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又闻哑巴辣椒香

 mengyu4613 2019-04-07

——陈洪起与他的哑巴辣椒●于家干  郭 岐●

犹记哑巴辣椒香

凌晨三点,哑巴辣椒的家庭作坊即传出了锅勺刀板交响曲——这是陈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计和不变的功课。哑巴辣椒是陈师傅(哑巴)创出的品牌,笃定亲自操刀掌勺,大儿子陈家珠只管当火头军,拉风箱。陈师傅的操作与其说是烹调,莫若说是艺术创作(起码他认为)——青萝卜切2.5毫米细丝,长短粗细均匀;辣疙瘩咸菜片出的薄片近乎透明,再改切1毫米细丝备用。油则用花生油,不用猪油(猪油冬天凝固,影响菜品美观),然后是八角、葱、姜、干红辣椒丝、甜面酱爆锅,遂将青萝卜丝、咸辣疙瘩丝放锅炒进滋味,起锅后,再覆以香菜梗,猪肉丝、小海米、碎鲅鱼籽,亮人眼神,诱人食欲。天亮了,儿子挑担,父亲摇铃,一款民间小菜连同陈氏父子的身影,就这样走进了潍坊的街巷集市,走成了老潍坊的一道人文风景。

 

    

哑巴原是名门后

 

哑巴陈师傅祖居潍县城里三条过道,属于潍县四大家族中的陈大观后裔老三支第二十世。三条过道,陈氏族聚之地,名人辈出,科甲蝉联,巷口悬“鹿鸣接响”匾。清代出进士、举人十多人,民国年间涌现出了医学博士、象棋大师、教育家、企业家等多名乡贤。

陈师傅的祖父兄弟七人,曾开继成布庄,家大业大。陈师傅先天聋哑,但天资聪颖,父亲用实物教他识字,遂能读书写字。妻子庄玉兰(1910-1974)于河乡南庄村人,三岁丧母,五岁到陈家当童养媳。一生为陈家生育了五儿二女。庄玉兰心灵手巧,且吃苦耐劳,主持家务外,晃元宵、包粽子、擀饼,是陈家经营的主要劳动力。

 

 

哑巴辣椒的诞生

 

陈师傅十几岁即在东关同盛银号干活谋生,当的是小伙夫。银号的人见多识广,自然“嘴刁” 。但怎奈小陈师傅善于钻研,善于实践,期间琢磨出了多种美味饭菜,深得员工口味。他的萝卜辣椒借鉴庆德楼“八宝辣椒”的做法,增加了海米、鲅鱼籽、辣疙瘩咸菜,减去焯水环节,一次成菜,遂独成风味。

哑巴辣椒的走红

     1948年潍县解放后,私人银号被取缔,陈师傅失业,他便在城里大十字口路西租房两间,开起了食品店。上元节卖元宵,端午节卖粽子,由于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生意甚是红火。平日里,则推出了他的主打招牌萝卜辣椒,配上老伴擀的拉沓饼,他手持串铃,大儿子挑着担子,走街串巷,成为市民们欢迎的一嘴。

后来,他将盛辣椒的盆子换成了长方形的玻璃盒子。陈师傅穿着整洁,干净利落,而且一买一卖中他有一整套肢体语言,教你如何饼卷辣椒,如何汤汁不漏,幽默夸张,人缘甚好。据解放初期博古街饮食领导小组组长、潍中饭店厨师马长龙先生说,当时,政府采取饮食户以小组为单位互查质量、卫生以及遵纪守法事项,陈家始终是遵纪守法的模范户。

解放初期,大家相对贫困,为了降低成本,原料中他去掉了小海米与鲅鱼籽。有时,肉丝也免了。当时,推车的,担担的,赶集的,上店的……一卷饼卷辣椒,只需要一毛钱,有滋有味,解馋充饥,是地道的平民美食。就这样,这款民间小菜以其谦卑的身价植入了潍坊人的味觉基因。

一款及其普通的萝卜辣椒,经陈师傅的研发,再加工,变为商品,走向社会,顺应了市场的需求,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爱戴,逐步演变成为潍坊名吃。时下,哑巴辣椒不仅是百姓餐桌的最爱,还登堂入室出现在星级酒店的豪宴,甚至于驰名省内外。2009年,也就是陈洪起老人去世25年后,“哑巴辣椒”被市政府命名为“潍坊名吃”。

哑巴岂是赋闲人

陈师傅的食品店当时位于全城最繁华的大十字口,他又是走街穿巷的叫卖,所以,他是那个时代大家最熟悉的公众人物。他的长子陈家珠老人说:“爸爸做人做事认真,所以对我们的要求往往很严厉。但对街坊邻居却随和风趣,他的口袋里,总是装有糖块或山楂饼,见了小孩就分。”虽是哑巴,但精于世道,街坊邻居谁家有婚丧嫁娶事,他往往出任总指挥,礼数周到,井井有条。文革期间,百业凋敝,再也无他可干的了,他便走出家门,自愿在大街上当起了无一分钱报酬的业余交警,不论酷暑严冬,伫立街头,一丝不苟。

可敬的敬业工匠!

可敬的市井名人!

让我们记住他的名字——哑巴陈师傅,名洪起,卒于1984年,享年81周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