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的汉人们

 吴越尽说 2019-04-08

      如果你要去吐鲁番,火焰山旁的高昌故城绝对是不容错过且将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那几乎能够烤穿鞋底的地面温度,即使是8月杭州市中心的路面,也望尘莫及。

      就是这个几乎把人烤熟的地方,却是古丝绸之路曾经的必经之地,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也须途经此地。《西游记》中,孙悟空在此三借芭蕉扇灭火焰山,现实中,唐僧得到高昌国国王麹文泰热烈欢迎,且差点成了国王的女婿。

      如果不是唐僧顽强的意志力和取经的决心,那现在的吐鲁番一定会有一个以唐僧墓为主角的新景点——阿斯塔那墓地。

从阿斯塔那看吐鲁番火焰山

高昌城

吐鲁番大桑树

      虽然没有唐僧的名人效应,阿斯塔那墓地仍然是丝绸之路研究非常重要的一处遗迹。

      这里有埋葬着自西晋至唐各个时期的高昌居民们的公共墓地。干燥的气候和远离地下水的位置,使得这一片墓群内许多怕潮易腐的千年遗物,以及古尸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

      “更得天独厚的一点是当时这里生活着很多汉人,因而在墓中有许多汉文文书,这使得所有墓葬的年代和墓主人身份都十分明确。”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兴奋地向我们介绍了阿斯塔那墓地的重要性。

      “正是这完好而有系统的保存,尤其是大量存在的干尸、文书和丝绸,三者之间的相互对应,使得出土物都有细致明确纪录的年份,进而可以建立一个标准件的时间轴,帮助我们比对和确认别的地方遗迹中的出土物年代。”

      吐鲁番就像一块磁石,1985年和1989年两次的接触使得赵丰发现“这里几乎每个墓里都有丝绸,而且干旱的环境使丝绸保存得很好,连颜色都十分鲜艳。”作为一个研究丝绸的专业人员,这对赵丰而言简直是个天大的喜讯。

      2006年,正在东华大学做老师的赵丰得到了一个带学生王乐和万芳到敦煌、新疆考察的机会。机缘巧合下遇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研究人员王博,他正在整理的资料,其中就有170号墓地的资料。

      这使赵丰有机会接触当时170号墓出土后的所有原始档案、图片以及其中的丝织品。

阿斯塔那170号墓所出章和十三年(543年)孝姿随葬衣物疏(资料图)

      这是一个三人合葬墓,详细的随葬墓表及相应衣物疏表明,这是振武将军张洪和他的两任妻子。

      墓中丰富的纺织物出土,展示了中西两种不同的风格在此处的碰撞,而详细的文字记录帮助我们了解到唐人对于纺织物的认识。

       “比如在衣物疏中被命名为魏锦的东西,让我们知道了当时新疆民众觉得中国的丝绸是长什么样的。”赵丰解释说,“被衣物疏记录为波斯锦的纺织物,则让我们了解到他们对于西方来的丝绸的认识。”

      “这在丝绸研究中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首先这里包含了中西方不同风格的纺织物,其次所有的纺织物都有文字对应。”

      在研究中赵丰还发现,“这些东西里最有意思的,是我们在中国织锦里找到对称的纹样。因为中国织锦一般都是经向循环,纬向不循环,但是这里出现了同时纬向循环,经向也循环的现象。”

团窠卷云对兽对凤纹锦纹样复原,属于平纹纬锦

对波云珠龙凤纹锦纹样,万芳复原,属于平纹经锦

      “所以我觉得中国织锦上的纬向对称就是在这时出现的。”赵丰说,他认为正是东西方传统在这里由于丝绸之路牵引所产生的碰撞,生发出新的艺术形式。

      “通过衣物疏与丝织品的对比研究,我们发现其中有不少名物可以对照起来。”

      “如丑衣就是手套、合蠡纹锦裤就是红地人面对鸟兽纹锦裤、绯红锦就是彩条花卉大王锦、石柱小绫就是石柱联珠纹绮等。从出土实物与文书的比对,常常可以获得最为真实的文书研究结果。”赵丰和他的团队欣喜地发现。

树叶纹锦手套

红地人面鸟兽纹锦裤

绿地对羊纹锦覆面

      阿斯塔那墓群170号墓的出现,是一次中西方纺织物的集中展示,也是一次了解唐人对丝绸之路上纺织物的认识和使用的绝佳机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