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品中国史前陶器之“瓶”

 徒步者的收藏 2019-04-06

生活在黄河上游的马家窑人快乐的一天(拟)

品鉴“瓶”

尖底瓶在黄河流域发现的比较多,是取水的用具?是盛放美酒的专用具?还是祭祀使用的礼器?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和多种的猜测。从早期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绳纹尖底瓶发展到晚期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弦带纹四联瓶,延续发展了3000多年。主要有尖底瓶、唇口瓶、圜底瓶、葫芦瓶、双耳瓶、筒形瓶、弦纹瓶、单耳瓶、长颈瓶、单耳突鋬瓶、三联瓶、四联瓶,双联瓶。

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尖底瓶与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瓶有着密切的关系,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瓶就是从石岭下类型尖底瓶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马家窑文化彩陶瓶从早期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到中期边家林类型,再到晚期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延续发展了近2000年,不仅出土数量占了中国史前彩陶的96 %,更是以它优美的器形,细腻的胎质,繁缛绚丽的纹饰,成为了中国史前彩陶瓶类艺术的佼佼者。

其他文化的瓶也有发现,但数量特别少,地处黄河中游的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的彩陶斜线弦纹双联瓶,成为了中国史前彩陶瓶类器物中的一件孤品。

距今4600年马家窑文化半山人生活的地方

中国史前陶器收录最早的黄河流域素面陶瓶是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压印编织纹双耳尖底瓶,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特有的一种尖底瓶,距今7000年。采用泥质红陶捏塑,杯形口,满刻划细弦纹和一周斜弯短线纹。鼓腹置对称的双环耳,采用压印手法满饰编织纹,仅在快接近的腹底做一隆起再向内收为尖底。器物较大,保存完整,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藏。

压印编织纹双耳尖底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高62厘米 腹径19厘米

甘肃省博物馆藏

中国史前陶器收录最早的长江流域素面陶瓶是湖北省松滋市桂花树出土的弦纹瓶,为大溪文化的器物,距今6500年。采用泥质灰陶捏塑,敞口,滚圆沿,斜直颈。鼓肩略弧,深腹满饰压印的凹凸弦纹,平底。构思新颖,器形独特,工艺细致,为长江流域为数不多的瓶类陶器精品。现藏于荆州博物馆。

弦纹瓶[大溪文化]

高24厘米 口径7厘米

荆州博物馆藏

河南省三门峡市采集的重唇口刮印纹尖底瓶,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器物,距今6500年。采用夹砂红陶制作,重唇口,束颈,鼓肩。筒形渐细尖底通体饰斜向刮印的绳纹,鼓腹上部饰数周压印弦纹。尖底瓶较长,为172厘米,发现的非常少。先民们制作这么大、制作工艺又比较复杂的尖底瓶,究竟用其做什么呢?令我们有了非常多的猜想和疑惑。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藏。

重唇口刮印纹尖底瓶[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长172厘米 口径11厘米

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藏

采集于甘肃省广河县的灰陶弦纹瓶,为齐家文化的器物,距今4200年。采用细泥质灰陶捏塑,敞口,长弧颈置三周弦纹,折肩鼓腹,平底。由于同时采集到了一对,非常不易。器形规整,打磨细致,制作精美,保存完整,极为珍贵。

灰陶弦纹瓶[齐家文化]

高19厘米 腹径9.5厘米

甘肃省广河县采集

甘肃省临夏市采集的绳纹双联瓶也为齐家文化器物,距今4200年。采用泥质夹砂土黄陶捏塑,敞口,圆唇,斜直颈。外弧沿相连,深鼓腹满饰压印细绳纹,腹部中间相通,平底。齐家文化出土了比较多的素面陶器,罐类器物特别多,异形器也颇多,而双联的瓶却是不多见的。

绳纹双联瓶[齐家文化]

高12厘米 口径4.5厘米

甘肃省临夏市采集

中国史前陶器收录最早的黄河流域彩陶瓶是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遗址出土彩陶折带纹尖底瓶,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器物,距今7000年。采用泥质红陶捏塑,杯形口,束颈。溜肩打磨光滑,绘深褐色三角折带纹。鼓圆腹满饰压印绳纹,腹中置对称扁弧形环耳。腹下部至尖底未打磨。仰韶文化尖底瓶在黄河流域的陶器中独树一帜,但各地制作的器形却略有一些变化,都颇具地方特色。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彩陶折带纹尖底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高36厘米 腹径16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中国史前陶器收录最早的长江流域彩陶瓶是出土于湖南省安乡县划城岗遗址出土彩陶弧线网格弦纹瓶,为大溪文化的器物,距今6500年。采用泥质红陶捏塑,黑彩。敞口,滚圆沿,斜直颈,深鼓圆腹绘弦纹、纽索纹、网格纹,圜底。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彩陶弧线网格弦纹瓶[大溪文化]

高15.4厘米 口径6.4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彩陶兽面纹瓶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姜寨遗址,是仰韶文化史家类型的器物,距今6800年。采用泥质橙黄陶捏塑,绘黑彩。小口平沿,绘弧带长三角线纹。束颈,深鼓腹绘兽面纹,隐含深奥的寓意和丰富的想象力,是中国史前陶器上年代最早的抽象画,平底。很难想象中国在距今6000多年以前就出现了抽象的绘画作品,东方人类的思维颇为超前。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彩陶兽面纹瓶[仰韶文化史家类型]

高27.8厘米 口径1.8厘米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彩陶筒形纽索纹瓶出土于重庆市巫山县大溪遗址,是大溪文化的器物,距今6500年。采用细泥质红陶制作,绘黑彩。敞口,外卷滚圆沿,深直腹底部渐外侈为喇叭形,上下对称绘弦纹,中间上绘留胎纽索纹,下绘宽带弦纹,平底。长江中游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特殊,打磨光滑的细泥质彩陶极少出土,此件彩陶瓶保存得十分完整,实属罕见。现藏于四川博物院。

彩陶筒形纽索纹瓶[大溪文化]

高17厘米 口径7.5厘米

四川博物院藏

彩陶鲵鱼纹瓶出土于甘肃省武山县傅家门遗址,是马家窑文化早期偏早阶段石岭下类型的器物,距今5400年。采用细泥质橙黄陶捏塑,绘黑彩。喇叭口,圆唇,内弧颈。鼓肩腹绘的鲵鱼,扭动着身躯,挥舞着双爪,身上披着鳞,尾巴抖动,圆圆的双眼,微张着大嘴,完全人格化的远古图腾动物形象。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彩陶鲵鱼纹瓶[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

高18.7厘米 口径5.6厘米

甘肃省博物馆藏

采集于甘肃省通渭县的彩陶旋涡纹瓶,是马家窑文化早期偏晚阶段马家窑类型的器物,距今5360年。采用细泥质黄陶拉坯制作,绘浓黑似漆的黑彩。喇叭口,长直颈绘弦纹包裹的圆点纹,鼓肩腹以弧形三角内绘圆点纹定位绘涡纹,浅黄胎与浓黑似漆旋转飞舞的线条形成强烈的对比变化。最精彩的是在深鼓腹对称而钻的四组小孔,是此瓶在不小心碰裂后专门焗的,用来拴绳固定的,证明中国焗陶在5000年以前就已经出现。扁弧形堆塑双环耳,平底。

彩陶旋涡纹瓶[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高53厘米 腹径28厘米

甘肃省通渭县采集

彩陶相对变体人纹单耳突鋬瓶采集于甘肃省永登县,是马家窑文化晚期偏晚阶段马厂类型器物,距今4200年。采用细泥质浅黄陶制作,绘黑红彩。敞口,内绘留胎折线纹和弧线纹,长直颈绘网格长齿纹,扁弧形堆塑单肩耳。鼓圆肩腹对称绘两组变体人纹,两组圆内绘菱格点纹,腹底塑一个扁弧突鋬,平底。

彩陶相对变体人纹单耳突鋬瓶[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高23厘米 腹径21厘米

甘肃省永登县采集

中国史前陶器收录了瓶类器物一共是143件,彩陶123件,素面陶20件。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彩陶瓶不仅数量最多,而且从器形到纹饰再到绘制水平都是最为精美的。

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的儿女们(拟)

更多干货:

细品中国史前陶器之'罐'

细品中国史前陶器之“釜”

细品中国史前陶器之“盉”

细品中国史前陶器之“鼎”

细品中国史前陶器之“鬲”

细品中国史前陶器之“豆”

细品中国史前陶器之“匜”

细品中国史前陶器之“钵”

细品中国史前陶器之“盂”

细品中国史前陶器之“盆”

细品中国史前陶器之“盘”

细品中国史前陶器之“碗”



《中国史前陶器》


作者:高润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