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滨:教研的力量

 丛耘720 2019-04-05

老师是教育发展最宝贵的资源。一位老师从入职到熟练型教师,从骨干教师到教学名师,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历不断解决各种教育教学困难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向他人学习的过程。教师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教,也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学,更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教研”就在老师身边。

在海淀,有一种常态的教研机制,每位老师都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参加区里的集体教研。例如,中学的安排是,周一上午生物、下午政治,周二上午化学、下午英语,等等,每学科每周半天、4课时。在这个半天,全区所有学校相应学科的老师都不排课,大家到进修学校分年级集体教研。

记得自己刚入职时,每周二上午都到进修学校参加教研活动,这帮我迅速实现角色转换,使我的教学较快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这就是当时教研给我的力量。那么,现在教研的力量体现在哪儿呢?我想到的是这样几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赋能

教研的力量在于赋能,老师们通过现在的教研获得可迁移的能力和方法、毅力和激情,让自己可以解决现在的问题,能够面对未来的新挑战。新时代教研强调学以致用,经历输出性的学习,才能加深理解,建构意义。老师的学习可以概括为:输入新理念、新知识、新案例、新经验;理解教育教学的规律、逻辑,从知道是什么逐步转向追问为什么;整合已有经验与新获取的理念、知识与技能,通过链接原有认知,链接工作实际,深度理解新学习的理念、知识、技能有什么用、在哪里用、怎么用;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解决教师自身的真实问题,进一步加深对已有学习的理解。只有经历学以致用,才能建构起教书育人的新思路,也才能够将育人理念融入血液,化成行为。

第二个关键词——链接

老师的专业成长不是线性的,而是一个教育生命个体立体化的成长过程。通过教研可以实现多元链接,一是实现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等政府文件与课堂教学的链接,二是实现教育理论与课堂教学的链接,三是实现优秀经验与课堂教学的链接。这些链接是基于老师实际需求的转化,帮助老师理解学科育人的新要求和学生成长的新需求,解决实际难题,引领老师前瞻性地思考,逐步转变话语体系,丰富教学方式。除了与课堂教学的链接,教研还将老师的工作与其个人成就、家庭与社会链接起来,这样的链接有助于老师全面成长。也就是说,老师有困难时,教研员在身边,共同解决;老师有成绩时,教研员在身边,赞赏、鼓励,并帮助总结、传播,形成其他老师学习的示范性案例。教研还能将师生成长与大数据链接起来,大数据揭示的是关联关系,充分解读、使用大数据,教师与人工智能之间可以互相增智,通过链接实现赋能。

教研员是链接的组织者和落实者。老师的职后学习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时代性、操作性等特征,顺应国家要求,有区域的整体设计。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有目标,准确诊断教学能力的起点,确定多层次、个性化的目标;二有课程,丰富的课程内容,为老师提供可选择、多组合的课程菜单;三有设计,通过系统化、进阶式的流程设计,让老师在任务导向、互动交流中深度学习;四有评估,通过任务型、多元化的评估方式,评价目标的达成情况;五有跟进,关注教育实践、课堂教学的改进,注重学习成果的落实情况。教研员是规划组织者,也是具体落实者。例如,我们现在的教研已不是传统的教材教法分析和研究课,而是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提供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5+M+N”学科教师研修课程。每位老师根据自己的需求,可以形成相对个性化的课程表,再通过倾听、研讨、实践以及混合式的多种互动式研修,实现能力的进阶发展。

第三个关键词——引领

当变化已经成为常态,学生的学习目标发生变化,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以至学习环境都在发生变化,这就要求老师要具备道德情操、育人境界、学科知识、教的知识、学的知识、班级管理能力以及个人发展能力等。21世纪,老师的素养还需要家国情怀、教育创新、跨界融合、应用技术、高适应力、高转化力和同理心。教研回应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就需要超前的链接,要将现在与未来、单一学科与多学科、个人与团队、中国与世界链接起来。这些链接是对育人理念、育人目标的引领,也是对育人方式、育人环境创设的引领,更是对积极向上、开拓创新育人态度的引领。教研通过引领给老师赋能,帮助老师感受到责任、激发内在动机,帮助老师创新、善于解决问题。

未来,教研机构、教研员工作的理念、任务、方式和机制,也需要调整和改变,不应以“我们能做什么”为标准,而应以“我们应该做什么”为准则,始终以学生、教师、学校的需求为方向、目标。

教研的力量,就是通过链接、引领来赋能,通过信任、创新来赋能,给予老师全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外部支撑。

教研的力量,就是我们在一起,实现教育理想和人生价值的统一。

罗 滨

罗滨,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正高级教师,北京市化学特级教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专家组成员、国家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化学教育》编委。长期从事化学教育、教师教育、科技教育、创新教育和学校管理等工作。

文中所用图片均已授权,未经允许不得转发使用

文章来源|北京教师(beijingjiaoshi2017)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