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病人就诊时会强调自己“发痧”了,或者问:“医生,我是不是有痧气?”那么,“痧”究竟是什么病症?刮痧能不能治病?发痧与中暑的关系?“着痧”、“发痧”或“作痧”易与哪些急症混淆从而延误诊治? 中医认为,痧是许多疾病的共同证候,统称之为“痧证”或“痧象”,所以“百病皆可发痧”。“痧者,疹之通称,有头粒而如粟象”(《临证指南医案》邵新甫)。当然,这个痧是隐在里面的,有“经验的医者”的可通过刮痧板等工具或用手指拧掐人体的某些“经络部位”而“出痧”,根据“痧”的特征、颜色结合“辩证”还可分出不同的“痧”:《痧惊合壁》—书就介结了40多种痧证,连附属的共计100多种:“角弓反张痧”、“坠肠痧”、“产后痧”、“膨胀痧”、“盘肠痧(卷肠痧、绞肠痧)”、“头疯痧”、“缩脚痈痧”、“寒(冷)痧”、“热痧”、“温痧”、“阳痧”、“阴痧”、“暑痧”、“风痧”、“暗痧”、“闷痧”、“白毛痧”、“冲脑痧”、“吊脚痧”、“青筋痧”等等,不一而足。 这个“痧”是一个万能的筐?还是盛名之下另有端倪和隐情? 不管刮痧还是拔罐,不管出的“痧”多“黑”多“毒”,“痧”的实质是外力作用下毛细血管的破裂出血。这种小血管出血很常见很普遍:比如连续的打耳光,鞭刑,皮肤软组织擦伤等都可出现“痧”的效果。 刮出的痧这么黑,那是体内的“湿毒”吗?学过解剖的知道,除了桡动脉及颈动脉靠近体表外,动脉系统一般隐藏在人体内部,体表的毛细血管流的是静脉血,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静脉血含CO2而颜色乌黑。刮谁谁“黑”! 有些部位易出痧,出痧的部位是不是与经络或与病变脏器相对应?其实,只要懂得出痧的本质就是出血,就不难理解有的部位易出痧,有的部位不易出痧了。因为:身体不同部位的皮肤厚薄不一,比如脚底和脸皮——同样的作用力对毛细血管的“催裂”阈值是不一样的,一耳光可打红脸,一巴掌拍脚底只会使手心留点脚臭;出痧与否和出痧多少还跟毛细血管的分布疏密程度有关,毛细血管丰富的部位,容易刮出痧;万物皆可盘,任何部位,只要有血管,用力刮也是都能刮出痧来的。说到底,出痧就是出血!跟“湿毒”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同样不能据此证明子虚乌有的经络的存在。 那为什么中暑、发热、晕车、腹痛的时候容易刮出痧呢?这也是拥趸们坚持体内有毒的主要原因。这也很好解释:中暑、发热、晕车、腹痛的时候身体出现了生理紊乱,比如炎症或发热,皮下毛细血管扩张,所以更容易破裂、淤血。 刮痧、拔罐后觉得很是舒服,原来的腰腿头的疼痛暂时得到减轻,是否证明刮痧对疼痛治疗有特效?现代医学是建立在诸多自然学科的长足发展之上的,例如分子生物学对体液内环境和受体的研究,就揭示了疼痛和镇痛的机制。人们发现身体受创伤后会分泌一种和吗啡相似的镇痛物质“内啡肽”,让人一时不觉得疼痛,甚至感到舒服。的确,我时常看到有些被冲床轧断手指的工友若无其事地等在放射科门口,这也确实能解释受虐狂挨打反而感到有快感。从这个角度讲,刮痧能千百年流传并让人觉得它能治病就不稀奇了。但明白人应知道:刮痧、拔罐的这种所谓“治病”,是一种有如心理安慰的效应,与现代医学理念真正的治疗是截然不同的——它缺乏数据的支持、缺乏可验证的严格的临床试验。 在刮痧拔罐已形成完整产业链的今天,笔者无意也无力抹黑刮痧、拔罐的“神奇”疗效,毕竟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选择什么样的治疗手段是每个人的自由。但作为一名医者,有责任厘清一些困扰人们心中的疑云,尤其是某些亲身经历的惊险往事。 刚参加工作的某年,笔者一位亲戚前来找我看病,主诉头昏乏力、腹痛、冷汗、脸色苍白,并且特别强调自己“发痧”了。我细问病史,小伙子有胃溃疡,近日有黑便,立即检测血常规,血红蛋白只有50g/l。这是典型的上消化道出血伴早期休克误诊为“冷痧”的惊险实例,稍有差池即命丧黄泉。 其实,经文献考证:“角弓反张痧”对应于现代医学的破伤风;“坠肠痧”对应于腹股沟斜疝;“产后痧”对应于产后发热——产褥期感染;“膨胀痧”对应于肝硬化腹水;“盘肠痧、绞肠痧”对应于肠梗阻;“头疯痧”对应于偏头痛;“缩脚痈痧”对应于急性阑尾炎发作。试问这些医学急症确切有效的处理哪样离得开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单纯依靠刮痧板和拔火罐肯定是无法有效解决的。 古人应用刮痧、拔罐、放血治疗疾病是科学技术局限的无奈,作为现代人,一有病痛,仍念念不忘这痧那痧,那真是一种痴痴的傻。 不知下面视频里的小孩,是否经受得了那深沉的“爱”? 作者简介:李成,感染内科副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近20年。致力于健康常识的启蒙、从医趣闻的分享、生活感悟的记录。名下有公众号“李成健康生活资讯”和“橄榄树下李医生”;微信号ch18006760325,ch13968535310欢迎添加,愿与您共同呼吸,守望相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