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一档传统文化节目 《经典咏流传》颇受欢迎 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古诗词改编成歌曲 让经典文化能永远流传 唐文治与“唐调” 国学大师、教育家唐文治 喜爱诵读古诗文,抑扬顿挫,独具风格, 后人称为“唐调”。 唐文治校长 1907-1920年,唐文治先生出任交通大学校长十四年,倡导工文并重,被誉为“工科先驱、国学大师”。将先进科技知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培养一流品行和学问的领袖人才。他擅长经学,酷爱古文,极力提倡保存国粹,1908年起开设国文科,每年举行国文大会,每星期日给学生上国文课十几年从不间断。即使双目失明,依然坚持不懈,背诵经文一字不差,讲解透彻精辟,发音铿锵宏亮。 唐调 “唐调”是古典诗文的一种吟诵方式,因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交大老校长唐文治先生(1865-1954)而得名。创办无锡国专后更致力于传授国学和吟诵,门下国学人才辈出,唐门弟子无人不会“唐调”吟诵。唐文治自己也于1934年和1948年两次亲声灌录唱片,发行海内外,使唐调成为最著名的吟诵调。唐调上承清朝桐城派吟诵法,长于吟诵古文。 唐文治先生朗诵原音 由唐文治吟诵唱片转录的磁带掺进了不少杂音,且录制时年事已高。透过六七十年的岁月云烟,老夫子的激情与陶醉依稀可辨。 后人读“唐调” 陈以鸿 陈以鸿是交通大学、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的毕业生,多有机会亲炙唐文治吟诵,念之习之,历久不绝。 陈以鸿先生微闭双眼,用沪语吟诵《岳阳楼记》,优柔温婉,余韵悠长。 “吟诵的时候,我就是范仲淹,我就是欧阳修,我就是岳飞!那一刻,我和他们的感情息息相通。”陈以鸿道出了自己的切身感受。他说,吟诵艺术味道独特,让吟诵者得到心灵的感染与净化。有一次,陈以鸿独自在家诵读韩愈《祭十二郎文》,动情处不禁泪流满面。 “唐调”的传承 有人提出,吟诵“唐调”不仅需要相当的古文功底,方言还可能构成学习的另一重障碍。陈以鸿说:“我非常乐意和同学们交流吟诵艺术。虽然读《岳阳楼记》用的是上海话,但吟诵诗词还是以普通话为佳。我也曾过用普通话诵读古文,稍作变通后是可行的。只要同学们有兴趣,都可以去尝试。” “唐调”是交大文化的一座金矿,考虑到陈以鸿等唐文治弟子年事已高,抢救、传承、弘扬“唐调”艺术刻不容缓。 同样的文字,不同的语言 同样的情怀,不同的表达 唐调,交大文化的一座金矿 经典咏流传 愿我们都能用心朗诵与体验 作者:盛懿 董少校 音频:上海交大档案馆(党史校史研究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