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举制度的沿革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刘沟村图书馆 2019-04-07

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提到这个制度中国人心中是五味杂陈,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剖析一下这其中的是与非。

一、科举之前的选官制度

在科举制之前大一统中国施行选官制度主要有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在察举制的后期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现象,选官的权力被世家大族所垄断,选拔出来的人已经不符合统治者的需要。而作为察举制的升级版本的九品中正制后期也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胡的现象选官的权力被门阀所控制,下层人民无法通过合法胡渠道进入上层社会,造成了社会的僵死状态。这两种选官制度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时候,一种新的选官制度也就呼之欲出了。

二、科举制度胡沿革

1、隋文帝开科取士,605年隋炀帝创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在此我们来看一下科举制形成的条件。首先,科举制符合了儒家思想的两种理念“有教无类”和“学而优则仕”。“有教无类”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任何孩子都可以被教育成才,孩子没有智力上的差别;儒家的有教无类指的是人没有等级、地位上的差别,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孔子主张教育要面向社会开放。“学而优则仕”则说的是只要你学习好就可以通过做官来实现你的价值。

其次当时庶族地主兴起,隋朝统治者需要得到他们的支持,所以科举制应运而生。

隋朝短暂而亡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科举制的发展阶段——唐朝。

2、贞观时期采用进士和明经两科取士

明经分贴经和墨义,类似于我们现在的默写填空,主要考察对经典的记忆,只要记住经文就可以通过,比较容易。而进士则主要考察考生对当时时事问题的见解和对策,对于刚从故纸堆里爬出来的考生很难提出有见解的答卷,因此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

3、武则天始创武举和殿试

古时候获得文武两项状元那一定是无尚的荣耀,而武举的创立正是在武则天时期,也正是从此才有了武状元的称呼。而殿试则是在大殿(特指金銮殿)上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体现了朝廷对科举考试的重视。值得注意的是殿试在唐代只是草创,并没有形成定制。

4、玄宗采用高官主持考试

高官主持考试则有利于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体现了国家对科举考试的重视,有利于使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上来的人得到重用。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科举的完善时期宋朝

5、扩大录取人数

宋朝通过科举考试录取的人数远胜于唐朝。宋朝平均每年的取士数相当于唐朝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在宋太宗在位的二十二年间,仅进士科取士就近万人,而终唐二百九十年取士总数也不超过6000人。

6、考试时运用糊名法和誊录发

糊名法一直沿用到我们现在,就是把卷子上的姓名糊住,防止判卷关作弊。而誊录发就是把考卷再次誊抄一遍,防止判卷关认出考生的笔迹,以防止徇私舞弊的发生。

7、殿试成为定制

殿试成为定制标志着科举的三级考试制度(乡试、会试、殿试)正式形成。科举的最后一关由皇帝亲自主持,体现了国家对科举考试的重视。

元朝是科举的没落期,在此不加讨论。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科举制度的衰落——明清

8、八股取士

明清科举采用八股文录取人才,八股文顾名思义就是由八个部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组成的文章,八股文只从四书五经中取题,考生为了科举考试只能死钻四书五经,这样就严重束缚住了读书人的思想。

9、明清以来大兴文字狱

文字狱顾名思义就是统治者为了迫害知识分子,故意从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的行为。明朝开国皇帝由于出身低微很忌讳大臣们说则、光、秃等字眼于是造成很多冤狱。明朝文字狱以朱元璋时期最甚。而清朝则是由于其以外族身份入主中原,担心汉族人民推翻其统治于是就在汉族人的诗句中寻找不用正统年号和自以为暗中侮辱朝廷的词句制造冤狱。明清时期是文字狱最兴盛的时期,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10、科举制的废除

时间推移到清末,科举考试的弊端丛生,选拔出来的人无助于使国家走向富强,世人对科举考试的诟病增多。于是清政府在1905年颁布法令规定从1906年以后不再进行科举考试。标志着在中国实行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三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科举制的创立其积极影响是扩大了统治基础,是下层人民可以通过一条合法渠道进入统治阶层,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知识分子施展才智。而另一方面却严重束缚住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在科举制度完善的宋朝以后知识分子的活跃度大幅降低,改朝换代的社会更新能力完全让给了农民起义和外族入侵。早期封建社会里的曹操、司马昭式的人物再也没有出现在科举制完善以后的宋朝。知识分子只能仆伏于统治者的脚下,再也没有魏晋时期活出真我的洒脱。

2、对当时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现象当时就有人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今白头”。这种政策又对社会有什么影响呢?一方面形成了知识分子积极进取的精神,而另一方面却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像后世《儒林外传》所描述的范进的形象,就是科举延续千年的弊病的生动体现。宁肯受穷也不肯改行做一些对自身生活、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形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风气,严重束缚了社会的发展。

3、武举的创立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军事实力,可以有效地抵御外辱。但是经过了唐末和五代十国的动乱,宋朝的开国皇帝忌惮手握重兵的武将对皇权的觊觎,于是大力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而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也极力遵从此项政策,所以历代的武状元地位普遍要比文状元低很多。武举的建立并没有使中国形成尚武的风尚,进而无法有效地抵御外族入侵。可以说武举并没有起到它应该发挥的作用,最终逐渐沦为花拳绣腿。

4、高官主持考试有利于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但另一方面又极易形成裙带关系,对皇权造成威胁,不利于中央大一统。

5、科举在宋朝扩大招生人数,虽然臃肿的官僚体系造成了冗官冗费的产生,但其塑造了中国尚文的风尚。相对于宋朝读书盛行的景象,欧洲当时却沉浸在中世纪的黑暗之中,大都目不识丁。中国塑造了大量的知识分子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和国家统治的加强。另一方面科举制对中国知识分子思想的扭曲是极其严重的。宋真宗《劝学篇》里所说的“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车马多如簇”相信现在还是很多家长勉励孩子努力读书的金句吧。这种思想体现了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自己衣食行性的需要。书中所提倡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民意识和舍生取义的壮士情怀并没有深入人心,只是存在于书本和圣人心中。于是造成了中国历代贪官横行,汉奸遍野的景象。不得不说是读书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的后果。

6、科举制采用糊名法和誊录法不得不说是加强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但是对于那些有真才实学却不善于应试的人来说却是残酷的。再也没有唐朝时把自己平时所做的文章拿给考官欣赏的佳话产生 。不得不说这是科举制的完善未尝不是僵化的表现之一(在此绝不是希望提倡舞弊)。

7、采用八股取士最初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性,否则文体不同很容易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但另一方面却严重束缚了读书人思想,考生不许发挥自己的见解,只能代圣人言,仿孔孟注解经典。

8、文字狱是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而发动的,有时暗语的挑动能力是很强的,是可以颠覆国家政权的。但是随之也产生了大量冤狱。一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一句“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引起的满门抄斩使知识分子个个噤若寒蝉生怕自己的言论、文字引来杀身之祸,于是个个沉溺于考据学的故纸堆中不问时事,长此以往思想被严重禁锢,缺少了历代士知识分子治国平天下的豪情与担当。“国家大事与自己无关,自己还是好好做好自己的奴才吧。”试想这种观念下的知识分子如何应对即将来临的大变局?抑或知识分子巴不得现有政权出现问题,在那袖手旁观呢,这不得不说是中国人的悲哀。

这一时期西欧启蒙运动方兴未艾,启蒙思想家曾基于远观而大力赞扬科举制度为自由的、民主的、公平的制度。但真正运用科举制的我们却不敢接受这种赞扬,虽然科举考试由平民中选官有其平民意识,但在皇权束缚作用下,决不能与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民主、自由制度相称。

9、提到科举制的废除,是不是有人会拍手称快了?认为知识分子思想解放的时刻终于要到了。其实思想解放并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废除科举的后的一次考试中,主考官除了一道考察中外史事的题目《项羽拿破仑论》一位考生洋洋洒洒地破题、承题:“夫以项羽拔山课盖世之雄,安有一破轮而不能拿哉?夫轮已破其量必轻,一匹夫而能拿之,安用项羽?夫以项羽拿破轮是大材小用,其力难施,其效不著,费知人善用也。”可见思想解放和知识体系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问题。大家有没有想过废除科举的消极影响?科举制度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它扩大了统治基础,使底层人民有一个合法的上升渠道,从而不至于使社会阶层僵化。科举制的废除使大批知识分子丧失了上升阶梯,清政府也丧失了官员更新能力。大批知识分子无法通过仅有的一条道路走上仕途,于是纷纷倒向革命,走向了清政府的对立面。传统知识分子无法通过自己的知识使国家富强,但知识分子走向清政府的反面却很容易推翻清政府。从这个层面说满清朝廷的垮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废除了科举制。

科举制一度被认为是中国奉献于世界的第五大发明。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打开中国大门后曾根据科举制制定了自己的文官考试制度。而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却在几十年后因为科举制无法选拔出符合近代发展的人才而为废除科举制而努力奔走,不得不说是中国的悲哀。其实错并不在科举制本身,而在于考的内容出现了偏差。我们不应该倒洗澡水的时候把孩子也倒走。站在百年后的我们应该有更深刻的认识才对。

联想到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改革我们决不能冒进,不要妄想通过一两项改革就可以一劳永逸,那样对国家和社会的危害将是巨大的。我们要循序渐进地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一步步地使教育体制走向完善,这样才是对得起国家和人民的做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