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科举出身的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吴汝纶却心系国家,主张西学,废除科举,并躬亲实践,考察学制。为谋求教育救国的信条得以实现,表现出非凡的胆识,并为此献出了毕生精力,冯友兰誉之为“兼通新旧、融合中西的人物”。 对此,安徽大学桐城派研究中心主任江小角表示,在清代后期文坛上享有盛名的吴汝纶,在继承姚鼐等桐城派前辈文论思想基础上,根据散文理论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文贵变”的主张,根据时代发展,对人才标准提出的新要求。这体现了桐城派后期作家受洋务运动思想影响、注重西学,在他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上体现得非常明显。 吴汝纶主张废除科举制,是我国传统知识分子中明确提出废除科举制的第一人,并且极力主张西学,这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他分析欧美、日本等国就是依靠提高国民素质而实现了富强,坚信中国通过普及教育一定会强盛起来。江小角认为,吴汝纶对科举制度的弊端和危害,有非常清醒的认识:“窃谓废去时文,直应废去科举,不复以文字取士。”在日本考察学制期间,吴汝纶写信给管学大臣张百熙,请他鼎力支持自己“废科举”的建议。为提高中华民族自强御侮的能力,吴汝纶认识到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性,主张普及教育。他说:“务使人人读书识字,程度不必高,而为教普遍,即能强国。”要实现普及教育,必须做到:一是全国各省、府、县都要分立大、中、小学堂。学堂主要教育十岁以下幼童,各地在三里五里就开办一所,便于就近上学。吴汝纶的教育观提倡男女平等,他要求教育对象应包括全国男女,做到“普国人而尽教之”“使国中妇孺知文,即国民教育进步也”。对那些不愿意接受教育的人,要采取强制性措施,“不入学者有罚”。要普及教育,解决师资问题至关重要。因此吴汝纶特别重视发展师范教育,始终把培养教师队伍和引进西学教员摆在发展教育的首要位置。 吴汝纶手札 做好青少年教育工作,是普及教育的重要方面。江小角表示,这一点在吴汝纶教育思想中表现得十分具体。他主张对幼儿教育要限时,寓教于乐。“小孩须八岁方可入学,太小则读书识字,易伤脑气。”“至小孩入学,每日不过三时辰,其课毕,则任令在外游玩,千万不可竟日关闭”。他强调要因材施教,对学习成绩上等的学生,要有奖赏。这些对促进青少年教育和成长都很有必要,也十分有意义。 吴汝纶在近现代教育发展中极力倡导“西学”。他向世人疾呼,如“观今日时势,必以西学为刻不可缓之事”,如“西学当世急务,不可不讲”,如“窃谓救时要策,自以讲习西文为务”,如“将来后生,非西学不能自立于世”。他还提出学习西学的途径:一是“欲通西人门径,则非得西士教习”。二是学堂要以讲西学为主,杜绝“好以外行管内行”的弊端。三是出国留学或考察。他说:“吾国后生,不出洋则学西文甚难。”四是极力传播进化论。吴汝纶关注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对进化论在我国的传播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他给启蒙思想家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原富》等书作序,并提出修改意见,四处请朋友售书,扩大影响。 江小角说,难能可贵的是吴汝纶强调专业技术教育。他看到传统的科举教育,以策论取士,学子举业不成,几乎终身成废,他们所学的东西,于农商之业,无一可用。在当时列强纷争的形势下,中国欲求制胜之术,非大兴实业教育不可。在日本期间,吴汝纶特别留心考察各地职业学校教育;他主张对那些不进高等学校读书的人,要让他们进实业补习学校,进行专业培训;他极力倡导科技兴农的好处。还断言,农商学堂建成后,乡里就会富盛,既而在全国推而广之,功莫大矣。吴汝纶还把德育、智育、体育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来加以认识。吴汝纶的德育教育思想,体现在他的忧国忧民思想之中,他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须以养成爱国心为主者。教育幼童使其心向国家,自是大好”,真正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德育教育之中。吴汝纶明确提出要重视体育和卫生健康保健工作。 江小角说,吴汝纶为官锐意兴学,在深、冀二州为官近二十年,“文教斐然冠畿辅”。他任保定莲池书院山长,四方学子前去问教求学,就连日本人中岛截之、野口多内等也渡洋来此受业。姚永概称:“西国名士,日本儒者,每过保定,必谒吴先生,进有所叩,退无不欣然推服。”他在书院中首创东、西两学堂,聘英国、日本教师授课,引导学生学习欧美、日本等国的先进科学知识,为河北及周边地区培养出数以千计的人才。同时,扶持并激励姚永朴、马其昶、贺涛等桐城晚期作家,为桐城派文学思想在北方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因此,人们不但称他为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还颂他为桐城派最后的宗师。 近年来,我省先后召开了“吴汝纶与中国近代教育研讨会”“吴汝纶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研讨会”,探讨吴汝纶的教育思想和影响。学者们整理出版了《吴汝纶全集》,为开展研究提供文献资料。每年关于吴汝纶研究的学术论文多达数十篇,涉及到文学、教育、医学、经学、史学等许多方面。但是现在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一些成果缺乏创新性,特别是原创性研究成果不多,还有一些书信、手札尚待整理出版等。 江小角表示,他和他的团队将深入挖掘未刊资料,撰写通俗的《吴汝纶传》,全面而广泛地宣传吴汝纶思想及其历史贡献;另一方面,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上下功夫,不仅要关注他在国学、西学等方面的成就,更要探究他对晚清社会的分析、对桐城派文学理论的传承与弘扬,并以此观照晚清学者视域下的社会变革和价值取向,剖析文人学者的时代担当与责任意识,从而给当代学人以启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