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王之乱”应改名为“六王之乱”,他最无辜却被污名化

 思明居士 2019-04-07

我前面已经写了两篇关于“八王之乱”的文章,但还是有读者不明白什么是“八王之乱”,今天我给大家仔细梳理一遍。

在我看来,“八王之乱”这个概述其实并不准确。只是因为《晋书》将八个诸侯王合写在一部列传之中,所以后世才用“八王之乱”统称那段混乱的日子。

“八王之乱”应改名为“六王之乱”,他最无辜却被污名化

在司马衷当皇帝的十六年时间里,西晋帝国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杨骏执政。杨骏权力欲膨胀,使得西晋帝国陷入混乱之中。

这一阶段以楚王司马玮的死亡为终结,历时约一年。在此过程中,帝国上层的权力斗争相当激烈,杨氏和卫氏两大豪门被满门抄斩,汝南王和楚王被杀。

第二阶段是贾后执政。贾后权力欲膨胀,使得西晋帝国再次陷入混乱之中。

这一阶段没有太著名的终结事件,历时约九年。在此过程中,帝国上层的权力斗争相对缓和,帝国整体处于稳定之中。

第三阶段是贾氏灭亡,诸王纷争开始。

这一阶段以太子司马遹被废开始,以东海王司马越总揽朝政为终结,历时约六年。在此过程中,先后有六个处于执政地位的实权人物死于非命,他们分别是:贾后、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颙。

“八王之乱”应改名为“六王之乱”,他最无辜却被污名化

之所以说“八王之乱”这个概述不准确,是因为“八王之乱”不应该牵扯到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改称“六王之乱”或许更妥当。

汝南王司马亮一直安分守己,与帝国大乱有什么关系呢?楚王司马玮的确发动了兵变,但在司马玮被处死之后,帝国又维持了约九年的稳定,与帝国大乱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按照教科书的标准来定义“八王之乱”,就抹杀了贾后执政约九年的稳定期。这会给人一种错觉:晋武帝司马炎去世以后,帝国一直都处于混乱之中。

贾后有错,我不会为她辩白。但是用这种方式抹杀她执政期间的功绩,实在难以令我心服。这种写史的态度,源于对外戚专权的偏见。

如果按照教科书的标准来定义“八王之乱”,就会使原本清晰的历史变成一笔糊涂账,把西晋帝国的大乱归咎于贾后。而之前杨骏的胡作非为被淡化,贾后与太子司马遹博弈期间,诸侯王的推波助澜被模糊。

“八王之乱”应改名为“六王之乱”,他最无辜却被污名化

客观地评价贾后,应该说在她执政的前中期,执政效果是不错的。如果不是后来跟太子争权夺利,贾后的历史形象应该是正面的。

贾后虽然最终杀了太子,但在我看来,贾后绝不是幕后真凶。她的确有贪恋权势的缺陷,但贾后杀太子是在重压之下崩溃,最终做出的拼命举动。

幕后真凶是谁?赵王司马伦!

贾后想谋杀太子,是因为太子得势之后,贾后的权力会受到削弱。

赵王司马伦想谋杀太子,原因也是类似的。太子司马遹一直都有“刚强”、“聪明”的评价,这样的人一旦成为皇帝,诸侯王的日子恐怕不会太好过。

太子性刚,知贾谧恃后之贵,不能假借之。——《晋书》·卷五十三·列传第二十三

而赵王司马伦的日子一定会更不好过,因为司马伦一直是贾后一党,一旦太子司马遹击败贾后顺利继位,等待着司马伦的是什么呢?恐怕不容乐观。

司马伦此时有两种选择:

第一种选择是拨乱反正,帮着太子收拾贾后,结局可能前途黯淡,但不一定会死;

第二种选择是勇往直前,帮着贾后收拾太子,结局可能会很光明,但也可能会更惨。

第一种选择需要大智慧和大勇气,司马伦明显不具备这种素质,所以他做出了第二种选择。

处于赵王的位置,做出第二种选择并不需要太多的犹豫。身处高位的人早已习惯了四周遍布阿谀奉承之声,很容易忘记自己到底是什么水平。

支持太子的呼声响彻整个帝国,贾后越来越害怕。但司马伦在这个时候一如既往地支持贾后,终于让贾后在绝境中抓住了一根看似救命的稻草。

贾后杀了太子,司马伦立刻出手为太子报仇。好算计!

伦、秀因劝谧等早害太子,以绝众望。——《晋书》·卷五十九·列传第二十九

“八王之乱”应改名为“六王之乱”,他最无辜却被污名化

客观地评价汝南王司马亮,应该说他不没有什么雄才伟略,但他顶多就是占据高位,却没有祸乱朝纲。而他遇到的对手,又是楚王司马玮那种利欲熏心的愣头青。司马亮一味地退让,却还是死于司马玮之手,在“八王之乱”的历史中加上司马亮的名字,对他不公平。

汝南王司马亮或许没什么过人的才能,但他一直很理智。因为在面对利益纷争时,他总是一退再退,从来没有集中力量和谁硬顶。从这个角度来看,司马亮应该也希望帝国保持稳定,不愿意帝国因内乱陷入纷争。

“我之忠心,可破示天下也,如何无道,枉杀不辜”是时大热,兵人坐亮于车下,时人怜之,为之交扇。——《晋书》·卷五十九·列传第二十九

西晋帝国之所以会乱成一锅粥,主要原因就是有理智的实权派实在是太少了。他们为了一己之私不惜流血千里伏尸百万,却忘记了内乱之后的善后工作才是最大的难点。

杨骏敢排斥汝南王;楚王敢杀汝南王和卫瓘;贾后敢杀太子司马遹;赵王敢废皇帝……

他们要是能有汝南王司马亮那种理智,西晋帝国又怎会这么快就崩溃呢?

“八王之乱”应改名为“六王之乱”,他最无辜却被污名化

晋帝国的天下,真的属于晋惠帝司马衷吗?当赵王司马伦爬上曾属于杨骏和贾后的位置时,经常这样问自己。

杨骏的怀疑是一种胆大妄为的试探,贾后的怀疑是一种歇斯底里的发泄,而赵王司马伦的尝试则更加直接,也更加粗暴。

当赵王司马伦怀着一种急不可耐又满是憧憬的心情,去冲撞司马炎留下的权力格局时,一切都不同了。

杨骏和贾后尝试破局的时候,这个权力格局非常稳固,所以无论是杨骏还是贾后,都在这个坚固的格局面前撞得头破血流。但这个坚固的格局经过轮番冲撞之后,也早已遍布裂痕了。

“八王之乱”应改名为“六王之乱”,他最无辜却被污名化

诸侯王这个名头,听上去很吓人,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纸老虎罢了。

因为在最初,诸侯王的实力是很有限的。他们通常只拥有三五千军队以及几万户封邑,封邑周围还有帝国的各级政府机构约束。想要凭借这点实力兴风作浪,实在是有点困难。晋武帝司马炎之所以留下诸侯王,只是希望他们的存在能使权臣有所忌惮。

但从杨骏一直到贾后,中央就没有消停过。而中央不消停,诸侯王就必须联合起来拱卫皇权,否则司马家的天下很可能变成杨家的天下或贾家的天下。

在皇权遭受威胁之时,诸侯王可以合法地率军击杀乱臣;在皇权遭受威胁之时,诸侯王可以合法地命令各级政府机构。正因为有了这两种便利条件,诸侯王才可以明正言顺地进行势力渗透和扩充。

增相府兵为二万人,与宿卫同,又隐匿兵士,众过三万。——《晋书》·卷五十九·列传第二十九

“八王之乱”应改名为“六王之乱”,他最无辜却被污名化

从这层意义上讲,帝国每发生一次威胁皇权的事件,诸侯王的实力就会大幅度增长一次。

现在,执政者换成了实力大幅度增长过的赵王司马伦,如果他决定走杨骏和贾后的老路,就一定能走得更远,破坏性也会更强。

终于,智力有缺陷的晋惠帝司马衷被踢下了皇帝宝座,赵王司马伦正儿八经地成为了晋帝国的新任皇帝。

“八王之乱”应改名为“六王之乱”,他最无辜却被污名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