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坛名家 | 融古开今 心向自然 —— 朱全增的花鸟画创作

 夕妙斋 2019-04-05

朱全增,1956年生,山东莒县人。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国画院院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花鸟画艺委会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在国内、国际举办的大型美术展览中多次获得金、银、铜等大奖。有多件作品被中南海、天安门城楼管理局、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中国妇女活动中心等国家一级收藏单位和地方省、市的博物馆及纪念馆收藏。


  朱全增是山东的一位德艺双馨的画家。他与人为善,谦虚好学,思维活跃,具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清晰透彻、深邃广博的思想境界。几十年来,他孜孜以求,在继承传统花鸟画艺术的基础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大自然中感悟自然,形成了笔墨老辣、构图大气、内涵丰富、时代鲜明、生机盎然的绘画特点,给观赏者以身心的愉悦及美的享受。

  朱全增自幼喜爱绘画。他笃学善思,先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临沂教育学院、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求学期间,他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和西画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还大量阅读专业书籍,为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参加工作后,他从临摹历代名家花鸟画作品入手,特别是对吴昌硕、于希宁、郭味蕖等先生绘画艺术的分析与研究,使他受益匪浅。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长期的学术积累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共同促成了朱全增独特的审美观。

  创新是绘画艺术的生命,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朱全增在继承传统、师承历代花鸟画大家精华的基础上没有受传统程式的束缚,而是大胆创新。其作品既融入了自身的性情和感悟,又充分运用了当代审美表达,将工笔花鸟画的写实性、装饰性与写意花鸟画的表现性和抒情性有机结合,将写生与创作有机结合,将山水画的笔墨技法、理念融于花鸟画中,将山水画的气势和内涵借用于花鸟画创作中,使作品生活气息浓厚、绘画题材丰富。他的画既有宏大气象,又不失传统笔墨严谨工细的特点;既弘扬了中国花鸟画的传统精神,又展现了水墨艺术的当代品质,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朱全增擅长笔墨及线条的运用,行笔时速时缓、节奏感强,用笔刚健有力、入木三分,着墨浓淡适宜、对比灵活,着色随性自然、大胆奔放。

  “作为21世纪的画家,必须‘笔墨当随时代’,把弘扬时代主旋律作为自己光荣的使命和责任。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创作出充满活力、表现伟大时代的作品,闭门造车是画不出好作品的。”朱全增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走遍齐鲁大地以及江、浙、云、贵,到大自然中去搜集素材。丰富的创作内容、真切的生活体验,使他的作品大气厚重、南北兼容,既有北方的雄浑之美,又有南方的灵动气质。他关注现实,把握时代文化脉搏,提炼时代文化精神,以强烈的责任与担当,以开拓创新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力求将传统的人文精神和创作态度与当下的生活进行融汇,并将个人文化视角与自然和社会联系起来。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和探索,朱全增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绘画语言和艺术追求,创作出《状气高贯》《地涌金莲》《滴水观音》《大唐放歌》等一大批佳作。

  朱全增画画从大处、高处着眼,意在笔先,不墨守成规。他在花鸟画的布局上以造势为主,力求在画面上营造出蓬勃灵动的节奏韵味,以达到中国画特有的生动性。他还擅长“骨法用笔”,以线条造型,以湿笔取韵,以枯笔取势。他在作画时能把握好点与点的关系,往往积点成线、积点成面。他深谙“用笔难,用墨更难”的道理。近十余年来,他探索和实践用墨之道,做到了枯焦而能华滋,润湿而不漫漶。

  朱全增的花鸟画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格调高雅,笔墨精湛。他既喜欢画南方的木棉、芭蕉、水仙、玉兰、地涌金莲,又爱画北方的紫藤、梅花、石榴、葡萄、荷花、牡丹。其作品既有全景式的鸿篇巨制,也有精致的咫尺小品。他的全景式花鸟画作品从传统中走来,笔墨飞扬,状物在有意无意间生动传神、生机勃郁。他的小品画依然是按照鸿篇之作来进行创作,从形象构图到笔墨表现都经过一番构思,作品的主体性及他所追求的笔墨审美价值都能完美地表现出来。

  朱全增以践行的姿态投身绘画事业,不追名逐利、不计个人得失,勤勤恳恳地耕耘。相信随着人生岁月的积累,他的花鸟画艺术定会达到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壮气高贯    朱全增 作   

地涌金莲    朱全增 作

归客争秋    朱全增 作

婆娑如梦    朱全增 作

春夏秋冬之四(水仙)    朱全增 作

大塘颂歌    朱全增 作

 滴水观音    朱全增 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