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用面条”点亮爱心 杜军3年前萌生出“待用面条”的念头,是因为他曾在医院照顾患病家人4年,见过不止一个病人家属,为省钱给病人治病,一天只吃一份盒饭,就联想到意大利的“待用咖啡”:在咖啡馆消费的人,多买一两杯咖啡“寄存”在馆里,一旦有囊中羞涩的人需要,就可让其免费享用,他衍生了一个“待用面条”的想法,做一件慈善实事。 面馆开张时,杜军的亲友们要送花篮祝贺,杜军就给他们讲起“待用咖啡”的故事,提岀了“待用面条”的设想,得到其一致赞同,原拟买花篮的三千多元钱变为了认购捐助“待用面条”;平台有了,人们就借此献岀爱心,它虽然仅是为暂时困难的人解决燃眉之急,却也由此传递出一股慈善力量的暖流,让这面传播慈善力量的旗帜在宜宾城飘扬了起来。 三年时间 小溪成河 “待用面条”是一种“微慈善”,开始也有尴尬,但杜军和众多爱心人士历经3年仍坚持做了下来,不少人从观望、感动到主动参与,“待用面条”可以倡导人人慈善,打破教育背景、经济背景和社会地位的藩篱,让每个爱心人士都可以奉献自己的慈善力量。 其实,做再小的慈善实事也能获得别人发自内心的感谢,这是金钱带不来的尊重、权势得不到的快乐,面对慈善,每个人都切勿以善小而不为,人人向善、聚沙成塔,涓涓细流、汇成江河。陆续7次捐助100元的那位男士,捐助数百元的四位外地女士都是普通人,都是在“待用面条”的感召下主动捐助的,而每次有人享用了“待用面条”,杜军就很欣慰,因为他享受着“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乐。 爱心在无声中传播 同时,“待用面条”让捐助者和受助者不见面的方式, 既能传递出捐助者的浓浓爱心,又能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受助者的人格尊严。从而在更大范围内传递慈善的力量,更能触动人们心中的善念, 进而让近三百位拥有爱心的顾客三年来的持续捐助,使“待用面条”最终形成了不断有人捐助、不断有人享用的良性循环格局。 面馆墙上那个小笔记本,记录了“待用面条”捐助者的姓名、金额、捐助时间,其中记录了几个父母带着几岁的小孩到该面馆吃面时以其小孩的名义认购捐助“待用面条”,他们陪孩子一起做慈善实事,是用一种深度的体验,从小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爱心。 慈善力量又一体现 这让笔者联想到202地质队职工赵有智从《新三江周刊》得知翠屏区南广镇分水村重残老人张永友家饮水安全堪忧的消息后,主动联系该报, 随即和酒都义工周舟、元规前往查勘, 并率队连续6天冒着酷暑、汗流夹背地作业,成功地无偿打岀48米深“爱心井”, 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心行动也是慈善力量的具体体现。 历来,中华民族都是一个充满爱心、乐善好施的民族, 民众中一直蕴藏着慈善的力量,它让无力者有力,让困难者克难,让往前走的人继续走,让幸福的人更幸福,它在社会生活中传播着爱心的正能量,从而使慈善的力量更加强大,慈善也必将成为当今社会价值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编辑:罗艳菊 责编:杨晓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