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心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为井木;溜于劳宫,劳宫,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为荥;注于大陵,大陵,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为腧;行于间使,间使之道,两筋之间,三寸之中也,有过则至,无过则止,为经;入于曲则,曲泽,肘内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为合。手少阴也。 译文: 心经的脉气出于中冲穴,中冲的部位在手中指尖,称为井穴,在五行属木;脉气尚微则流入劳宫穴,劳宫的部位在手掌中央中指本节的内间,称为荥穴;脉气渐盛后则注入大陵穴,大陵的部位在掌后两骨之间陷中,称之为腧穴;脉气旺盛后则行于间使穴,间使的部位在掌后三寸两筋之间陷中,当本经有病时,此处即出现脉气的流至,无病时脉气就是平静的,称之为经穴。脉气旺盛后则会入归曲泽穴,曲泽的部位在肘内侧陷中,曲肘即可得此穴,称之为合穴。这就是手少阴心经所属的五腧穴。 原文: 肝出狱大敦,大敦者,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为井木;溜于行间,行间,足大指间也,为荥;注于太冲,太冲,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为腧;行于中封,中封,内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则宛,使和则通,摇足而得之,为经;入于曲泉,曲泉,辅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厥阴也。 译文: 肝经的脉气出于大敦穴,大敦的部位在足大拇趾的外侧和三毛中间,称之为井穴,在五行中属木;脉气流于行间穴,行间的部位在足大拇指次趾岐骨间陷中,称之为荥穴;脉气注于太冲穴,太冲的部位在行间穴上二寸陷中,称之为腧穴;脉气行于中封穴,中封的部位在足内踝前一寸的陷中,在该穴针刺时,逆其气脉气就会郁结,和其气脉就会流通,伸足可得此穴,称之为经穴;脉气入归于曲泉穴,曲泉的部位在膝内的辅骨之下,大筋上,屈膝取穴,此为合穴。这就是足厥阴肝经所属的五腧穴。 原文: 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指之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大都,大都,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也,为荥;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为腧;行于商丘,商丘,内踝之下,陷者之中也,为经;入于阴之陵泉,阴之陵泉,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为合,足太阴也。 译文: 脾经的脉气出于隐白穴,隐白的部位在足大指的内侧,为井穴,在五行中属木;脉气流于大都穴,大都的部位在足大趾本节后内侧陷中,为荥穴;脉气注于太白穴,太白的部位在足侧核骨之下,称为腧穴;脉气行于商丘穴,商丘的部位在足踝下微前陷中,称为经穴;脉气入归于阴陵泉;阴陵泉的部位在膝内侧辅骨下陷中,可伸足取穴,为合穴。这就是足太阴脾经所属的五腧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