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伟大的井——自贡井盐传奇

 徒步者的收藏 2019-04-06

人类的文明就是嗅着盐行进的历程

小编觉得吧,人在饮食方面是离不开盐滴

可见,盐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的重要

  所以,大家一起学习吧~


在2016年12月31日 三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定级评估,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上榜了~


自贡唯一保留的传统制盐车间里,工人保留着当年喝点小酒解乏的生活习惯


自贡保留的绞车

绞车,用卷筒缠绕钢丝绳或链条提升或牵引重物的轻小型起重设备,又称卷扬机。绞车是可单独使用,也可作起重、筑路和矿井提升等机械中的组成部件,因操作简单、绕绳量大、移置方便而广泛应用。主要运用于建筑、水利工程、林业、矿山、码头等的物料升降或平拖。

大约在2亿年前三叠系,自贡地区正处于由海而陆的转换时期。大量的盐卤、岩盐、天然气被理藏于此,是四川盆地三叠系岩盐和卤水矿床的典型代表地区。

三叠系(Triassic System)

始于距今2.5亿年至2.03亿年,延续了约5000万年。海西运动以后,许多地槽转化为山系,陆地面积扩大,地台区产生了一些内陆盆地。这种新的古地理条件导致沉积相及生物界的变化。从三叠系起,陆相沉积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国及亚洲其它地区都有大量分布。古气候方面,三叠系初期继承了二叠系末期干旱的特点;到中、晚期之后,气候向湿热过渡,由此出现了红色岩层含煤沉积、旱生性植物向湿热性植物发展的现象。

2000年前,生活于此的先民偶然发现了2亿年前“埋藏”于此的盐卤,然后便开始了对这种稀缺物质孜孜不倦的追求。他们凿井取卤,从大口径盐井到卓筒井,最终穿越千米岩层,创造了世界钻井的最高成就。不仅如此,采盐业的发展与繁荣,还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并最终孕育了自贡这座城市,以及这里根植于盐卤的独特文化。


自贡第一口盐井——富世井

位于自贡市富顺县的富世井,被认为是自贡历史上的第一口盐井,标志着自贡井盐业的开端。这口井的发现者是一种叫梅泽獠族人。据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中记载,梅泽“因猎,见石上有泉,饮之而咸,遂凿石三百尺,盐泉涌出,煎之成盐”。东汉章帝年间(公元76-88年),人们在梅泽发盐泉地方,今富顺县城关镇开凿了这口盐井。

到了南北朝时期,富世井在蜀中已经闻名遐迩,以产量高、盐质好而富甲一方,并促使政府在武帝天和二年(公元567年)以“富世盐井”为中心设置了“富世县”,这是四川省内第一个因盐设置的县

隋唐时期“富世盐井”曾创下日产6100多公斤的纪录,一口井的赋税居然占到蜀内盐井年税总额的两成有余。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世”讳,改“富世县”为“富义县”,“富世盐井”亦再改为“富义盐井”。

到了宋代,改为“富顺县”。明正德末至嘉靖初年,随着盐卤资源的枯竭,这口连续生产超过千年的古盐井最终废弃。

因“富世盐井”而起的“富顺县(富世县)”却历经1446年而不变,成为自贡盐业史上及自贡置市史上的传奇。


卓筒井——井盐开采的一次革命

四川井盐开采历史已有2300多年了,但到了宋代,就算有着悠久开采历史和丰富采卤经验的盐工,也遇到麻烦。当浅层盐卤资源业已枯竭,埋藏于更深的三叠系盐卤,当时广泛采用的大口径浅井便已无能为力了。

 “人类的文明就是嗅着盐行进的历程”。巨厚的岩层,并不能阻挡人们对盐的追求,一种新开采方式随之应运而生,就便是卓筒井。

这是一种利用当地特有的楠竹吸卤的盐井。它的原理现在看来十分简单,即利用古人舂米时的杠杆原理,通过足踏带动一个钻头上下运动,从而达到打井的目的。但这在当时,已经是十分先进的凿井方式,是具有革命性的一次创新。

首先是肯定了“蜀始创”的四川专利权,其次是对卓筒井技术要点作为说明,圜刃凿井、大竹筒“套管护井”、小竹筒“单向阀门提捞法”;最后他还对这项“专利”实用效果进行了调查“利之所在,人无不知”。这恐怕是我国最早的“专利证书”。

这种被后来学者称为“冲击式(顿钻)”的凿井工艺,成为世界钻井技术的先驱,被认为是我国古代继造纸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火药之后的第五大发明,是对世界文明的又一重大贡献。

卓筒井的出现,克服了传统大口径浅井的诸多弊端,人类第一次把触角延伸到前所未有的深度,第一次在既不能眼见又不可预测的地壳深处获取我们所需。



青菜上市,又到了一年一度“做泡菜”的时节,四川家家户户开始泡菜了。这里说的泡茶盐,就是指燊海井的盐。

伟大的井——燊海井

德国当代著名学者沃基尔教授曾经以“中国伟大的井”为题为著名的美国科学杂志——《科学与美国人》撰写过一篇关于自贡盐井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他写道“一百五十年前在地球上的中国开凿成深达一千米的井来吸取卤水制盐……这口井是积八百年之久的凿井技术——‘冲击式顿钻凿井法’所创造的顶峰,其成就堪称当时世界之冠,要领先欧洲技术四百年,这一凿井技术已成为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继造纸、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四大发明之外的又一大发明”。

明清时期,盐井开凿技术已经又在宋代卓筒井的基础上取得重大突破,逐步形成相井地、开井口、下石圈、凿大口、下木竹、凿小口等较为慎密的技术规范。

乾隆时期富荣盐场的老双盛井深度便达到了513米,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的桂咸井深达799米,第一次将盐井凿到三叠系雷口坡组黑卤和天然气层位。

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燊海井凿达1001.42米,“工巧匠智,令人莫测”的自贡人由此开凿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口千米深井。10年之后的1845年,美国人在卡诺地区也创造了美国钻井的最高纪录,而井深仅仅为518米。

燊海井的开凿,不仅揭开了三叠纪嘉陵江石灰岩地层的秘密,而且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时自贡地区呈现出“天车”林立,锅灶密布,笕管纵横,云蒸霞蔚的繁华景象。

如今,这个保存了百年的制盐古作坊,仍遵循古老的工艺流程,将千米之下的盐卤提汲出来,然后用低压火花圆锅制成食盐,流向千家万户。这里也就成为自贡最真实的井盐生产地和盐业活化石,完整地再现了清末钻井、采气、制盐的生产场景。

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博物馆》杂志便对燊海井进行专题报道,并认为19世纪初中国的钻井技术远远领先于西方国家。





最后的十八座天车

卓筒井的广泛应用给自贡带来了两大变化。向下,我们穿越白垩纪、侏罗纪岩层,将盐井延伸到距今2亿多年前的三叠系雷口坡组和嘉陵江组地层,那里埋藏的优质黑卤,成就了千年盐都。与此同时,地面上用于提取卤水、淘井、洗井的支架也随着开采深度的加深越架越高,这种由成百上千根质轻,耐腐蚀的杉木捆扎起来的建筑,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天车

这种特殊的建筑曾经如森林般群立于自贡的各大盐井,蔚为壮观,成为自贡的象征和标志。

据史书记载,自贡在近两千年的盐业生产过程中,遗存有一大批古井、天车。1914年仅自流井就有“水火两井共960眼”,而废井则有11800多眼,所以流传有“自流井盐井(天车)多如麻筛”的说法。1938年,抗战正酣之时,时任金陵大学教授,曾是张艺谋、顾长卫、沈杰、邓伟等著名电影导演和摄影师的老师的摄影师孙明经曾经携带一台16毫米特种柯达摄影机和一台120型蔡司依康照相机记录了自贡天车林立,并最终以一部纪录片《自贡盐井》和一部以动画片为主的科考片《井盐工业》而轰动一时。

盐井与天车,一个地下,一个地上,自贡一次次打破凿井最深记录的同时也一次次打破我国木结构建筑的最高纪录。

就算是见惯于上海滩繁华高楼的孙先生,也惊讶于自贡天车的高大,这些仅用细杉木、竹条和麻绳捆绑而成的井架天车有的竟比当时上海最高的国际饭店还高。


天车被誉为四川自贡盐场奇观之一,是将若干杉木连结,以竹篾绳捆扎成巨大的支架,竖于井口,用于采卤、淘井、治井,天车下的管道叫笕管, 笕管是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用竹木材料制作的气卤集输管线。它分为气笕和卤笕。气笕是把气井的天然气送到烧盐的灶房;卤笕是把卤井的卤水送到烧盐的锅里,可以说,笕管出现的时间和用卤水、天然气煎盐的开始时间是基本一致的。这可以从四川邛崃和成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以及《天工开物》的“开井口图”的背景得到证明。

在岁月的荡涤中,数以万计的天车大多已坍塌、烧毁、拆除。2009年5月20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将有自贡“迎客松”之称、位于内宜高速路旁的源通井天车烧毁。自贡市境内仅存的19座天车,只剩下18座仍执拗地屹立在天地之间。


李忠东

             四川省地矿局物探队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总工程师、名誉所长;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委员、旅游地学专家;《中国国土资源报》《资源与人居环境》特约作家。主要著作有《香巴拉之魂——秘境稻城》《天下四川——四川好玩最指南》等。

撰文|李忠东

摄影|刘乾坤 缪自平 

文章已获得远流生活馆转载授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