛,持续慢性右心衰可致心源性肝硬化,晚期可出现黄疸、肝功能受损及大量腹水。

三、全心衰竭  右心衰继发予左心衰而形成的全心衰,当右心衰出现之后,右心排血量减少,因此阵发性呼吸困难等肺淤血症状反而有所减轻。 

【实验室检查】

一、超声心动图

1.比X线更准确地提供各心腔大小变化及心瓣膜结构及功能情况。     

2.估计心脏功能

(1)收缩功能:以收缩末及舒张末的容量差计算射血分数(EF值),正常EF值>50%,运动时至少增加5%。

(2)舒张功能:心动周期中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为E峰,舒张晚期(心房收缩)心室充盈最大值为A峰,E/A为两者之比值。正常人E/A值不应小于1.2,中青年应更大。舒张功能不全时,E峰下降,A峰增高,E/A比值降低。     

【治疗】

一、治疗方法

(一)病因治疗     

1.基本病因的治疗  

2.消除诱因  常见的诱因为感染,特别是呼吸道感染,应积极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治疗。

(二)药物治疗

1.利尿剂的应用  利尿剂是心力衰竭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通过排钠排水减轻心脏的容量负荷,对缓解淤血症状,减轻水肿有十分显著的效果。

(1)噻嗪类利尿剂:以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为代表,作用于肾远曲小管,抑制钠的再

吸收。噻嗪类利尿剂可抑制尿酸的排泄,引起高尿酸血症,长期大剂量应用还可干扰糖及胆固醇代谢,应注意监测。     

(2)袢利尿剂:以呋塞米(速尿)为代表,作用于Henle袢的升支,在排钠的同时也排钾,为强效利尿剂。低血钾是这类利尿剂的主要副作用,必须注意补钾。

(3)保钾利尿剂:螺内酯(安体舒通)。 

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应用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用于心力衰竭时,其主要作用机制为:①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除对循环RAS的抑制可达到扩张血管,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对心脏组织中的RAS的抑制,在改善和延缓心室重塑中起关键的作用。②抑制缓激肽的降解可使具有血管扩张作用的前列腺素生成增多,同时亦有抗组织增生的作用。

3.正性肌力药

 (1)洋地黄类药物:

1)药理作用

①正性肌力作用:洋地黄主要是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Na+一K+ ATP酶,使细胞内Ca2+浓度升高而使心肌收缩力增强。

②电生理作用:一般治疗剂量下,洋地黄可抑制心脏传导系统,对房室交界区的抑制最为明显。     

③迷走神经兴奋作用:对迷走神经系统的直接兴奋作用是洋地黄的一个独特的优点。

2)洋地黄制剂的选择:

①地高辛:口服片剂0.25mg/片,口服后经小肠吸收2~3小时血浓度达高峰:4~8小时获最大效应。

②毛花苷丙:为静脉注射用制剂,注射后10分钟起效,1~2小时达高峰,每次0.2~0.4mg稀释后静注,24小时总量0.8~1.2mg,适用于急性心力衰竭或慢性心衰加重时,特别适用于心衰伴快速心房颤动者。

3)应用洋地黄的适应证:

慢性心力衰竭同时伴有心房颤动则更是应用洋地黄的最好指征。对于代谢异常而发生的高排血量心衰如贫血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维生素Bl缺乏性心脏病以及心肌炎、心肌病等病因所致心衰洋地黄治疗效果欠佳。

肺源性心脏病导致右心衰,常伴低氧血症,洋地黄效果不好且易于中毒,应慎用。肥厚型心肌病主要是舒张不良,增加心肌收缩性可能使原有的血流动力学障碍更为加重,洋地黄属于禁用。

4)洋地黄中毒及其处理

①洋地黄中毒表现:洋地黄中毒最重要的反应是各类心律失常,最常见者为室性期前收缩,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又伴有传导阻滞是洋地黄中毒的特征性表现。

洋地黄类药物的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以及中枢神经的症状,如视力模糊、黄视、倦怠等。

测定血药浓度有助于洋地黄中毒的诊断,在治疗剂量下,地高辛血浓度为1.0~2.0ng/ml。 

②洋地黄中毒的处理:发生洋地黄中毒后应立即停药。对快速性心律失常者,如血钾浓度低则可用静脉补钾,如血钾不低可用利多卡因或苯妥英钠。电复律一般禁用。

4.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