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砚边随笔》上

 sdamood 2019-04-05

砚边随笔(上)

作者:耿峰





     耿峰,斋号雪庐,平山堂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总参书法创作院副院长,豫商书画研究院执行院长,《水墨清鉴》副主编,《水墨阵线》主编,执教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名家工作室。作品几十次参加全国,全军重大展览或获奖,被多处名胜古迹刻碑匾和公私机构收藏。






*   书法如果一味追求个性,追求新奇,必然会越来越表面,越来越远离本性,直至走向疯狂,应该追求共性,在共性中求神奇,就会越来越内在,越来越接近本性,直至走向开悟。     

 

闲暇时总在想,喜欢书法的人生活在今天是幸运的,现代化印刷技术,网络,信息传播技术能将古人难得一见的书法精品化身千万尽展眼前,让人眼界大开,同时又觉得喜欢书法的人生活在今天又是不幸的,喧嚣的时代,浮躁的心态,快节奏的生活,面对太多的诱惑和选择,我们常常无所适从,身心疲惫。古代文人清闲、旷达、宁静的生活状态只能成为当下人们的一种向往而极难复制。近读王国维《人间词话》忽觉古人生活状态更适宜作诗填词和造就出一流的诗人、书画大家与学者。     

 

*   杨维祯曾说过:“艺必贵精,精而后化,化而后神”在他看来,学书必须经此三个阶段,首先要求精,惟其精,才能得古法之精髓,才能深入精微地体会古法的真正由来,精是打基础。在精熟之后才有可能进入“化”之阶段,从艺终了最忌食古不化,所谓化古,就是如何把学过的古法进行拓展与延伸,最终自然和谐地流与笔端,从而提升到神的阶段,当然提升到神的阶段也是最难的,也是书家的终身的追求。     

  

 *   初学书法,我认为还是先从篆隶入手为好,篆隶笔法相对简单,可以很好体会中锋用笔,同时对于文字学就可以有一点常识,一个字一个字都有它的来源,都不是虚构的,一笔一画都不能随便乱写,由篆隶书入手不但写字进步快、起点高,而且兴趣也会加大。

 

*    艺术应提倡多样化和自由发展,不能强求格式的统一与审美一致,妍美只是传统的一种,雄强也是传统,拙扑也是传统,二王是传统的主流,但不是全部,在中国古代书论中,妍和丑是两个重要的审美内容,就像京剧中需有丑角一样,没有丑就沒有所谓的美,我们既要知道美,也不能排斥丑,傅山的“四宁四勿”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     

 

*   凡临古人法书,须平心耐性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浅尝辄止或见异思迁,俗话讲:“字无百日功”,入了此行须用一生的努力去学习。                              

 *   临帖要心存“二心”,一个是“耐心”,一个是“精心”。     

 

*   临帖不只是解决技术上的问题,更多的是一种思考,注意临精到,找出共性,局部要放松,主笔要精准,细节可放松。                                          

*    写字要“松” ,要松而不散,要轻松,放松,若思想负担重,患得患失,就不可能会有很好的发挥。书家小字用手,大字用肘。      

 

北宋以降,文人书画家都有“重神轻形”的倾向,沈括就说:“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以达意为目的是文人画的标准,凡是不能很好表达文人情感的绘画,无论如何“形似”描绘物象如何逼真,也终不入流。     

 

孙过庭《书谱》是学书者应该反复精读细研的基础理论著作,它的内容极为丰富,深刻,对书法源流,书体特点,书品标准,流派利弊,特别是对书法的本质特征等都有极其精辟的见解。书法也很好,但初学草书者不宜先学,易于把字写散,草书入门可先选怀素《小草千字文》入手为宜。     

 

古人以为“书画之妙,当以神会”,欣赏书画观形还是观韵是雅与俗的最大分界。     

 

黄庭坚说:“凡书画当观韵”,什么是书画中的韵呢?沈鹏先生认为:“韵虽是各门艺术共有,但首先是诗的特征”。我认为这是对韵最好的解释。     

 

*   学习书法要耐得住寂寞,不要急于求成,要亲近传统,不迷失时尚,要淘染书本,体悟生活,渐学、渐养。     

 

字要写活有神采,有气态,线条首先要活,要灵便、自然舒展为佳。 线条要活,首先用腕要活,二是手指要活,笔管要随指转动,捻管,转管,随线条方向而自然生发。     

 

习书之初,可任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经典碑帖,日写数行,不必描头画脚,但求得神气,有那么一点帖子上的意思就好,临帖不过是得一规模,非是作古人奴隶,临七八分像即可,临至半年、八个月后可再换一种。郑桥说:“十分学要三分拋,各有灵苗各自标,”     

 

态度取决成败

 

  沃兴华先生是当代书坛上的一员骁将,是有着顽强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书家,其学养、学识非常人所及,抛开他的博导什么的头衔不讲,先生是八二年古文字学研究生毕业,主修金文,与人合编过《金文大字典》,九十年代致力于敦煌遗书和民间书风的研究,出版过《中国书法史》、《从临摹到创作》、《书法技法新论》、《书法创作论系列丛书》等等,尤其对中国书法史研究颇深,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与实践功底,手上功夫很高,历代名家碑帖几乎无所不临,正是在对中国书法有着深刻的认识的基础上,先生才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探索挖掘民间书风,一直被不明就里的人骂着,却不改初衷,別人想方设法去做书法官,而先生却主动辞去上海书协秘书长之位而去全身心去做学术研究,这样的境界在当今书坛是难能可贵的,以先生的功底和才气写漂亮字,换点钞票养家还是可以的,正是有了先生的探索,使得书坛的百花园多了一个靓丽的看点,而丰富多彩,并不是说他要引领时风,沃兴华只能是沃兴华,二王还是二王,二王是主流,其他是支流,二王在书法史上的地位还沒有人能撼动。

 

  但书法要发展,不能只写二王,正因二王一统天下太久,阁帖翻刻太多几乎失真,书坛至明末出现萎靡不振的现象,出现了“台阁体,”“馆阁体”书法,才出现清代碑学金石考据学的大兴。是人们思变的结果,沃先生他也源于传统,只是取法不同,他可贵的探索精神是应该值得所有学人的学习和尊重的,而不是让你去学他的字,看不懂沒关系,但要虚心学习,了解各种流派渊源,而不是张口就骂丑书祸国殃民,沃先生像一团火,他的内心纯洁,甘于淡泊研究几十年出现的成果被一些披着犹国犹民似乎是正能量的外衣的人不负责任的责骂,实际是在散发负能量,美学不是简单到漂亮就是美的事,扯到祸国殃民确实是扯的太大了,太远了!就不是学人学子之本分了,中国的各项艺术是相通的,京剧里也有丑角的存在,中国的美学思想是要辨证地去看的,有的是内在的美,不是表象的美,不是人人都有艺术的全面修养的,看不懂沒关系,可以多听多看,而不是排斥、甚至责骂,这都不是学人应持的态度。“师其意不泥其跡”这句成语应当为我们学习的正确办法。

 

  真正的丑书应该说是俗书,是不临帖的随意乱画和窃取书协官位借机敛钱的老干部体,是真正应该口诛笔伐的。

        行文至此,只是讲点该讲的良心话。沒有涉及美与丑的论辩。也不与任何人辩论。只是表达了个人对一位学者应有的尊重!     

 

为艺要静心修为才佳,由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居住环境,交流方式的改变,书家本身学养,审美,艺术追求也与古人相去甚远,如果静不下心来,疲于应酬,没有古人穷其一生干一件事的毅力与安静的心境,就很难进入最佳状态,写字只为参展而远离生活,远离修身修为,只讲视觉冲击力和吸引眼球,就很难把心灵的倾诉,真情的流露自然而然的诉诸笔端,如此,则韵致何求!     

 

清盛大士在《溪山卧游录中曰:“凡学画者,得名家真本,须息心静气再四玩索,然后含毫伸纸,略取大意,兴之所到,即彼疏我密,彼密我疏,彼淡我浓,彼浓吾淡,皆无不可,不必规规于淺深,远近,长短,阔狹间也,久而领其旨趣,吸其元神,自然生面顿开。”吾以为学书也当如此,不可只作书奴。     

 

写大字须用大笔,千万不能用小笔,宁可用大笔写小字,也不要用小笔写大字,(但也有例外,王镛先生即是小笔写大字,求其蒼茫)     

 

学画要先学书,未有不能书字而能画者,治印亦然。画,印书法是基础,欲要当大师可习金文,欲要当大家可习隶书、魏碑,欲要当名家可习行草。篆刻则要以秦汉为宗!     

 

*   自古至今,大凡艺术成就极高者,无不勤奋一生,苦苦以求。吾师李刚田先生曾刻印一方“追我时光廿年”,治学十分勤勉,八十年代常常在办公室刻印、作书至深夜,饿了就用饼干充饥。                                 

*    画家于希宁九十多岁了,还柱杖在地上画大画,台湾画家余国松说:“人生太短暂了,沒有给我可以浪费的时间,”至今已八十多岁高龄了,仍坚持每日作画不辍!     

 

“神七”上天,有书画作品搭载上天,书画家本人自然感到无上荣耀,但不知组织者是何用意,我想,植物种子、动物什么的会在太空发生基因变异什么的,书画作品能有何改变?经过太空之旅后书画家水平会有提高吗?作品一下就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了?余甚为不解,想必此举定成为后人笑谈!     

 

行书是介于正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书写自由度较大,靠近正书的为行楷,靠近草书的为行草,表现力最強,创作空间也最大,行书初看非常平淡自在,其实是表现最丰富,包容量也最大,诸如章法上的欹正,行气上的擒纵,结体上的显隐,运锋上的方园,藏露风格上的内壓,外拓等……。     

 

学书临帖,要因人而异,每个人的经历,先天素质,悟性,后天的学习情况都不一样,贵在自适自足,行之有效为佳,古人的经验,今人的方法都不要生硬照搬。      

 

学书应以用心为上,多体味、多实践,多思多想、其得必丰,进步也快。临帖要多读帖 帖在看不在临,多读帖,读的烂熟于心,不必百遍千遍之数地临。     

 

林散之说:“学书者勿与时人争高下,当与古人争一席之地”。学书人应志存高远,多下功夫,多做学问,把散老此语作为“座右铭。     (未完待续)


 编辑:羲之书法研究室   作者:耿峰      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