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因盐而聚——讲述盐与巴的故事

 徒步者的收藏 2019-04-06

忠州博物馆目前已开馆试运行半年,作为目前重庆市区县级规模最大的综合类博物馆,其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在重庆区县中也是首屈一指。忠州博物馆展厅面积约6000平米,常设三大主题陈列:人文忠州、多彩忠州、忠义忠州,分别展示忠州悠久的历史文化、灿烂的非物质文化以及历代先贤、英雄人物的忠义事迹。由于时间紧迫,此次重点参观了人文忠州历史文化陈列,忠州的多彩与忠义就等各位亲身去体验吧。闲言碎语不多说,我们进入正片:忠州博物馆——人文忠州的介绍。

沿忠州博物馆一楼大厅拾阶而上后左拐即到人文忠州展览序厅,迎面可见关于忠州的历史由来。清嘉庆《四川通志》记载:“汉置临江县,属巴郡”。唐贞观八年(634年)“以蔓子、严颜故,改名忠州”。穿过序厅则进入第一个部分——大地史书,时间为先秦时期。不同于其他通史陈列惯用的以旧石器时代开篇,忠州博物馆直接切入主题,以新石器时代晚期为开端,重点展示忠州闻名于世的史前盐业开采提取历史。

众所周知,盐是人体必需摄入的一种矿物质,自人类产生以来就不断的在自然界中寻找获得食盐的方法,迟至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4000年)生活在忠县的古人已经熟练掌握盐的提取熬制技术。位于忠县的中坝、瓦渣地、哨棚嘴等遗址都是史前时期忠县盐熬制的直接反映。值得一提的是,三峡地区经过近些年的大规模考古发掘,发现大量先秦时期的盐业遗址,说明三峡地区地层中富含大量盐层。之所以富含盐矿,跟整个四川盆地早期地质运动有密切关系。

实际上在距今2.7亿年前三峡地区乃至整个四川盆地仍是一片汪洋,而在距今1.9亿年的三叠纪,“印支运动”使盆地边缘逐渐隆起成山,秦岭、大巴山脉形成,被海水淹没的地区逐渐上升成陆,形成著名的古“巴蜀湖”。

在距今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又发生了一次剧烈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四川盆地四周山地持续拱起,“巴蜀湖”面积持续缩小。这一时期气候也变得异常干燥、炎热。湖水经过强烈蒸发,盐分不断积累,形成盐湖。盐分也逐渐沉积到地层中形成盐层。恐龙也在这一时期灭绝。

到了距今2000万年的新第三纪,受“喜马拉雅运动”的持续影响,盆地东部南北走向的岭谷地形最终形成,而湖水经过长时间的侵蚀,最终穿过巫山向东流入海洋,巴蜀内陆湖最终消失,长江三峡形成。而由地质运动形成的褶皱山体中蕴藏的盐层也因雨水、河流的侵蚀,形成盐泉、盐河。忠州㽏井河下游因地理断层的缘故,盐层外露,遇水溶解成盐卤,中坝、瓦渣地、哨棚嘴等古文化遗址的先民正是在该区域围绕寻盐、制盐、贩盐、卫盐逐渐发展出了的以盐为生的聚落。

中坝遗址是三峡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末期文化遗址,自1997年至2002年前后共进行6次大规模发掘,总发掘面积达6600平方米,文化层厚度达12.5米,时代贯穿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各个重要历史阶段,是三峡地区文化内涵最丰富文化遗址,是一部能够反映三峡通史的“地书”。在三峡博物馆、巴人博物馆的陈列中均能看到中坝遗址文化层的展示。

巴人博物馆中坝遗址文化层展示

中坝遗址中尤以先秦时期的文化层发现遗迹和器物种类类最多,遗迹打破关系和文化因素最复杂。而广泛发现于先秦时期地层中的窖藏、黏土坑、房址、洞类、水槽类遗迹与敞口深腹缸、尖底器、花边束颈圜底罐等典型器物,都与当时中坝居民盐泉提取、熬制有着重要的关系。

根据中坝文化新石器时代地层中出土的典型器物的演变关系,可分为3期,三期文化前后联系紧密,继承发展关系明显,中间无明显缺环,为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的分期断代提供了标尺。而根据碳十四检测数据,中坝文化第一、二期年代约为距今5000-4500年,第三期年代距今4500-4000年,最晚已经进入夏的纪年。

这组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反映了5000 人类已熟练掌握石质生产工具的磨制加工技术,图中石器共分为三种石凿(7)、石锛(10-14)以及石斧(15-17),其中石凿主要用于凿孔开卯,石斧和石锛则是用于砍斫。区分石斧和石锛最典型的特征在于石锛为单面刃,刃部偏向一侧,而石斧则为双面刃,刃部居中。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石器时代以“石器”为名,但在5000年前,木器才是人类使用最为广泛的原材料,大量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是以木材为原料制成,图中所示的石凿、锛、斧也是加工、切割木材的重要工具。因此,“石器”时代或许更应该被称为木器时代,只是木材不易保存,发现很少而已。  

三峡博物馆的花边口沿罐

到了商周时期,盐业仍是忠县古人赖以生存的重要经济支撑,在中坝遗址的商周文化层中出土了大量的花边口沿罐,这种陶器与盐的提取有着直接联系。

绳纹灰陶瓮,商周时期。瓮是一种盛水器,是早期人们常用的一种器物。瓮的另一种用途是用来盛放逝者遗体,一般为儿童遗骸,目的是防止尸体在野外遭到野兽等侵扰,俗称“瓮棺葬”。这种葬式在世界范围内都较为常见。

灰陶盉。盉则是一种盛酒器,陶质器型一般为器顶有一半圆形口,一侧有一管状短流。器身微束,一侧有一宽鋬。有三个中空的袋状足与器身相通。陶盉在黄河和长江流域都较为常见,也是三星堆遗址的代表性陶器之一。

巴国因协助武王伐纣而得到周王室分封为诸侯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巴国活跃于川东、三峡一带,因控制了三峡地区的盐业生产、贩运,得以游走在周边楚国、蜀国、秦国之间。但也引起周边国家秦、楚的觊觎,从西周中期开始,楚国便西进峡江,攻巴取盐。

到战国中晚期,楚国已占据了峡江大部分地区,忠州就是当时楚人占领地的最西侧。在忠县发现了较多楚式墓葬,出土的大量带有楚文化风格的器物,证明了《华阳国志》中“江州以东,滨江山险,其人半楚”的记载。下图中的青铜剑,就是与巴氏柳叶剑风格迥然不同的楚式剑。

再如这件鬲,与右边纪南城出土的典型楚式鬲相差无几。 

再比如这组楚墓典型的陪葬陶器组合:鼎、敦、壶(壶忘了拍了。。。)

根据考古学文化研究,整个长江流域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是一条重要的文化交流通道,上图中的这件青铜靴式钺,是长江下游地区越文化的典型青铜器型,却一路逆流而上,来到长江中上游的忠州。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国,并设置巴郡。重庆及三峡地区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版图。到了汉代,忠州仍属于巴郡管辖,名为“临江县”。并且因为盐铁官营的政策,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看看这一柜子的汉代青铜器,表面上就让人很羡慕,但实际上。。。是真的很羡慕。下图两座铜灯,这流畅的线条,优雅的造型还有可爱的纹饰,在汉代这也得是达官贵人才能用得起的。

再看看这件“常相思,毋相忘,常贵富,乐未央”铜镜,镜面光洁,铭文清晰,图案规整,制作精美。其中铭文是汉代铜镜较为常见的“相思”题材。汉初,战乱甫定,百废待兴,边疆不稳而内乱又兴,大量青壮年男子被迫抛弃妻子,随军从征,因此,社会上就形成了一种怨别离,重相思的风气,而“常相思,毋相忘,常贵富,乐未央”就是对爱人的一种美好祝愿和寄托,也将当时人们的情感诉求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今人面前。

讲到这里,时间差不多来到公元前后,从开篇的新石器时代末期到这里,差不多也跨越了2000年,如果把忠县为代表的三峡人类历史比作一本书,2000年为一页,那我们已经看到这本书的倒数第二页,在这一页,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关键词:盐、巴人、巴国、巴文化。巴人因盐兴邦,以盐立国,最后也因为盐而亡国,又以自己独特的文化融入到中原王朝的大一统文化圈中,并让这片土地再次走向兴旺与繁荣。

限于篇幅,本次只能唠这么多了,忠县博物馆还有很多值得一看的好东西,快约起小伙伴一起参观吧。

参考资料:

清嘉庆《四川通志》

清同治《忠州直隶州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