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 祝大家新的一年健康吉祥,事事顺利,阖家欢乐,狗年汪汪汪汪~ by史前陶器 ![]() 勤劳睿智的华夏远古先民在精心的耕耘 品鉴“人物雕塑” 人类对自身的描绘和塑造,是人类童年时期非常自然的一种精神和意识活动,是人类融入自然对自身的认识和肯定,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一种艺术再创造。主要有雕塑人体、孕妇塑像、三人相拥像、女人体塑像、双耳人形壶、浮雕人形壶、人首塑、人首葫芦瓶、双面人法器、人首器口瓶、人首器口壶、人首盖罐、四面人首器盖、双突鋬人首盆、人首陶仓、人形壶、人形罐、人首敛口罐、戳印人首、刻双人面条形手板、双耳脚形器、单耳脚形器、陶祖等。 生活在中华大地的远古先民,不仅为我们制作了无数形态各异的陶器,也为我们捏塑了为数不多又十分珍贵的人物雕塑。从裴李岗文化灰陶人首雕塑到齐家文化人首雕塑,中国史前人物雕塑艺术延续发展了4000多年。从早期的简单朴拙到晚期的繁缛细致,形成了独特的立体造型与平面彩绘相结合的东方雕塑艺术风格,确立了中国史前雕塑艺术在人类原始雕塑艺术中独有的地位。 中国史前陶器收录最早的人物陶塑作品是出土于河南省新密市莪沟北岗遗址出土人首塑,为裴李岗文化的器物。1958年最初发现于河南漯河市翟庄遗址,1977年通过河南新郑市裴李岗遗址的正式发掘而得名。分布中心在豫中一线,几乎覆盖了今河南的大部分地区,北到黄河以北的安阳地区,南到与湖北相邻的信阳地区,西到洛阳、淅川上游的卢氏,东到惠济河流域和颍河流域的杞县、项城地区,其年代早于当地的仰韶文化,年代为距今8200—距今7500年。人首塑采用泥质灰陶捏塑,高6厘米。这是中国史前陶器采用陶制塑造人物形象,目前发现最早的雕塑作品,约在距今8000年以上,神态憨厚,塑造朴拙。现在被河南博物院收藏。 人首塑[裴李岗文化] 高4.3厘米 河北省易县北福地遗址出土的浮雕人首面具,距今已经有7000多年的历史。采用泥质夹砂陶捏塑,这组人首面具有呈方形、长方形,也有四面不规则下为尖状形,也有呈长方形下呈双尖状形。尺寸有大有小,一共出土了145块,复原12件,绝大多数出土于房址内,均为直腹盆残片改制而成。采用阳刻、阴刻、镂空、浮雕等艺术手法塑造出人面、猪面、猴面和虎面,额头、四角和两侧置有可拴绳的穿孔。面具在中国史前陶器中有发现,但不是很多,其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非常高,与该地区早期宗教祭祀活动有关,为研究中国史前宗教及巫术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现在被收藏在河北博物院。 浮雕人首面具[新石器时代] 纹面人首出土于安徽省蚌埠市双墩遗址,为淮河流域双墩文化的器物。采用泥质褐色夹蚌末陶捏塑,额头正中堆塑圆圈凸点纹,呈对称弧形堆塑的双眉相连,塌鼻梁,鼻尖隆起。眼窝内凹,双目圆睁,上唇薄略弧,下唇较厚,面颊各对称戳印五个斜排列整齐的小圆窝。古老神秘的纹面和雕题都出现在了这件产生于距今7000年前的塑像,令人有了更多的猜想。现在被收藏在蚌埠市博物馆。 纹面人首[双墩文化] 高6.3厘米 宽7.3厘米 双面人法器出土于湖北省秭归县柳林溪遗址,为大溪文化的器物。1959 年首次发掘于重庆市(原属四川省)巫山县大溪遗址,1962年正式命名。分布范围西起三峡、鄂西北地区,东抵鄂中江汉平原,并有向鄂东渗透的迹象,南达湘西北一带,北抵荆山和大洪山南麓,横跨湘、鄂、渝两省一市,主要分布区域在长江中游的两湖平原地区。大溪文化是在彭头山—城背溪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年代为距今6500—距今5300 年。采用细夹砂红陶捏塑,器呈上下双人面,采用刻划手法捏塑,似为祭祀使用的法器。湖北省博物馆收藏。 双面人法器[大溪文化] 高5厘米 宽3.8厘米 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采集的人首塑,为齐家文化器物。1924年由瑞典学者安特生首次发现于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后正式命名。它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已成为探索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更是研究史前中国与西方沟通交流的重要文化。年代为距今4183—距今3630年。采用细泥质浅黄陶捏塑。圆雕人首塑为陶壶残存的器口部,额前与双耳后堆塑凹凸不平的粗泥条更似头发,深凹的双眼和嘴镂空,鹰勾鼻,双耳通透,面部饱满,神态惊愕,是典型的印欧人面庞。造型准确,立体感强,是研究史前东方与西方沟通交流的重要雕塑人物作品,具有极高史学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 人首塑[齐家文化] 高18厘米 中国史前陶器收录最早的彩绘陶是人面彩绘塑像,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遗址,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器物,距今7000年。采用细泥质红陶捏塑。圆脸庞,额头堆塑似发髻,眉弓呈弧形,隆鼻圆圆的双孔,双眼双耳和嘴通透,绘彩。这是黄河中游远古文化中发现较早的人面雕塑,形象逼真,塑造精细,对研究这一地区古人类发展提供了最好的形象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收藏。 人面彩绘塑像[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高9厘米 腹径10.4厘米 中国史前陶器收录最早的彩陶是彩陶人首器口瓶,出土于甘肃省秦安县邵店大地湾遗址,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器物,距今6500年。采用泥质红陶捏塑。瓶口塑一少女头像,微鼓腹瓶身细长,腹中部置双环耳(残缺),平底。瓶身用黑彩分为三层,绘出流畅的斜线与弧边三角纹组合图案,与清秀俊美、逼真生动的面庞相互辉映,编织了一幅远古立体雕塑与平面绘画相融合的经典之作,是仰韶文化罕见的人物雕塑艺术精品。甘肃省博物馆收藏。 彩陶人首器口瓶[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高31.8厘米 腹径12厘米 彩陶人面器口十字圆点弧线纹壶,甘肃省永登县采集,为马家窑文化早期偏晚阶段马家窑类型的器物,距今5000年。采用细泥质黄陶捏塑,绘黑彩。弧沿,略弧外卷的宽壶口更似帽子,内对称地绘椭圆点和斜锯齿弧线纹。内弧颈塑扁弧形直立双耳和扁弧形直立鼻子,顶部均绘彩。一长两短的眉毛,对称绘制的圆圈圆眼炯炯有神地凝视着前方,与圆圆的小嘴颇为协调,嘴下宽带纹更似胡须,四圈弦纹又似为颈圈。鼓肩腹以四组留胎椭圆内绘十字点纹定位,绘旋转飞舞的弧线纹衔接,以弦纹和勾纹收尾。扁弧形堆塑双环耳,平底。 彩陶人面器口十字圆点弧线纹壶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高52厘米?腹径38厘米 彩陶浮雕人形壶出土于青海省乐都县柳湾墓地,为马家窑文化晚期偏晚阶段马厂类型的器物,距今4200年。采用泥质土黄陶捏塑,绘黑彩。敞口,口沿外卷沿。壶颈部捏塑高浮雕人面,肩腹部捏塑双臂、双手、双乳、肚脐、生殖器、双腿高浮雕女人体,人体两侧各绘黑色圆圈网格纹饰;人体下部两侧绘肢爪纹,壶背面绘变体人纹。彩陶浮雕人形壶产生于马家窑文化晚期,彩陶制作已趋于衰落期,制作技巧虽很粗拙,但却是一件非常罕见的人体浮雕艺术精品,被定为国宝级文物。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彩陶浮雕人形壶[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高34.4厘米 口径9.2厘米 腹径28厘米 地处黄河上游青海民和县马厂塬遗址 ![]() 辛辛苦苦的拍了20多年,中国史前陶器描绘人物的陶制雕塑作品未突破100件。虽然有些遗憾,但还是从一个侧面真实的反映出了华夏远古人类陶塑作品的基本面貌,令我们可以细细的端详距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史前先民。中国史前陶器收录的陶制雕塑人物作品,素面陶53件,彩绘陶1件,彩陶31件,一共是85件陶器作品。 阳光下黄河上游甘肃陇东地区的农家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