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晏晓斐:书法要诀,一线通天 | 大米艺术

 大米艺术 2021-12-10

[ 本文共计10129字 · 建议阅读21分钟 ]

文 / 晏晓斐

年轻一代的书家,很多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方式方法以及对艺术的认知,晏晓斐老师也是如此。他在当下的七零后六零后书法界里面,对传统帖学有一种很自觉的意识,要说与众不同的地方,我觉得他在当代人的精神表达方面,有很多自我的书写;另一方面,他在帖学之余,对中国的碑学,包括对中国的绘画,都有很多的驾驭和思考。

所以,看他的作品,在很多时候,都能体会到一种自由驾控能力之外的跌宕,一种进入化境的状态。初看秀美,细看雄强开张,还透露出些许的书生气。他的作品和他的人一样温文尔雅,有一丝的质朴,同时也有一丝的放纵。
 
由于工作原因,他见到过很多历代碑帖的真迹原作,这与我们经常看到的复制版本感受不同。今天,他要谈的是有关看真迹、遇名师以及自己对帖学和碑学的理解,希望能给众多书法爱好者一个良好启发。
 
——主持人 施晗 

一线通天地

——浅谈学书者“早遇名师、多读真迹”的重要性

晏晓斐老师讲课文字整理

我站在个人的角度,从“早遇名师、多读真迹”这个角度来谈谈我的体会。我的一个主张和观点就是:见人一定要见真人,作品一定要见真迹。人呢,一定是要做真人,用你的真性情去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它才会称之为艺术。

 

什么是书法

首先,我们来谈一谈什么是书法。从《辞海》中讲,它是用圆锥形的毛笔进行书写有3000多年的历史的艺术被称为书法。而李泽厚先生在80年代读黑格尔和康德的书的时候,发现康德有一个观点,认为线条比色块更能表达出艺术的特点,于是,他提出了现代艺术。国美的部分学者认为书法是心电图式的艺术,陈振濂先生认为书法是一种表现的艺术,他在《线条的世界》中说,传统的书法艺术只有书写之美,没有艺术之实,只有实用之别而无雅玩之风,由书斋进入展厅之后才有其主动的创新。央美的专家认为,书法的形式和内容是合一的,中国书法的实质其实是造型的艺术。北大教授的观点认为书法一种文化学。于明诠先生谈到“书法就是我要写字”,这个“我”就是从我出发,“要”代表了你的欲望,因我想写字,我有一种冲动,怎么写呢,是用“写”大写意的“写”,写的是中国字、汉字。所以,这里面的一些书法都是代表了当前的一种认识。刘彦湖先生曾经提出来中国书法是一门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以汉字为素材,以笔墨为核心,与中国人的精神境界密切关联,与书写者的人格修炼相表里的一门独特的艺术现象和文化现象。
 

晏晓斐书法近作

我自身比较倾向关于书法申遗文本里面对于中国书法的一种解释。中国书法申遗文本里面讲到: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历经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书法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说了这么多,那么我认为书法是什么呢?我所认为的书法,我现在还不能用一句非常精准的语言来描述,在我下面展开的讲解过程当中可能就注入了我对书法的一种理解,大致的就是我觉得:第一,书法是表现人的艺术,第二,书法是一门打通的艺术,第三,书法是一门进乎道的艺术。书法所凭借的三个前提,第一用的是中国字,第二是用毛笔书写,第三表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内心的真实情感。然后,它的三个要素,是用笔、结体和章法。

书法它需要有很多营养的支撑,有内心的感悟,当前我们最需要去做的就是对古法的提炼。所以,我觉得在对古法的提炼里面,特别需要有名师的指点,要在很早的时候就得到名师大家的指点,就会让你少走很多弯路,这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看书法,然后,同时需要读到很多古人一流的笔墨真迹,真迹是真实不虚的,它才会在第一时间启发你的心智,让你真正徜徉在书法艺术的海洋里面。

 晏晓斐书法近作

什么是名师,什么是大家

一定要早些见到“名师、大家”,并且要和他们有一个长时间的相处,这样你就会从名师的身上,感悟到很多。我觉得有四个方面,名师会带给我们一种启发,第一,是他在课堂上的讲义;第二,是他的示范实践;第三,是他的所行之事;第四,是我个人的视角和感悟。在课堂里面听到老师们的讲义,再看他的示范实践,看他临摹,看他创作,就能见到他的法度功底和风格面貌,再留心他们平时的不言之教,必有所获。所以,这些无不感染着我,我特别幸运,在我很小的时候,受到父亲的熏陶,他虽说没具体教过我写过一笔一画,但是他经常让我给他抻纸写对联,看了不少,家里也有爷爷留下的磨旧了的方砚,很小就有写毛笔字的习惯。

我书法的入门,我要感谢来自中国美院,当时的大三本科生陈文明先生,他现在在湖南师范大学就职,他是我入门的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一个老师,他无私的将中国美院这一套临摹方法教给了我们,我们对古代的法帖进行专业的训练和临摹,取得了非常好的基础,有了这样的一个基础,我觉得当时书法对于我来说,似乎是一门特长。之后,有很多的朋友在书法的练习过程当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为什么没在这条路上坚持下来呢?

晏晓斐书法近作

我觉得就是没有进入到书法的一个环境,书法的环境非常重要,它需要有一帮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朝夕相处,天天去探讨,因为在从事书法学习过程当中,我们面临着很多现实的问题。但是,如果你对书法的热爱大过了你对生存的恐惧,那么书法就可以成为你你生命中的一种精神力量。八年来,在永和书社每两周一次的书法专题聚会中,我们忘我地投入,非常纯粹,我想当时在岳阳是找到了最好的书法环境。我非常感谢永和书社,也非常怀念那时的我们。正因为有这样的一个梦想,有这样的一个实践,在书法的道路上,我又有幸得到了王镛先生对我的一个肯定,所以,我才有了到北京来进修的一个动力,来到北京以后,确实是见识了更多的名师大家。

我个人认为,中国美院是中国书法的临摹学,中央美院是中国书法的造型学,北京的大部分开设书法专业的高校是中国书法的文化学,而中国书法院,是中国名师大家的品牌学,后来我有幸进入到国家画院沈鹏书法课题班学习,国家画院是中国书法的关系学,当然这个关系不是说搞人际关系,是指的书法的大的章法关系,同时我们要去寻找适合自己心灵成长的中国书法的生命学、营养学。我所讲的这几个“学”,都是每一个学校的侧重点,并非他们仅仅就是注重这一些。

晏晓斐书法近作

2006年,我来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就读研究生课程班,当时王镛先生担任院长。王先生聘请了不多的一批中国当代书法名家,他们是沃兴华先生、石开先生、刘正成先生、张景岳先生、何应辉先生、丛文俊先生、曾翔先生、于明诠先生、陈国斌先生、张羽翔先生等,在他们课堂上,我们如饥似渴,眼界大开。特别是沃老师,他是中国书法院开班的第一个主讲老师,沃老师创作理论双雄,每次讲解他都是声情并茂,每次示范和指导都是汗流浃背,令人感动,他们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我们过去对书法的认知,并得以更高层次的提升。

何为名?我觉得“名”这个概念是指声誉大也,功也,明也。战国时期的公孙龙,是当时名家的代表。战国时讨论的“名”是和“实”联系在一起的。

何为“师”,名“师”是范也,法效,长也, “师”在《说文解字》里面讲是二千五百人为“师”。“师长”是讲师严道尊,老师传经布道,将知识、技能和做人的道理交给学生,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那个时候的三教九流,“三教”是指“儒道释”,九流指“儒、道、阴阳、法、农、名、墨、纵横、杂家”。“名”并不是虚的,他们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学术立场和艺术观点。除了在中国书法院上课的老师,我还接触到当代最前沿的中青年书法名家。这么多的名师大家以及当代贤俊,对我的启发都很多,我的硕士生导师胡抗美先生,他指导我建立起书学体系的框架,指出一条“碑帖兼融、直追魏晋”的书学道路。平时督促我多体会篆籀用笔、多读书、多临帖。还有曾翔老师对我提出的要打“篆隶关”,下面我具体展开谈谈曾翔老师对我影响。

  
曾翔书法作品

曾翔先生在当代书坛是响当当的名家,也是“吼书”的代表人物,曾老师名气大,很多人并不是十分了解他,甚至没有读懂过他的艺术和情怀。曾老师是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伟大且杰出的艺术家,他是一位真正的仁厚真君。王东声先生曾在《曾翔的意义》一文中引用过我在微信朋友圈发过的一段话:“曾老师是一个明了世间虚假却从不丢失真诚的人,一个历经沧桑却愈加意气风发的人,一个内心不屈服权威却甘当人梯的人,一个令学生敬、令众人亲、令伪君子怕、令真汉子服的人,他的内心装满了力量和慈悲,他的生活充满了激情和个性,他的艺术从来没停止过创造,他胖乎乎的手下总挥洒着天才般的才情,他的孤独只有上帝知晓,他的一切都牵动着我们的心!”和曾老师的相识,是我这一生莫大的缘分。前后有七年的时间,我作为学生曾有幸成为曾老师的部下,和老师朝夕相处,看他写各种形式、各种书体、各种大小规格的字;陪同老师赴荆楚、走陕甘、下齐鲁、过洞庭、飞首尔,拜访众多名家大家,策划各种展览活动,处理各种紧急任务,他的一言一行无不感动着我、激励着我。老师常说“心中有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我没有见过老师暗自行过这么多的仁义之举,没见过他如此洞达乐观地处理这么多错综复杂的事情,没有见过他如此安静地写字,如此潇洒地刻印,那这句“心中有比什么都重要”的内涵我就体会不到那么深刻。

晏晓斐书法近作

他以他饱满的人格魅力浸润着我,他也不时指出我的艺术和人生的方向,他对我提出的要打“篆隶关”这一命题也将是我一生要去下的功夫。他颇看不上我写的“明清调”,后来我才略略懂得老师的高度,就像我不是中国共产党员,就不能称自己是无党派人士,顶多是个群众。我能写的有点正大气象的对子,就不能说我有“庙堂气”,真正的“庙堂气”只有真正当过大官的人才懂得其中的涵义。我在老师面前是个透明人,其实我就是一个大山深处的孩子,因为做了艺术的梦,不置可否就跑到北京后不想回去了。但是贫寒之人不可长谄媚之骨。有本事就把自己生出来,把自己挣得光明正大。我有时以幽雅精致示人,当然也是我内心追求的一种,但老师更能看到一个人的根本,他说你的字要有你在这个世间经历过的样子,要有你本来面目。如此直指人心的当头棒喝,难道不是师者之爱!我后来懂得了他并非是要我写“丑书”,而是忠实我的内心的神明和现实的经历。为木者,必要立志做参天之树,藤萝系甲,终是外靠。老师教给我的不仅仅是要追求“篆籀气”,还有就是明心,你们说他是一位艺术家还是一位禅师?

 

曾翔书法作品

所谓“一线通天地”,就是把所有都浓缩在一根线里面,就像石涛所提的“一画论”,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一画之法,乃自我立。其实邱振中先生也提到,书法的形式语言便是线条的组织,线条是构成书法艺术形式的唯一手段,对线条的感受和认识成为深入,只有对当线条获得足够的表现时,书写才成为艺术,所以无论哪位老师对线条的这种认识,都是非常有独到之处的。

我认为的这个线,它为什么连着天地,我们看地上有什么,地上有水火木金土,天上呢,有风云雷电光,光是什么,就是日月星辰,那怎么这个线连通天地呢,你看闪电来的时候,那不就是天之一象吗?天上有象,地上有法,书法家手中的毛笔,它是用最柔软的毫沾了天上的烟,天上的烟变成了墨,取了地上的水,都是最柔软的东西,写出了最宽阔、最柔润、最坚实的线条,这根线是通着你的心,因为线受墨、墨又受笔,笔又受腕、腕又受心,所以人心与笔合一乃为正道,这就是一种万法归心,在上取象,在地取法,所以这样的一根线,它是打通宇宙打通天地的,它是高度概括的,因为中国的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核心中的核心,这是熊秉明先生所说的,那么它的道理何在呢?为什么它这么迷人呢?你看,一管毫,就是毛笔,这个毫有很多,有羊毫鼠毫,动物的毛来作为它的支撑,那其中,无非就是羊毫狼毫两大类,一刚一柔,刚柔并济,水墨相发,然后,当你进行书写的时候,它是一任自然的。我们要是看古人的真迹,比如,我上次在故宫武英殿,看到吴琚所写的一个手札,虽说距今一千多年了,却感觉是昨天所书写的一样,因为它的墨色有五彩之姿,用笔丝丝入扣,都是他自己的,没有改动,历史是可以根据朝代,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进行修改编撰的,但就书法而言,一旦形成墨迹,就不能有丝毫更改。

晏晓斐书法近作

书法的魅力,直接折射出一个人对天地宇宙的思考,一个人所有的知识、修养、才华,统统都能够体现出来,所以,我觉得这一根线,它不仅可以连通天地,还可以打通五体,怎么打通五体?我们来看王镛先生,他非常强调书画印共滋养,强调书画印三者之间的相辅相承的这种关系,用一根线条打通他的书法,打通他的印,打通他的画,其实他的白文和朱文都是统一的,打通了,写行书写篆书写隶书都是一根这样的线,打通了,绘画又打通了。所以,只有这样的真正大家、艺术家,他才是真正的“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一张纸上的笔墨就是一个宇宙,他整个的思想、情感全部在这一张纸上,这张纸看上去好像就是一点笔墨而已嘛,但恰恰就是这些东西承载着一个艺术家的全部思考,所以说,它奇妙吧,它能不让人着迷吗?

晋唐是中国书法的分水岭。晋唐以下的人写字,多属“米字格”思想,一切向中央靠拢,字多取纵势,大多中宫收紧,你看欧阳询,中宫就收得很紧。而晋唐以前多属“九宫格”思想,追求宽博,字取横式,中宫打开,隶书就是典型的例子。不难看出,当代诸多名家对篆隶的重视程度。

给大家推荐老师们写的几本理论著作啊,如胡抗美老师于2014年在荣宝斋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法章法研究》、《书为形学——胡抗美教学文献》。邱振中先生写的《书法的形式与阐释》。沃兴华先生于2001年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法史》,现在沃先生又要写一本新的中国书法史,他在新的中国书法史上面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考。他讲,以往的书法史研究,不注重对书体的演变过程的描述,将来势必会将完整的历史割裂,将名家大师与它所代表的时代书风割裂,第二呢,他指出以往的书法史只注重名家法书,对民间书法视而不见。

 








 

读真迹的重要性

其实啊,现在这个社会资源发达了,大家都可以在博物馆、美术馆、拍卖会,在私人藏家手上,见到很多古人的精品杰作。我记得2000年的时候来故宫看到黄庭坚的《诸上座帖》的真迹时,当时的一幕都印在我心中,它那种线条的柔润,结体的那种宽阔,章法的那种跌宕,那种艺术的自由精神,一直在我的脑海中呈现,这比起我们看图片和出版物来说完全不是一回事。由此我对真迹更加向往,国博、首博、中国美术馆、北京画院、嘉德保利预拍推出的古代书画展一般我都不会错过;记得有几次专程去上博看黄庭坚的《廉颇蔺相如帖》,还有董其昌书画大展;有时还可以利用工作出差之便,看各省市的博物馆书画珍品;还有机会在吉林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调出文物观摩。到国博工作以后,我在藏品一部担任碑帖库保管员,可以亲手整理更多的文物。其实古人早就说过,学书者不见真迹是学不好的,就是一定要见真迹。董其昌特别强调这个,因为古代的书画珍品,多为大内所藏,一般人是看不到的,需具有一定的官阶身份,才有可能看得到,现在时代开放了,方便多了,有心就行。





真迹我感觉,第一是它的这个墨气,真实不虚;第二,它的细节,真实不虚;第三是你对它的材质的了解,真实不虚,所以带给你的感受肯定是真实不虚的。多看真迹,你就能够看到它整个的墨是怎么走的,笔路是怎么运行的,而一旦进入复制品印刷,它可能就失去了这个真气,我一直觉得古人的真迹,它是有真气的。这个真气除了有古人的运笔运思之真,还有时代经历中藏匿的时空之真,时空之真就是历代藏家的手汗味、微尘入墨的氧化之功,年代久远的碑帖字迹,火气全无,装裱材料、收藏印章与墨迹融为一体,共同经历了时代风云,说白一点就是那点“旧气”。比如说,黄庭坚的《行书青衣江题名卷》行书四十九个大字,每字一行,字径二十厘米,其后书三行九个小字,是黄庭坚五十六岁时流寓四川南部戎州时所书,是黄庭坚传世墨迹最大的作品,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四十九个大字中,有的地方墨迹较淡,极个别地方有补笔,但是入笔精微,行笔遒劲,节奏从容,并非复制出版物一般漆黑发亮,细节的损失就是古人气息的流失,带给学书者很多理解上的偏差,当然,对古人的“误读”是一种可行的临摹方法,但是古迹之贵贵在一“真”字。

 


 

唐摹宋拓,抚古开今,在中国书法史上贡献巨大。魏晋名士作书,多以尺牍的形式在高门大族之间流转传播,一般文士难睹其真,学书者必随师左右,观其挥运,听授机宜,以观真迹为主。唐代以降,重艺文,敬明贤,尤其是唐太宗对王羲之的推崇,不惜重金购募其书,且锐意仿临,为其作传。王羲之等魏晋名士真迹更不易得见,遂有唐双钩摹本问世,号称“下真迹一等”,毕竟这种私人订制极其复杂精细,尚不便广泛传播。到了宋代,刻帖的盛行和流布,才使得晉唐书风发扬光大。太宗淳化三年(992)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韩林侍书王著编次为10卷,摹勒于枣木板上,后世称为《阁帖》或《淳化阁帖》,以后辗转摹刻者渐多,刻帖之风渐趋兴盛。著名的《绛帖》、《大观帖》等大都以《淳化阁帖》为基础,稍加增减、调整。当时刻帖并不限于宫廷内府,地方官署和私人也都摹刻。如《凤墅帖》、《忠义堂帖》、《宝晋斋帖》、《群玉堂帖》、《越州石氏博古堂帖》等。据南宋人陈思《博客丛编》所记,绍兴年间,新昌人(今浙江新昌)人石邦哲(字熙明)在会稽(今浙江绍兴)曾汇刻历代名帖二十七种,因会稽属越州,故名曰“越州石氏刻本”。王文治对越州石氏刻帖评价极高:“余目中所见佳刻,无过越州石氏,然此本在人间者不可多得。……似此纸墨皆精而神情迸露,殆人间僅有之物也。”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宋拓顔柳白米四家法帖》正是越州石氏刻帖。褚德彝在此帖末页题跋中写道:“陈续芸《宝刻丛编》全著其目,即前人所称为博古堂帖者……此本鲁公祭伯文、祭姪文、寒食帖、鹿脯帖、柳谏议泥甚帖、白香山诗简皆在陈编二十七种之内,惟米帖未录。孙氏闲者轩帖考于诸种外又多出米元章书及汉隶千文,知博古堂本有米书。陈续芸书以五季为断,遂去本朝人书,并易其名耳。越州石氏所刻晋唐人小楷流传尚多,而顔柳白米书至为罕见。此本墨色暗古,纸质紧薄,定为宋拓。明代为莫廷韩物。国朝递经毕涧飞、王梦楼藏去。董文敏、钟伯敬皆有题咏,尤足增重也。”此帖为折叠式册装,共十九开。帖前有题签“宋拓顔柳白米四家法帖”,分别题有“顾光旭书签,试砚齋收”。帖后有明嘉靖三年(1524)钱德孚、万历四十四年(1616)钟惺、陆梦龙、马之骏、董其昌及清代毕泷、王文治、陆心源(存齋)、褚德彝等人题跋、观款数则。并有若干收藏、鉴赏印及战国虎符剖面印识。由题识得知此册先后经两次装裱,八次易主,先后经钱德孚、莫云卿、朱叔熙、云间张氏、毕泷、王文治、汪士钟、蒋毂孙收藏。莫云卿对此帖重若拱璧,日夜浸淫其中,窥得唐宋之法;董其昌与莫云卿过从甚密,曾多次同观,养其丹府。从其题跋“观莫廷韩所藏宋拓顔柳米元章诸帖,知其醖醸甚深,今人尚未梦见,廷韩脚汗在。”中可见董其昌深悟其中妙谛。古人妙悟,必契于真。展开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宋拓顔柳白米四家法帖》,观其墨气沉厚,字口精微,除此之外,其运笔之圆厚遒劲,造型之沉郁古拙,扑面而来,尤其是顔柳五帖,浑浑然颇具篆籀气象。书史上最早从颜真卿行书中感受到“篆籀气”的当属米芾。同是北宋的朱长文在《续书断》中也作过相似的评述:“自秦行篆籀、汉用分隶,字有义理,法贵谨严,魏晋以下,始减损笔画以就字势,惟公合篆籀之义理,得分隶之谨严,放而不流,拘而不拙,善之至也。”颜真卿行书中的“篆籀气”已被宋人认识到并明确提出。宋拓之妙,妙在得气传神;宋拓之精,精在形神兼备。

对于一个搞艺术的人来说,看真迹和一个从事文博工作进行真伪鉴别,它的角度还是稍稍不同的,特别是从文献学从历史学进行辨伪,这是一门大的学问,这里面涉及到收藏,这些可能需要的专业知识更多,但是我觉得从书法创作的角度,能看到很多的细节,它会把你心中的疑惑解除,因为它真嘛,识真才能辨伪,辨伪就必须识真,鉴定的目的就在断真伪、明是非、判优劣。第一是需要多读流传有序的真品,第二就是要进行必要的考证,其中包括纸质材料,第三是科技检测。所有文物鉴定中,尤以书画鉴定为最难,书画鉴定贵在“望气”。从文献学的角度来讲,比如,在詹景凤的《玄览编》中记载,文征明还买过沈周的假画呢,近当代张学良还买过张大千仿石涛的画,像这些太多了,就是古人作假太多,有的时候比如说题首是真的,但是中间的画芯不是真的,题跋对了,其它又不对等等。真伪可能就那么一点,但它在市场上的价格差距就非常大,可见真伪的重要。所以对于搞艺术的人来说,更加不应该这样想当然、模模糊糊,我们一定要非常的精准。那么精准你要怎么去把握呢?比如说这个精准你下力气要像一个理学家去分析,把什么东西都变成物理学层面上的东西来看的话,那么你是否又失去了古人的这种气韵,所以说看古人的东西,第一点先是先观气韵,看这个气对不对。再看文字内容和款识。再看我们手上摸的纸,它有多少年份?它是什么朝代的,只有你见多了你才能知道。很简单,这件事就像你喝茶一样,你喝过最好的茶,你要喝差茶你就适应不了,你品过最好的酒,你再尝差酒你就尝不了。我们研究纸张、笔、墨,这些对书法的影响非常之大,所以笔墨纸砚被称为文房四宝。

晏晓斐书法近作

所谓“一线通天地”,这个线条里面,首先它表现出了线的形状,第二个是线的线象,第三个是线的法度。线的形状,它是由笔法和墨法去控制的,使这个线条有表情,那线条的线象,它是用力度和速度去控制的,它表现了一个人的情感,那这个法呢?就是古人的这种法,比如董其昌一生都在提炼古法,不断在那里临写古人,他是集大成者。他后来主张“平淡生秀”。我觉得“平淡生秀”这四个字是他书画艺术的精髓,所谓“平”,就得了篆籀气的一层功夫了。黄宾虹先生曾谈到用笔的“平圆留重变”,这个“平”就是腕与肘平,进行平移,平移才是线条篆籀气的一种运行方式,它要通过顺逆笔法,通过南宋以前的“始艮终乾”笔法来书写,南宋以后是“始巽终坤”,南宋以后笔法开始变得轻佻了些。董其昌的字看上去好像没有骨头,软软的,其实不是,他还是很古的,这种古还是有淡淡的篆籀气在里面的,只是我们后人在临写的过程中容易把它写得漂亮了,就像后人写赵孟頫,容易把赵孟頫写得俗了,并不是赵孟頫的错,也并不是董其昌的错。

晏晓斐书法近作

所以,它第一是“平”,第二是“淡”,我们说淡了,其实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是一种表现手法。“淡而又淡谓之名贵”嘛,我们学书法要执着,但是我们又不能执着于出人头地,这样你才能够沉浸在古法里面,你对很多人和事保持一种淡,淡中藏真,并不是淡了我就不理你了,不是的。就是说比如说很多的朋友在你生命当中,你很长时间没有联系,但他在你的心中是真的,曾经真正打动过你的人,一定是一辈子忘不了的,所以说,有这个“淡”,就是保持一种距离,所以他的字写的非常散淡,不会写的那么茂密那么紧,上下左右分得很开。“生”就是生拙。天天去练习,但是我们又不能把它写的太熟,熟则生俗。写了那么多年的字,你还能保持那种生拙,也就是保持我们的初心,保持我们那种傻傻的笑、那种羞涩,这是要保持在你内心的东西,它都是艺术感染人的成分。这个“秀”,所谓得天地之精华为最秀者为人,秀中藏贵,这种秀气秀雅的东西是帖学的精华, “秀”之一字,妙不可言。董其昌喜欢用偏光一点的、偏紧一点的皮纸来进行书写,同时又使用很多绢素。宋元明那个朝代的一些地契是用皮纸和竹纸做的,皮纸在西晋时期就有了,质地坚牢,富有韧性,使用很广,延续至今。有的纸质超薄,书写细腻,写出来的线条很精神。现在很多的纸就是太深、太松、太脆,所以,要有好纸你才能承这种好墨,才能写出这种好东西来。所以,我们近距离的观察古人的这种碑帖、墨迹,你才会得到这种启发。

  

用笔的重要性

在用笔结体和章法里面,我认为用笔是至关重要的,为什么呢?用笔的奥秘就在起、行、收这一根线里面,你怎么塑造这根线?心中有数才能自然出之,这个数就是起承转合之法。通过起承转合的用笔之法自动生成它的结构,那自动生成了结构以后,章法也会自动生成,所以用笔是最开始的东西。

至于结构和章法,在你的心中是什么样,这是要靠另外一套东西来支撑的,这是一种形象思维的积累。我的主张是用笔一定要守住古法。古法包括执笔和运笔。执笔里有龙眼、象眼、凤眼执笔,运笔则是凌空取势,使转平推与收笔出锋。用笔之妙,要多留心观看书家运笔时。关于用笔我对以下四句有些体会,分享给大家:

第一,是米芾所说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是被董其昌称为用笔无等等咒的东西。第二个,用笔的时候要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第三个,大胆落笔,小心收拾。第四是劲利取势,虚和取韵。所以关于书法的用笔,无论是侧起中收还是凌空取势,都是至关重要,都是打通了人的心灵情感的一个线。它的这个线条就是你的心电图,所以,我们要去不断思考,去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书法,然后,怎样去思考,怎样做到承前启后,我们在一个什么样的坐标上面?我们的使命是什么?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怎么样去认识提高?是执著又不执著?让它水到渠成但同时也要有效的方法,所以这都是一对矛盾,一句话也讲不太清楚,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大致先讲到这儿吧。

谢谢大家!

 
————
晏晓斐(1979年—),本名晏小飞,字玄达,号一峰山房,湖南岳阳人。2013年硕士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师从胡抗美先生、曾翔先生、王镛先生。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综合办公室主任,文化部青联委员、书法篆刻艺委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沈鹏课题班成员,全国代表性中青年书法名家个案研究会成员等。

■  END ■

/

出品人 | 施晗  

主编 | 李妙染   责编 | 赵国林 王景  

投稿、合作请加微信:zouxun01


寻找平凡世界的艺术支点

往 期 回 顾


观点 | 中国式审美  乐山大佛变“小鲜肉” | 8000个农民工“造假名画”28年 |楼兰残纸 | 田蕴章炮轰王镛范曾为徐悲鸿补画有多少展览在自欺欺人 |  没有审美,世界与你无关 | 杨开慧的书法,字比人老 

人物 | 徐生翁 | 沈曾植|谢无量 | 黄宾虹 | 于右任丨井上有一 | 沈鹏 | 孙伯翔 石虎 | 朱新建 | 朱关田 | 王镛 | 石开 | 刘正成 | 沃兴华 陈国斌 | 邱振中胡抗美 陈忠康 | 白砥 | 鲍贤伦 | 刘彦湖 | 王冬龄 | 陈振濂 | 张旭光丛文俊 | 乐泉 | 杨涛 | 一了 

8090档案 王赛 | 周治锐 | 贺进 | 丘新巧 |  | 裴满意王浩 | 王云庵   

施晗对话 | 曾翔 | 伍灯法师 于明诠胡抗美 | 齐剑楠 | 徐忠平 肖文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