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强武-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审核:钟国梁-云南大理州人民医院 整理:陈清霞-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来源:君安医学细胞平台体液(1)台 蜡样管型 蜡样管型:一般体长弯曲,可见扭曲和断裂切迹,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肾功能不全及肾淀粉样变等。 复粒细胞管型 复粒细胞管型:较少见,指管型内包含数量不等的复粒细胞,是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的下一阶段,临床意义同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 颗粒管型 颗粒管型:管型内含大小不等的颗粒物,含量超过管型容积的1/3以上时,称为颗粒管型。颗粒管型中包含的颗粒来自于崩解变性的细胞残渣、血浆蛋白及其他物质,这些物质聚集于由T-H蛋白和清蛋白为基质构成的管型内。颗粒管型一般较透明管型短而宽大,不染色标本呈黄褐色或黑色,颗粒管型还可按颗粒的粗细分为两种,粗颗粒管型中常充满粗大顆粒,多呈暗褐色;细颗粒管型含许多细沙样颗粒,不透明,呈灰色或微黄色。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 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是由脱落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与T-H蛋白组合而成。肾小管上皮细胞易脂肪变性而含有脂肪小滴;含脂肪小滴的上皮细胞管型又称为脂肪管型,多见于肾病综合征;不含脂肪小滴的上皮细胞管型多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淀粉样变性、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宽大管型 宽大管型:宽大管型也可称为宽幅管型,因其宽大而得名,其宽度可达50μm以上,是一般管型的2~6倍。宽大管型具有所有管型的特征,既宽又长,可横跨整个视野,不规则,易折断,有时呈扭曲形。宽大管型内可包容颗粒、细胞等各种成分,也可形成蜡样。 宽大管型一般形成于较宽大的肾小管内,主要是在破损扩张的肾小管、集合管或乳头管内形成。多数宽大管型由颗粒管型和蜡样管型演变而来,但也可由其他管型演变而成。(右为宽大的蜡样管型) 组合管型 组合管型:指两条相同或不同的管型并列组合到一起,呈平行和共边关系,也可视为宽大管型的一种形态;见于慢性肾衰竭、肾病综合征患者。 嵌套管型 ![]() ![]() 嵌套管型: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管型相互嵌套或包裹在一起,各自有相对独立的边缘和内含物(内含物可相同或不同);见于慢性肾衰竭、肾病综合征患者。 蛋白质管型 ![]() ![]() 蛋白质管型:由大小不同的球形颗粒链接而成,可见蛋白凝固物,外形似蜡样管型;见于糖尿病肾病、重症肾病综合征。 红细胞管型 红细胞管型:其内红细胞形态完整清晰,形态可正常或异常,其出现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肾出血、急性肾小管坏死等疾病。 血液管型 血液管型:管型内的红细胞因时间关系逐渐分解破坏,并逐渐均质化,血红蛋白被释放至管腔,形成红色至棕褐色的血液管型和血红蛋白管型。见于肾脏出血性疾病,还可见输血不合的溶血反应、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出血、肾移植术后排异反应等。 结晶管型 ![]() 尿酸结晶管型 1 ![]() 结晶管型 2 ![]() 草酸钙结晶管型 3 ![]() 草酸钙结晶管型 4 结晶管型:指管型内包含有大量的结晶成分的管型。与出现相应的结晶临床意义相同,多无实际临床意义。 白细胞管型 白细胞管型:因管型内容物为中性粒细胞或脓细胞,且细胞面积占管型的1/3以上而得名,正常人尿中不见。尿中检出白细胞管型,常提示肾脏细菌感染,常见于急性肾盂肾炎、肾脓肿、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和细菌尿伴有尿路感染的患者。 假管型 假管型:形态与管型类似,两端不齐,或一端钝圆,另一端呈楔形,或呈粘液丝样的拖尾;内含大量非晶形盐类结晶;若蛋白定性阴性,无其他管型伴随出现时,无实际临床意义。多见于孕妇小便中。 脂肪管型 脂肪管型:指管型内充满大小不等、折光性强的圆形脂肪滴。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急性发作、中毒性肾病等。 小结 管型是尿液中蛋白质、细胞、结晶、细菌等在肾小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内凝固聚合而成的圆柱状体物质,是具有重要诊断价值的有形成分,常提示肾脏有实质性病变。管型的种类较多,鉴别管型类型对肾脏疾病诊断、治疗和疗效观察具有重要意义。管型在肾小管内可以发生变化,具有代表性的管型变化理论认为,管型在远端肾小管内由蛋白质吸附或包裹来自炎症或损伤部位渗出的各种细胞成分,如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血细胞等塑合而成。若管型在肾脏停留的时间过长,其所包含的细胞会退化变质、崩解而形成细胞碎片。细胞管型会形成粗颗粒管型、进一步降解后形成细颗粒管型,细颗粒管型又会进一步匀质化、蜡样改变而演变成蜡样管型。红细胞管型可因红细胞破坏而形成血红蛋白管型,或在急性血管内溶血时,大量游离的血红蛋白从肾小球滤出,也可直接形成血红蛋白管型;而肾小管上皮细胞具有脂肪变性的能力,其形成的管型可退化变质为脂肪管型,脂蛋白进一步变性形成蜡样管型。因此,细胞管型的终末阶段之一即是蜡样管型。在一些肾衰竭患者尿沉渣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处于转化过程中的管型。![]() 作者简介 |
|
来自: 开心100mm05xkw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