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洪毅:流浪汉被捧为“大师”讽刺的是谁?

 迷乡 2019-04-06


杜洪毅

近日,一名原本极普通流浪汉在某视频社交平台走红,因此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引发诸多争议。

其实这种现象并不足为奇,网络经济环境需要以热点事件为营销动力,需要人为制造网红来活跃氛围。我们可以将这看成一种网络文化现象,但其根本成因却是为利益所驱动。在一个流量与金钱收益直接挂钩的环境中,人文关怀很自然的退居次要位置,或者被当作为一种盈利工具使用。这么多人跑去围堵一名流浪汉,显然不是出于那点点假惺惺的善意,更不是因为尊重知识,而是为自已渔利。

timg (1).jpg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仅仅带来信息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而且还促成了新的文化、经济生态形成。但这种建立于快捷传播基础上的经济文化生态,也必然滋生许多浮躁、虚脱的东西。这种起哄式围观行为的一再上演,恰恰也是在证明生存于这一文化背景下人们精神世界多么的空虚。

从另一个视角来讲,一个普通的流浪者能被人戴上“大师”的桂冠,也折射出今日社会人们精神生活上是怎样的底气不足。综合各类媒体报道和视频内容来看,沈蘶先生热爱学习、有点文化修养是不假,但就其真实水准来说与一名普通学者相比仍有差距,这对一名接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人来说真还算不了什么。即便这与他选择的生活方式存在一定反差,也并没有多少惊人之处。怎就值得那么多人去追捧呢?

很显然,正是因为当下社会大多数人精神追求缺失,读书学习便成了一件看似移奢的事。而偏偏就是这样一个普通流浪者,在个人文化修养和精神追求上,远超过许多人,与他们形成鲜明的反差,便有那么点引人注目了。那些追堵、围观沈蘶先生的人,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其行为本身就是对自己进行的一种莫大嘲讽。

沈蘶先生不愿工作,把在流浪中读书和分拣垃圾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原本只是个人行为,不必对其有过多的质疑。但是,如果硬要将这种个人选择无限放大,甚至推上某一道德高位,那就太过荒唐了。我们知道,即便一个人博览群书、学养甚丰,如果不能将自身才华转化为创造力量,就谈不上对社会的贡献,也不值得我们去膜拜。不管沈蘶先生学识水准有多高,他如今的蹿红,最多也不过为人们增添点茶余饭后的消遣内容罢了。

timg (2).jpg

换一个角度来讲,一个流浪汉之所以能受到这样追捧,也说明大众对文化精英阶层早已丧失了信任。那句“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能如此得人心,就是最好的证明。正是那些身居庙堂之高的精英名流,不但无法担当起引领文明进程的职责,还常常爆出众多丑闻,才让人们对其丧失了基本信任。与其说人们是在追捧一名流浪汉,更不如说大家是在借“流浪大师”的名义,来讽刺那些表面光鲜、身居高位的精英之流。

事实上,无论这名流浪汉当下多么的红,带给人们的最多不过是一场短暂的娱乐性狂欢,别无更多。在我们生活的时代,原有经典文化早被冲击得支离破碎,无法担当起引导人们精神生活之重任。而互联网技术促成的多元文化生态,虽然也带来些许文化活力,但过多碎片化信息,只能让人暂时填补心灵空缺。所以说,我们现在真正所需的,并不是这种麻醉神经的短暂娱乐,而是要重建文化理想,寻找属于当下和未来的人文精神回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