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6 晴天 星期三 这两天微微有点小雨,天气看起来都变得阴沉了许多,但我的内心,却如烈日般热情不减。 首先很抱歉,这两日未来得及写日记,误了这个定课,不单于诸位读者,更于我自心,亦是有些许不满意。但与此同时,这几日做的这件事,却让我自己感觉极为满意。所以今日的日记,就当是总结这几日的收获。 当完成一部自己认为很满意的作品时,那种发自内心的成就感与欢喜感,是没有经历过的人所无法感同身受的。尽管这只是我作为整理者所整理的一篇文章。 我是个容易认真的人。严格的来说,是有点较真。 14号的上午,师在知足堂,召集了各位堂主,共同举行了有关堂口明年建设计划的会议。会议进行了73分钟,没错,因为我是记录者,所以才记得这么清楚。 这场会议的意义,非比寻常。因为很难得师能特意抽出宝贵的时间给到我们。与其说这是在商议堂口的下一步发展,倒不如说,这是师在教会我们如何做管理者,如何修身,如何处世。这样的内容,师很少在课堂上与大众广说。于是,作为在场者,我感到不胜荣幸。 会后,师告知我,最好将这些重要的会议整理成文。 这句话我记住了。其实不用师说,我也有此意。因为如此难得的会议,如果不整理成文,实在可惜。我刚才也说了,我是个较真的人。 第二天上午写作后(也就是15号上午),我便特意问师,关于整理这些会议内容,有什么要求。 师的一番话让我非常明确了整理文稿的方向。原本在我自身的想法里,还仅仅是想将其听打成文即可。但师告诉我,这样的文稿如果能整理得好,不单是作为见证普及学堂由小做到大的一个历程,能使将来回顾起来,便可知道学堂当时经历的重大事情。其二,更是于那些身为管理者而言,有莫大的好处。 我一下子对这件事情感到有一种莫大的责任和使命感! 其实我很喜欢读人物传记类的书籍,比如《中医人生》、《名老中医之路》、《父亲南怀瑾》、《林徽因传》、《特蕾莎修女传》等等(至今依然在我书架上的这几本)。不管是中医大家,还是古往今来的历史重要人物等等,读着他们的传记,品读着他们的一生(其实谈不上品读,因为我还没那个能力能真正感悟到这些大人物的一生,恕我不才,只能以此词代之,望理解),与我而言,甚是受益良多。 或有感动,或有震撼,或有同喜,或有同忧。前辈们的经历一个个展现在面前,不单是我学会为人处事的模范,更让我感同身受理解到他们处在我这个年龄的经历,甚至,包括未来的方向。(我长这么大,在学习方面最遗憾的,就是没有在历史学方面认真花时间下过功夫。) 而最近,我一直在拜读《金庸传奇》。很惭愧,金庸先生的小说,我一部也未看过。只是在小时候的电视剧里,经常都会出现这些武侠传奇的作品。但说真的,我从小就不喜欢看这些打打杀杀的电视,所以我的影响从来不深刻,只是把这些记忆都停留在大脑的潜意识当中储存着,仅此而已。 但看完《金庸传奇》后,完全让我改观了对武侠小说的观点。确切的来说,我对金庸先生拜服地五体投地。讲到这里也十分愧对,金庸先生走后,我才真的认识他。 《金庸传奇》的后记,是关于采访金庸先生的采访记录讲稿。我在看时,有格外不同的心境。 以前读这些人物传记或访谈讲稿,就像我刚才说的,对自身成长,感受到十分受益。但现在不同,在感悟收获的同时,我更加看到的是,如果没有后生学子如此有心地整理,撰写,我们怎么能再次还原到当时的场面?如何能如此真实地感受到金庸先生当年的心境? 所以,在拜服金庸先生的同时,更感恩为此精心整理的笔者们! 我之所以要说这些,是因为,我觉得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正是此事! 能够见证学堂的经历,这是我感到荣幸的地方。但是,能亲笔记录下学堂的种种经历,却使我感到万分殊荣! 当年如若没有司马迁的司马家族撰写《史记》,我们何以能这般清晰地纵观那么久远的史实? 所以,记录整理,在我看来,是个具有历史和时代意义的重要责任! 我是个较真的人,我的较真,迫使我在面对这件事情上,无法抑制自己强烈的追求真实的欲望! 包括我的日记。为何我总是将义诊以及随记都录音下来,即便在笔纸已经随时记录的情况下,我还要录音的原因,有二。一是怕自己疏漏,保险起见(当然,这是我能力不及,至今还不能做到像师一样同声记录);二是我怕自己不能完全表达师的本意,怕有曲解,所以有录音在,我可以保证它的真实性! 所谓日记日记,就是记录下每日的历程,每日的成长,每日的收获。这是我始终认为的。所以我必须完完本本地,按照我每天,每个当下所经历的真实事情,真实感受,而去总结,去记录。(当然,为了使其不至于如流水账一样枯燥无味,各种言辞的修饰也是需要的,这是身为作者的必备。) 只有这样,在多年以后,甚至当我白发鬓鬓的时候,再度翻阅这些日记,依稀能看到当年的自己,都在经历着什么,都在感悟着什么。 我经常觉得我很难做好一个作家。 因为我总是想起余华在《活着》的自序里写着这样一段表白:“长期以来,我的作品都是源出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我沉湎于想象之中,又被现实紧紧控制,我明确感受着自我的分裂,我无法使自己变得纯粹,我曾经希望自己成为一位童话作家,要不就是一位实实在在作品的拥有者,如果我能够成为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我想我内心的痛苦将会轻微得多,可是与此同时我的力量也会削弱很多……” 尽管我无法完全体解到他的心境,但当我读完这段文字后,似乎有些许感同身受。可能对于现在,在这个年纪的我而言,我所有的创作和记录,都使我无法脱离本着内心,追求真实的方向。 说实话(尽管我向来不说假话),我十分满意我现在的学习方式。尽管最近的学习任务有点多,但是我是发自内心的欢喜接受的。 好吧,我又要说我是个较真的人。因为我一旦真心决定要做的事情,所立下的任务,就像铁板钉钉一样,难以撬动。 抛除所有在学堂的定课以外,包括写日记,我自身每日的定课,还有晨读、背古籍、看名师讲座、阅读这四个我已经安排好在日程的功课。虽然看起来不多,但结合写日记、誊写日记,以及学堂的定课加起来算的话,它仍然可以让我忙的不亦乐乎。 近段时间增加的撰写牌匾文化小册子,与整理师会议文稿,尽管一时让我有些周不开手脚(到现在也无法完全合理地支配时间),但很奇怪的是,我发现,当自身能力不断上升的过程,尽管任务多,但心中亦有分寸和把握。 就像师以前跟我说,他在任之堂同时要做抄方、记录、整理、写日记、背书、讲学、读书、抓药、拍打、采药、爬山等十余种定课的时候,依旧可以轻松应对,并出色完成。包括金庸先生在办明报时,每日要写两千字以上的社评,同时还要统管各个板报,居然还能轻松地创作那么多部那样精彩的小说! 师说:“宜将一心应万物,切莫一物万心思。” 我相当拜服,不知他们是如何达到这般“分身神术”,更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做到。但现在,好像渐渐也稍微有点点沾上边的感觉了。 欲受皇冠,必承其重。 想要有多大的成长,取决于你能担当多大的责任! 以前能力不足时,任务一多就慌乱,分不清主次,总觉得自己一大堆事做不完(其实也没几件)。然后就做这件想那件,结果一件事都做不好。现在不同的是,我会将每个时间段所要做的功课“划清界限”,让它们“互不干扰”。 我觉得我真的挺心大的,因为尽管知道自己还有讲稿要整理,但我还是要先“悠哉悠哉”地在下午学习完一小时的《伤寒》讲座后,才正式开始整理文稿;尽管知道自己日记还没誊写,但还是要在专心背完书后,才开始执笔抄写。有时晚上没构思,或者极其困的时候,甚至就暂时放下,选择看书或直接睡觉的情况也是有的。所以我觉着,自己真的也是活的有些随性了。 但同时,我也很不“专注”,因为,下午农场习劳,我就看做是可以间歇加构思文稿整理的时间;晚上拍打练功,就看做是可以构思写作牌匾的时间。最“气人”的是,我常常在睡觉,尤其是午睡的时候,还在想着写作的构思。有时候是想着想着就睡着了,有时候是突然想明白以后,一下从床上蹦起身来去写,或者想着想着就闭着眼睛捂在被窝里偷摸着笑…… 所以我也不知道,到底是专注力提升了,还是下降了。但无可厚非的是,不管是写作,还是整理文稿,包括学习经典,整体效率都提升了很多。当定课越来越多的时候,能中和的方法,我想,只有增强对每项定课完成的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我说的很轻松,但压力也是有的。绞尽脑汁,苦思苦想,不停地翻阅资料,搜查度娘,敲键盘到“飘飘欲仙”、“醉生梦死”,这些都是每天必经历的。如果没有这些压力,想必也是无法真正的成长的。 而且,我认真问过自己的内心,当看到榆羚姐在短短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创作的作品就已经可以出版时,尽管我是发自内心为她感到开心,但同时,也有种不服输的心理。用好胜来形容就有点过分,但的确是有种当仁不让,怕被后者赶超,所以要更加精进的心理。 啊呀,三千多字了,我是不是写得有些多!? 还是匆匆结束我的这番内心独白吧!今天的这篇日记,也算是对最近的学习有个总结。不过我觉着,好像比年末总结写得要好一些,哈哈! 将来我看到这篇日记时,应该也能感同身受此刻的心境吧! 关于日记,我一直在琢磨应当以怎样更契合的方式去写。我其实有各种各样的构思,但由于想法不成熟,也是我优柔寡断的性格所致,一直还不敢尝试太大改变。但近期的《跟师随记》小短文的切入,也算是实现了我之前所构思的形式之一,大胆地迈出了这一步。我想,今后,等想法成熟了,会以不同的面貌去记录和呈现日记吧! 最后不忍又偷偷地写一句:花了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一气呵成的这篇日记,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其实中午睡觉时已经想好了大概结构)哈哈!终于可以放下已经酸麻没知觉的腿了~ 评按: 剪枝蔓,立主干,咏春绝技。 裁横蔓,留正主,文章心法! 人生在世,只有两件事可依靠:读书,济世! 读书是唯一一本万利达的投资,济世乃真正舍一得万的收获!才华在读书中会增长,格局在济世里得到扩宽! 欲遂生平志,五经窗前读! 孙思邈,青衿之岁,高尚古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 读书是你逆境翻盘的真正机会! 药王小时,病苦缠身,服药用尽家财,以弱小之体,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居然货到百岁高龄,仍学不止步!皇宫投来橄榄枝,药王没有出仕为官,宁隐居草泽深山,著书立说,采药济世,读书开慧,静坐养心! 这种大事业,大人物,非同凡响,在于从小就一志到底,不论多么多的歧路分叉诱惑,从不节外生枝,只一心只读圣贤书,百年寒窗不迎随!绝不因朝代更替,就随波逐流,而动心变节,这应该是大人物成长共通的规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