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湾记忆:科举制度下的台湾进士

 刘沟村图书馆 2019-04-07



台湾进士作为一个地域历史人群,其成员总数有种种说法,经两岸学者对现存史料多方考证,自康熙33年陈梦球蟾宫折桂,至光绪29年汪春源得中进士,210年间,台湾共考中33名文科进士。 



暑假返台文化充电活动之一,驱车前往台北盆地东南角之华梵大学文物馆,该馆正在举行由华梵大学与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合办的"科举制度在台湾:台湾进士专题展",藉由展品了解台湾科举制度与进士、书院的历史。


大家经常祝福准备应考者"金榜题名","金榜"是清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成绩。


一进展厅,清同治年间的"金榜"映入眼帘;榜上有"福建台湾府噶玛兰厅人"(现今宜兰)杨士芳的名字。这个"戊辰科大金榜"的原图,陈列在北京孔庙內。


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年间到清光绪,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年


其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对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各民族的团结与融合,对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发展,来自于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传播都产生过积极的作用。


宋元时期开始在台湾早期开发的过程中,中华文化传统已经随着大陆开明传入台湾。


展览的第一部分主题是"科举制度在台湾的设立和发展",首先讲述中华文化在宋元时期的传入,中原即有民众赴台垦荒,中华文化,随之传入台湾。



明郑时期儒学文化在台落地生根,科举制度也传到台湾,初具雏形。第二单元,主要讲述明郑时期的考选制度,儒学在台湾的传播,全面开始于17世纪中叶的明末清初之际,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之后,在台湾广开垦区兴办学堂。


清廷统一台湾后,在台湾全面推行科举制度与大陆科举考试一体筹划,并对台湾考生实行一定的优惠政策,促进的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和普及,也是台湾人才辈出社会日趋进步。


第三单元讲述清代科举制度在台湾。台湾进入清朝直接管辖时期,儒学有了更广泛的传播。康熙25年(1686)始设学;隔年春天,开科取士,照甘肃、宁夏生员的比例,台湾乡科自此开始。


第四,讲述清政府对台湾士子的优惠政策。为鼓励台湾生员积极到大陆应考,康熙26年于福建省乡试时,为台湾生员另编字号,额外取中举人,以资鼓励。此举对台湾生员的应考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当年就有五人渡海应试,结果凤山县生员苏峩一举中试,两岸学者普遍认为他是台湾第一位举人


展览第二部分为"台湾进士"。台湾进士作为一个地域历史人群,其成员总数有种种说法,经两岸学者对现存史料多方考证,自康熙33年陈梦球蟾宫折桂,至光绪29年汪春源得中进士,210年间,台湾共考中33名文科进士。 


该部分内容包括:台湾进士名录、台湾知名进士、台湾科举佳话、进士书法欣赏。比如:大家所熟悉的郑用锡、蔡廷兰、杨士芳、施士洁、丘逢甲、许南英、汪春源等。


随着科举制度在岛内全面推行,台湾社会风气日盛,而在两百多年台湾科举史上,也留有颇多的佳话。比如有父子进士(施琼芳与施士洁)、师生同榜(蔡廷兰与施琼芳)、台湾进士四翰林(陳夢球、曾維楨、李清琦、黃彥鴻)、舅甥进士(黄骧云与张维垣),以及翁婿进士(张士箱家族)等等。


第三部分则讨论到"科举制度对台湾的深远影响",包括:科举制度对台湾社会的积极影响与台湾社会文化中的科举印记。


儒学教育、科举制度在台湾培养人才並选拔精英,由此形成了台湾社会的士绅阶层,对台湾的影响具体而深远,不论是台湾社会发展、风气改良或爱国思想的传承上,圴扮演先驱和宣导者的脚色。例如:书院兴盛、应举之风、提升社会文化水准,对推动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第四部分则介绍台湾会馆。据目前所知,台湾在大陆建立的会馆,主要位于福州和北京,分别为便利台湾士子到福州参加乡试、到京师参加会试而设立的。

作者简介: 施沛琳,笔名孟孟,台湾台南人,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教授。曾任台湾《联合报》记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