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析联律的“宽”与“严”

 杏坛归客 2019-04-07

试析联律的“宽”与“严”

崔玉龙

中国楹联学会制定的《联律通则》(修订稿),涵盖了古人的楹联理论,同时吸纳了今人的研究成果,是一部集科学性、严整性、包容性于一身的权威性楹联律则。本文试就从严格与宽泛两个方面对其做一粗浅解析,以便更好地把握其质的规定性,达到融会贯通、正确实施之目的。

(一)对称是楹联的最基本格式,也是其最直观的标志

楹联虽然“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但上下比的句数、字数必须一致,这个框架一般是不容推翻的,这有如七律必须是每首8句、每句7字一样,如不符合这个模式,且不论平仄、对仗、押韵,第一眼便可否定它是七律。那么有没有例外呢?有的。像“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年”就是一个特例。它借楹联“对等”的特点而赋予其“不对等”,以极尽讽刺之妙。

(二)对偶是楹联的最显著特征,也是它的灵魂所在。

对偶即“以类排比,字面音节两两相对”,拟包含三个层次:字面、词语、句子成分。也就是说,字类相同、相近者成对,词性相同者成对,充当句子成分相同者亦可成对。如语法作用相同,都作主语时动词形容词可以与名词相对,都作状语时形容词、数词可以与副词相对,等等。像“忠爱著朝端”对“文章行海外”,其中“忠爱”对“文章”,之所以认可形容词与名词相对,即因二者都作主语,语法作用相同。相较死扣“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这就是一种松动。至于传统対格中由于使用修辞学手法,放宽的地方就更多,据历史上诗联家创作、鉴赏实际,允许异类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

1、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可以相对。这两类词在古人字类划分中同属虚字,故经常用于相对,但也不是所有形容词和所有动词之间都可以相对。一般情况下,不及物动词(不直接带宾语,如:来、停留、等待、生长、下落等)常常用来与形容词相对,而一些特定的形容词(如颜色字)一般不与动词相对。如“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就是动词“改”与形容词“寒”相对。

2、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词性可放宽。如“平地起楼台,恰双塔雄标,三山秀拱;披襟坐霄汉,看中天霞起,大海澜回”,“平地”、“披襟”中的“平”是形容词,“披”是动词,它们都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所以词性放宽。

  3、 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相对时可以放宽词性。状语是以谓语为中心词的修饰成分,经常充当状语的以副词为主,并有动词、形容词、数词、拟声词、介宾词组,甚至包括名词在内,因此,在动词对偶工整的前提下,可以不必再对状语作词性分析。如“不设藩篱,恐风月被他拘束;大开户牖,放江山入我襟怀”,“不”是副词,“大”是形容词,相对不拘词性。

  4、 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联绵、反义与联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介词与助词、联绵字互对等常见对仗形式:

a 、同义(包括绝对同义、近义、类义)连用字或反义连用字之间的相对即对偶辞格中的互成对,因为连用的本身已经相当于工整的自对,所以它们之间的相对不必再拘词性。如“肝胆至今推挚友”对“死生从古困英雄”,名词“肝胆”为同义连用字,动词“死生”为反义连用字,相对不拘词性。

b、联绵字原则上是同词性之间相对,但也偶尔存在不同词性的联绵字相对的情况;不同词性的联绵字与同义或反义连用字之间有时也可以相对。

c、副、介、连、助等虚词之间可以不论词性相对。

d、方位、数目、颜色字原则上必须各自相对,也偶有相互之间相对的情况,可视为词性放宽后的宽对。

5、 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一、二、三、四、五、六…)、天干地支系列(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五行(金木水火土)、十二属相,以及时序系列(如春夏秋冬,唐宋元明清),颜色系列(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因序列或系列内部已是相当工整的自对,可以不再考虑它们之间的词性。与此同时,同一类事物在行文时临时构成的合乎逻辑的结构系列,如以战国七强中的“赵魏韩”构成临时结构系列,与固定系列“勾股弦”相对可不拘词性。

同时,巧对、趣对、借对(或借音或借义)、摘句对、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

(三)语音协调是楹联的精髓,也是它魅力四射的又一重要元素。要达到语言的抑扬顿挫,就要讲究平仄的交替和对立

一是句中节奏点(或称停顿点)平仄交替。不管是按声律节奏还是语意节奏划分,都是本句内各节奏点一平一仄的交替。如果上下联中内部不作平仄的交替,而连续用平声或仄声,就犯了“失替”的毛病。“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是林则徐的一副自题名联,其中“壁立千仞”若按两个节奏点划分,明显有“失替”之嫌,而如果把它当做一个成语只分一个节奏点,就不存在任何问题。

二是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平仄相反。如果上下联之间平仄相同,就犯了“失对”的毛病。而且请注意,上下联节奏点平仄对立要优于同句节奏点的平仄交替。若是因为内容的表达或是非律句式的语言风格,需要在二者中放宽一项的话,可以放宽句内节奏点的平仄交替。但这种放宽宜不超过一次,即使在散文化的句式中也应避免三个以上的句内节奏点使用相同的声调,而在按声律节奏来安排平仄的律句中,则应严格做到句内节奏点的平仄交替和上下联对应节奏点的平仄对立。

三是单边两句及两句以上的多句联,各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一般要形成有规则的交替。

四是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联律中把它看成正格。

这里请注意一下节律对拍问题。所谓节律,就是韵律语言的节奏或节拍。主要指上下联在章节上的停顿或间歇,以及语流节奏即线性的连续话语平缓径直或迂回曲折保持一致。这是楹联格律中的一个声律要求,通过联句有规律的停歇和韵律的变化,达到和谐的音乐美。节律包括声律节律和语意节律:

(1)声律节律,是利用平仄声的交替与对立产生和谐的音节停顿来实现的,以两个字为一标准音步,节奏点在音步的第二个字上,也就是说,全句的二、四、六字等偶数位以及尾字都属节奏点,所以古人有“二字而节”的说法。这是一种超越了语意的节奏方式,,即不论语意节奏如何停顿,五、七言律句总是按“二字而节”的方式读成“二、二、一”或“二、二、二、一”节奏。

(2)语意节律,即按语句中语意的自然停顿处来确定节奏点。语意节奏无固定的字数,它同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中间不再细分节奏点。如:“英特耐雄纳尔”,节奏点就在“尔”上。

由于对联文体融合了诗歌、骈文、词曲乃至古文和白话各类文体的语言方式和风格,我们既不能强求各类句式都按“二字而节”的声律节奏来划定,也不能无视律诗句式占对联句式主流的实际,强求所有句式皆按语意节奏来划定,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认可声律节奏和语意节奏双轨并行,节律安排只要符合二者之一,即可认为达到了“节律对拍”的要求。提出“节律对拍”的意义,实际上是给大家多了一种自由选择的权力。但是,同一副楹联,或依节奏,或依意顿,只能用一种方式,而且上下联要一致。

总而言之,对联文体“平仄对立”的要求,以句尾字最为重要,分句句脚字次之,句内平仄再次之。上下联对应之句尾、句脚、句内节奏点的平仄相对应严格遵守,而句内节奏点、句脚的平仄交替则可以有条件地适当放宽。像拗救对“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全平全仄对“花开三章清平调;叶落一曲长恨歌”都是允许的。还有些古文体的对联,或是用古文体句式与诗词体句式穿插使用的对联,在声律要求上比纯诗词体的对联还要宽泛一些。纯古文体联语如:“悲哉,秋之为气;惨矣,瑾其可怀。”只求最为重要的句尾和分句句脚的相对即可。古文体句式与诗词体句式穿插使用的对联一般都把古文句式声律放得很宽而诗词句式声律要求很严,诗语工整,词语流动,古文语则散漫,交错使用,使得全联活脱灵动,产生整饬中有流动,轻灵却不失稳重的整体效果。

(四)统一于一个主题,是楹联与一般对偶句的最大区别,也是它作为独立文体的根本支撑。

楹联的本质特征是“既对又联”,“对”和“联”互为表里,表里紧密相连才是统一的整体。但对“意联”不能有太狭隘的理解。不能认为上联写了张三的一个侧面,下联就必须写张三的另一个侧面,如果下联写李四与之对比,也是完全可以的。围绕同一事物,上联状物,下联抒情,更是一般的写法。

(五)正视避忌,是打造楹联精美形式的需要,也是丰富其内容的内在要求。

其一,忌合掌。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用词尤其是整个意思不可重复、雷同,否则会给人以词语贫乏、内容累赘之感,是诗联家之大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对“赤县”等,就属合掌。但是,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雷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则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如:“心色皆空成正道;根尘俱彻证圆通。”此联上下联联义颇为接近,但终究不是同义,则不应视为合掌。再如:“万里长征欣比翼,百年合好喜同心。”“欣”对“喜”,词义相近,但比重少,可以允许。至于像“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从字面来看,好像犯了“合掌”的毛病,其实不然。除了作者采用了叠字、异位互重等修辞技巧外,更重要的,它是通过词语的反复重叠,烘托主题,深化意境,揭示出“物静人动”的深刻哲理。
    其二,忌不规则重字。一副对联中出现两个或多个相同的汉字,即为重字。与重字相对应的若是另外一对重字,这称为规则重字;否则,即为不规则重字。叠字、反复是对联的一种艺术技巧,不规则重字破坏了上下联之间的对称法则,属于对联文体中严重的形式缺陷。所以,对联中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允许“异位互重”(即“换位格”)。但虚字、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之”字可以重复。“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都属“异位互重”的“换位格”。

其三,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指的是在仄收句中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仄声;在平收句中的最末三个字不能都是平声。请注意,一个是“避”,一个是“忌”,尾三仄应宽于尾三平,只在律联中应尽量避免,在非律联中则不必拘求。                                                                                                                                                                                                

联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