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ppp项目的后评价时代

 songsgt 2019-04-06
    自2013年国家大力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以来,PPP工作成果显著。
    即使2017年国家财政部为防止PPP异化为新的融资平台,遏制隐性债务风险增量,纠正PPP泛化滥用现象,采取了各项政策严控PPP项目的管理,从而掀起一场项目清退、整改的热潮。
    根据有关数据2017年中国PPP发展年度报告显示,虽然入库项目大部分处于识别阶段,但进入执行阶段的项目数量占比已达19.38%,项目规模达到45760.51亿元,项目数量达到2725个;进入项目采购阶段的项目规模达31521.46万元,项目数量达到2186个。
    同时,PPP政策体系也将进一步完善,从而助力PPP项目提质增效,未来PPP项目有望进一步规范,落地速度也将进一步加快。
    因此,在未来的3年至5年间,执行阶段的项目将正式进入后评价时代,而未来PPP市场的利好又将吸引一大波PPP项目进入市场,规范和有效地执行PPP项目后评价对于评价项目运营和绩效考核势在必行。
    后评价的理论基础
    项目后评价是指在项目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或运营一定时间后,对建设完工、处于稳定运营期的PPP项目的运营状况、过程、项目产出、绩效、经济效益、效率、影响、风险分担、协议状态等一系列项目状况进行的全面、系统、客观的分析。
    根据清华大学PPP研究中心专家王守清教授观点,项目后评价的主要目标有两点。
    一是通过对项目实施结果的检查评价和分析总结,确定项目是否在预期状态和可控范围之内。
    二是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为项目运营的后续发展和政企合作状况提出建议,同时也为运营中存在或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或应对措施,从而达到成功实施PPP项目的目的。
    从时间安排上来看,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的通知》(财金〔2014〕113号文)第二十九条规定,项目实施机构应每3~5年对项目进行中期评价,重点分析项目运行状况和项目合同的合规性、适应性和合理性;及时评估已发现问题的风险,制订应对措施,并报财政部门备案。
    因此,PPP项目后评价主要发生在项目正式进入运营期之后3年至5年,依据项目时间的长短选择评价时间,直到最后移交时再进行后期评价。
    后评价的原则很重要。
    后评价要客观评价PPP项目的状态和可持续性,要做到后评价的独立性、可信性、实用性和反馈性。
    独立性从评价主体角度看,应选择独立的第三方进行评价,因为由政府去评价,或者投资者评价,都容易出现偏差和不公允。
    可信性是指评价主体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为进一步完善投资决策程序,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咨询评估管理办法》(发改投资规〔2018〕1604号),规定择优建立投资咨询评估机构“短名单”。
    实用性是指项目后评价要从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出发,评价内容要切合实际,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改进意见,真正的推进项目的实施和运营。
    反馈性是指通过对项目进行评价,将评价当期项目的执行情况和评价结果反馈给相应的政府部门、SPV公司、金融机构或咨询机构等。
    后评价流程
    PPP后评价的流程包括接受委托制定计划、成立PPP项目后评价小组、收集资料、现场调查、人员参访、分析及整理初稿、根据专家组意见形成及修改报告、后评价报告完成及反馈。
    具体来说,参考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制定的《PPP项目资产评估及相关咨询业务操作指引》,项目后评价可包括以下7个程序。
    一是确定评价目标。在核对项目所处生命周期基础上,识别该阶段利益相关方,并根据该实施阶段关键成功要素拟定评价目标。
    二是制定评价方案。根据评价的目标与要求,制定评价方案,包括项目背景和基本情况、项目绩效目标、项目主要评价指标、主要调查方法以及项目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三是开展后评价。依据确定的重点目标,对项目管理的相关内容和目标要求的完成情况实施后评价,归集评价信息。
    四是进行偏差分析。根据后评价信息,对照重点评价的目标,发现项目绩效运行偏差、分析偏差原因。
    五是提出纠偏路径。依据偏差分析,结合项目实际,提出实施纠偏的路径和方法。
    六是及时实施纠偏。项目绩效运行情况与项目实施阶段设定的绩效目标要求发生较大偏离时,后评价主体需要及时查找问题、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及时纠偏。
    七是形成后评价结论。依据项目基本情况、目标设定情况、项目组织实施情况、绩效目标完成以及偏差情况、存在问题以及纠偏情况等,撰写《后评价报告》形成评价结论。
    后评价的内容
    PPP后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
    一是项目运行状况。重点评估项目运行情况,在该阶段为完成绩效目标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成本消耗情况、项目管理及其完成情况,以及项目预期产出、效果等目标的完成进度情况等。
    二是项目合同履约状况。重点评估项目合同签订的合规性、适应性、合理性,项目是否按照合同约定内容完成既定目标,包括产出以及效果等目标。
    三是项目物有所值状况。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传统模式相比,社会资本参与能有效降低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提高公共产品或者公共服务质量效率,项目是否真正达到物有所值。
    四是项目运行偏差情况。评估项目是否按既定计划运行,在项目实施阶段中的偏差度和影响度。
    五是项目运行纠偏情况。重点评估项目运行纠偏措施的制定和整改落实情况。
    (本版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