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梦泽赤子 2013-02-18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小河墓地 / Xiaohe Graveyard

小河墓地位于罗布沙漠中,整体由数层上下叠压的墓葬及其它遗存构成,外观为在沙丘比较平缓的沙漠中突兀而起的一个椭圆形沙山。从2000年底开始,考古专家多次进出罗布沙漠,目前小河墓地的田野发掘工作已经完成,开始对出土的文物进行室内整理、研究。出土的木雕人面像、骨雕人面像、大型牛角、权杖头等文物在新疆地区均为首次发现。

Xiaohe Graveyard is located in the Luobu Dessert, about 60 kilometers south of lower reaches of the Peacock Valley. It is 175 kilometers east of the Ruin of Loulan, and 36 kilometers southwest of Alagan Town. Xiaohe Graveyard is composed of a few layers of tombs and other relics. The graveyard looks like a big oval dune in a smooth dessert. From the end of 2000, archaeologists explored the Luobu Dessert several times. Today, the excavation work of the Xiaohe Graveyard has been completed. Archaeologists start to arrange and study the unearthed cultural relics in their studios. Among the relics, there are wooden faces, big horns, sceptre heads and so on. Such relics are discover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history of archaeology 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小河墓地船棺 / The Boat-shaped Coffin of the Xiaohe Graveyard

青铜时代(公元前21世纪 ~ 前4世纪)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小河墓地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木棺由两块制成弧形的胡杨木板相对拼合。两端在无底板雕好的槽中锲以竖向挡板。盖板由10块小木板构成。头挡高75厘米,足挡高65厘米。头、足挡高出盖板分别为13和10厘米。是新疆地区游牧民族典型的葬式。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毡帽 / Felt Hat

青铜时代(公元前21世纪 ~ 前4世纪)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小河墓地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牛头 / Bull Heads

青铜时代(公元前21世纪 ~ 前4世纪)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小河墓地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小河美女

青铜时代(公元前21世纪 ~ 前4世纪)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小河墓地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女阴立木 / Standing Wood Symbolizing Labia

青铜时代(公元前21世纪 ~ 前4世纪)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小河墓地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此物为男性棺前立木,呈船桨状,桨页宽大,表面涂黑。桨柄呈四棱形,表面先涂红,然后在红色痕迹上再涂黑,其上刻有七道阴皱纹。此木象征女阴,表现了新疆地区古代先民特有的生殖崇拜习俗。

男根立木 / Standing Wood Symbolizing Penis

此物为女性棺前立木,整体呈柱形,上端呈五棱形,下端稍呈不规则圆形。立木顶端渐收成尖锥状,涂橘红色,距木柱顶端39厘米处缠绕棕红毛线,毛线下固定一组草束。此木象征男根,表现了新疆地区古代先民的生殖崇拜习俗。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尼雅武士

箭、弓、箭菔

汉晋(公元前202年 ~ 公元420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丰县尼雅遗址1号墓地8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木俑 / Wooden Figurine

青铜时代

公元前21世纪 ~ 前4世纪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孔雀河古墓沟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且末宝宝(及喂奶袋、牛角杯) / Jvmo Baby (With the Bag for Nursing and a Horn Cup)

西周(公元前1046 ~ 前771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且末县扎滚鲁克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婴尸仰身屈肢,躺在白色毛毯上,年龄约为8个月至1岁。头戴蓝色羊毛帽,身裹红色毛布,用红、蓝两色毛线合捻的毛绳捆扎。头枕白色毛布枕头,双眼各置一长、宽均为0.02厘米的石片,鼻孔塞红色绒毛,面部经过绘饰,宛如刚刚入睡的婴儿。随葬品有牛角和喂奶器。出土时尸体上覆盖着长1.3米,宽0.55米的木质盆状物。另外,在婴尸身体右侧放置一用羊乳房的皮缝制而成的喂奶器,内有食物残渣。婴尸身体左侧放置一牛角杯,为生活用具。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雕花木盒 / Wooden Box with Engraved Flower Patterns

西周(公元前1046 ~ 前771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且末县扎滚鲁克123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新疆考古发现的木质文物数量和种类繁多。从出土情况可知,木器在新疆地区使用很早。此件木盒采用整体木经锯、削、刮、雕刻和打磨等工艺技术加工成平口、直壁、平底的长方形,纹饰雕刻工艺精致。虽然盖子已丢失,但它所具有的独特的地域文化与内涵依然存在。不仅是一件艺术珍品,而且为研究古代新疆木质工艺技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雕花骨梳 / Bone Comb with Engraved Flower Patterns

西周(公元前1046 ~ 前771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五堡墓地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玉权杖头 / Jade Sceptre Head

西周(公元前1046 ~ 前771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立鹿铜镜 / Bronze Mirror with a Standing Deer Decoration

东汉(公元25 ~ 220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吾县苇子峡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铜镜是照容的用具,古代叫“鉴”,是先民的日常生活用品之一。铜镜背面常常绘有的纹饰,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审美风尚等有密切的关系。此类镜造型简单,纹饰古朴典雅,在新疆地区仅出土一件。从动物造型来看,有着浓郁的草原地域风情。这种动物纹所反映的北方草原民族纹饰风格,与中原商周青铜器所特有的那种精细繁褥的装饰文化传统截然不同,从时间上来看属于匈奴文化的范畴。

蜷狼纹铜镜 / Bronze Mirror with Curling Wolf Design

西周(公元前1046 ~ 前771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静察吾呼沟4号墓地165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金属镜子 / Metal Mirror

青铜时代(公元前21世纪 ~ 前4世纪)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轧涡旋纹革盒 / Leather Box with Squeezed Rotational Pattern

青铜时代(公元前21世纪 ~ 前4世纪)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五堡墓葬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单耳彩陶罐 / Painted Pottery Pot with a Single Handle

早期铁器(公元前4世纪 ~ 公元4世纪)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林台水库墓地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骨刀鞘 / Bone Sheath

早期铁器(公元前4世纪 ~ 公元4世纪)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林台墓地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化妆棒与石臼 / Cosmetic Stick and Stone Mortar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 ~ 前221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克斯县恰莆其海墓地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角勺 / Horn Spoon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 ~ 前221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且末县扎滚鲁克123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铜釜 / Bronze Boiler

战国(公元前475 ~ 前221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哈巴河县特木里克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铜釜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常用的炊具,在先秦时代已经广泛流行辽阔的欧亚草原上。釜的器壁较薄,传热较快,特别适用于架火煮肉。铜釜的腹可以大量贮水,这样煮食的肉多。草原民族以游牧为主,逐水草而居,经常迁徙,把铜炊具做得轻薄,正适合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新疆地区早期的铜器主要是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这件铜釜折射出当时的青铜铸造水平。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对龙铜环 / Bronze Ring

战国(公元前475 ~ 前221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源县七十一团渔场墓葬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在新疆地区发现的大型青铜器中,新源县渔场墓葬出土的一组青铜器可称为珍品。这件铜环为对龙作踞伏状,也似虎形,面唇相接,立耳、短鬃、有翼,作蛇形向后弯曲,合成环状,形象生动。此环形制特殊,可能是宗教仪式中使用的某种象征性器物。学术界一致认为是与塞克文化关系密切的典型铜器。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蹲跪武士俑 / Figurine of a Kneeling Warrior

战国(公元前475 ~ 前221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源县七十一团渔场墓葬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战国青铜塑像,合范铸造,中空。武士头戴遮沿高顶帽,顶端向前卷曲。鼻高,嘴较宽,颧骨内收。上身裸,腰结短裙,赤足,左腿屈曲,右腿跪地。两手环握,置腿上,手内的物件出土时已失。武士体魄健壮,双目凝视前方,威武自信,具有浓郁的草原游牧民族特征,出土地区是战国时期塞克人活动的中心地域,学术界认为是典型的尖顶塞人形象,是与塞克文化关系密切的典型雕塑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虎形圆金牌 / Round Gold Tablet with the Design of a Tiger

战国(公元前475 ~ 前221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拉沟30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对虎纹金带饰 / Gold Belt Ornament with the Design of a Tiger

战国(公元前475 ~ 前221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拉沟30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此物采用金箔模压捶牒的手法制出两虎相对,张口怒目而视之状。鬃毛、尾纹以及其它纹饰也都制作精美,手法细腻,表现出较高的工艺水平。动物纹饰是北方草原常见的一种纹饰风格,当时生活在阿拉伯一带的民族把二虎相争的场面做成带饰,说明他们经常接触虎,对虎的习性特点观察很细致,具有鲜明的时代和民族风格。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彩绘木棺 / Painted Coffin with Cloud Design

汉晋(公元前202年 ~ 公元420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楼兰故城以北墓葬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箱形木棺,底有四足,通体彩绘。彩绘以白色作地,用红色的粗线在棺身四周和棺盖上绘交叉纹的图案框架,交叉纹的中心则绘出黄色的圆圈,木棺顶部和挡板各绘一只金鸟和一对蟾蜍,分别象征日、月。图案框架内用黄、绿、黑、褐色绘流云纹,布满木棺外表。学者们认为用金鸟和蟾蜍来象征日、月,源于中原文化。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钻木取火工具 / Tool for Drilling Wood to Make Fire

汉晋(公元前202年 ~ 公元420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丰县尼雅遗址1号墓地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钻木取火工具 / Tool for Drilling Wood to Make Fire

汉晋(公元前202年 ~ 公元420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静察吾呼沟墓地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金戒指 / Gold Finger Ring

汉晋(公元前202年 ~ 公元420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林台墓葬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戒指中间有环,两端为动物纹饰,似张嘴的蟾蜍,镶红宝石为双眼,两侧面有用细金珠焊成成排的小三角,正面镶椭圆形红宝石,周边一圈细金珠。宝石阴刻端坐在椅子上的妇人,妇人头戴圆冠,一手持花,表现的是罗马神话中丰腴女神的形象。

金饰件 / Gold Ornaments

汉晋(公元前202年 ~ 公元420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林台墓葬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石眉笔、眉石 / Stone Eyebrow Pencil

汉代(公元前202年 ~ 公元220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温宿县色孜东47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人面陶灯 / Pottery Lamp with Human Face Pattern

汉代(公元前202年 ~ 公元220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交河故城西北小寺古井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这件似一老者形象的陶灯为古代日常用品,其头顶内凹成一圆洞,可以用来盛油点灯。它是中国古代灯具的一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灯具的国家之一。战国、秦汉的青铜灯具无论在造型、装饰及制作工艺上都有很高的成就。灯在古代不仅是照明用具,还有装饰、祈祷等多种用途和寓意。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骨雕鹿头 / Bone Carving of a Deer Head

汉代(公元前202年 ~ 公元220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交河沟北1号墓地28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鹿头是用大型动物的髋骨雕刻而成。其脸部及五官采用浮雕,鼻子和眼睛之间采用水滴纹、弧纹和三角纹装饰。鹿角用透雕,高大而卷曲,并以三角纹和方格纹装饰。在下颌钻有一孔。雕刻精细,打磨光滑,线条流畅,造型独特,是一件非常难得的艺术珍品,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艺术风格。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树叶纹毛织鞍毯 / Carpet with Leaf Design

汉代(公元前202年 ~ 公元220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洛浦山普拉墓葬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出土时覆盖在马鞍上,保存完好,色泽鲜艳如新。是以简单平纹为基础的栽绒组织,采用“马蹄扣”法结扣,四角有流苏。毯面呈红色地,有三层边框,主边框是在浅蓝色上填充几何形叶纹图案。毯心铺满蓝色菱形纹。此毯已具备了新疆地区所特有的织毯纹样与图案,是研究当地栽绒毯工艺的珍贵实物。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王侯合婚千秋万岁宜子孙”锦被

汉晋(公元前202年 ~ 公元420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丰县尼雅遗址1号墓地3号墓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由两幅各宽48厘米的锦纵向拼合缝成,仍保存白色幅边。锦为蓝色地,图案纹饰为变形云气纹和茱萸纹循环排列。从左向右织“王侯合婚千秋万岁宜子孙”汉文隶书吉祥语,反映了汉晋时期先民们的审美取向和思想观念。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刺绣粉袋 / Embroid Bag

东汉(公元25 ~ 220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蜡染蓝白印花棉布 / Wax Printing Cotton Cloth with Blue and White Pattern

东汉(公元25 ~ 220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丰县尼雅遗址1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出土时已残破,在蓝色棉布地上的方格里印一袒胸露怀的半身菩萨像,其双目斜视,神情恬静温婉,项饰璎珞,双手捧着盛满葡萄的筒形角状容器,人物造型反映了在南亚次大陆形成的受地中海,尤其是希腊古典文化影响的键陀罗文化,折射出具有东西文化特点的键陀罗艺术风格。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红色地晕絳缂花靴 / Boots with Red Bottom Color and Purple Patterns

汉晋(公元前202年 ~ 公元420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民丰尼雅遗址1号墓地5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用细麻绳作经,以黄、红、绛及原色丝线编织成彩色花纹鞋面,鞋头部作兽面纹。整双鞋做工锦绣精致,纹饰布局典雅清丽,是新疆地区古代墓葬出土鞋类中的精品,发现时保存完好。该墓出土有前秦建元二十年(公元384年)文书,并在一件随葬衣物疏中提到“绛地丝履一量”,可能即是指此物。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王”字带流罐 / Pot with the Character "Wang" and a Spout

汉晋(公元前202年 ~ 公元420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丰县尼雅遗址1号墓地8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佉卢文木牍 / Wooden Tablet with Kharosthi Inscriptions

汉晋(公元前202年 ~ 公元420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丰尼雅遗址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木牍为胡杨木加工制成。长方形,上下两页,函盒中部下切凹槽,内书佉卢文字,函盖置于函盒凹槽内,背部隆起,有3道捆扎的槽沟和一长方形封泥凹槽。函盖两端横书佉卢文字,背面泥封上有一侧身端坐,作举手动作的人形,木牍正面墨书五行佉卢文字。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彩石、琉璃 / Polychrome Stone, Glass

汉晋(公元前202年 ~ 公元420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楼兰故城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半袖绮衣 / Silk Short Sleeve Shirt

东汉魏晋(公元25 ~ 420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楼兰故城北墓葬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此为童装,出土时右部分已残缺,但款式新颖别致,颜色艳丽,搭配相宜,突出较强的视觉效果。尼雅文物和楼兰壁画中都可以见到类似的服饰。此类服饰反映当时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彩绘绢衫 / Painted Silk Shirt

东汉魏晋(公元25 ~ 420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楼兰故城北墓葬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出土时已残破成数片,经拼对成型,面料为白色绢,成衣后再进行手工描绘。手描线条劲秀,布局合理,色彩均匀。人物眉眼、发丝、衣褶表达细腻、生动,具有很强的绘画效果。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金花形饰 / Gold Flower Shaped Ornaments

东汉魏晋(公元25 ~ 420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尉犁县营盘墓地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漆奁盒 / Lacquer Jewelry Case

东汉魏晋(公元25 ~ 420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尉犁县营盘墓地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全羊尸骨 / Corpus of a Whole Goat

东汉魏晋(公元25 ~ 420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尉犁县营盘墓地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于阗如来像壁画 / Yutian Wall Painting about Buddha

魏晋(公元220 ~ 420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阗县喀拉墩62号佛寺遗址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壁画为泥质,保存比较完整,绘画采用“屈铁盘丝”式的线条描绘,简单流畅,富有动感,并用朱红色晕染面部,突出人物脸部的光泽,具有新疆地区壁画艺术的特色。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鹿头纹毛织物 / Textile with Deer Head Design

汉代(公元前202年 ~ 公元220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洛浦山普拉2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多色平纹毛织物,由红、黄、绿、紫等色线织成条纹,并由多种图案构成,其中鹿头花纹图案新颖,工艺精湛,经纬线较为匀称,经线细,织密纬线较粗而匀称,织质规整,色泽鲜艳,显示了西域地区在毛织手工艺上的创造和革新。由此可知,山普拉较早就普遍以毛作为他们的衣着和毛毯。毛织物的纹饰具有前后相随、曲直结合、大小相承的整体布局,内容丰富多彩,历千年而依然色彩鲜艳,这是西域古代民族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梳篦袋 / Bag for Containing Combs

汉代(公元前202年 ~ 公元220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金冠饰 / Gold Hat Ornament

汉代(公元前202年 ~ 公元220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交河故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金冠是由四条细管状的金属品相互叠压构成半圆形束冠,冠后部两侧不相连接。纹饰为半浮雕式,在束冠的上下方各饰两组虎噬动物的图案,形象逼真,生动地表现出草原上动物世界的情景。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点心一组 / A Set of Desserts

六瓣梅花式点心

唐代(公元618 ~ 907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

麻花、七瓣夹心面点、馄饨和春卷

南北朝(公元420 ~ 589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且末县扎滚鲁克73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阿斯塔那墓地 / Astana Graveyard

        阿斯塔那墓地是西晋至唐代高昌城居民的公共墓地,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墓中所见的绘画有壁画、版画、纸画、绢画、麻布画等多种形式,内容可分为人物画、花鸟画和天文图。出土有泥塑木雕俑像,绢花、彩绘陶罐、丝、毛、棉、麻织物及各种文书等。墓中数以百计的千年古尸,是研究历史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居民的种族、民族特征的珍贵人体标本。阿斯塔那墓地的发现,为研究西晋至唐代高昌城居民的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的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From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265 ~317) to the Tang Dynasty (618 ~ 907), Astana Graveyard was the public tomb of residents of the Gaochang City. Its total area is about 10 square kilometers. There are many types of tomb paintings, such as wall paintings, etchings, paper paintings, silk paintings and canvas paintings, displaying figures, flower and birds and astronomical phenomena. Mud sculptures, wooden carvings, silk flowers, painted pottery pots, silk, woolen, cotton textile, hemp textile and various documents were unearthed there. There are hundreds of corpuses of thousand years which are precious samples for researching the races and ethnic characters of residents in the history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The discovery provides important materials for studying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the economy, culture and folk customs of the residents living in Gaochang City from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to the Tang Dynasty.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联珠纹猪头锦覆面 / Pig Head Shaped Silk Face Cover with Interlocking Beads Design

唐代(公元618 ~ 907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剪纸 / Paper-cut

北朝(公元386 ~ 534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黑人戏弄泥俑 / Mud Figurine of a Performing Black Person

唐代(公元618 ~ 907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阿斯塔那336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此俑作“昆仑像”,是狮子舞中的驯狮者。同墓所出两个黑人泥俑,其一与此类似,另一件体形稍大,四肢均残,上身穿右衽衫,下似系裙。此俑手中所握之棒并非原物,是修复时据双手握拳各有一孔补加的。原状并不如此。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彩绘驼夫木俑 / Painted Wooden Figurine of a Man Pulling a Camel

唐代(公元618 ~ 907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阿斯塔那206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男子头戴尖顶白毡帽,身着绿色长袍,足蹬高腰皮靴,深目高鼻,双眼圆睁,炯炯有神,面部丰满圆润,胡须微翘,可知木俑为一胡人。其外表英俊,紧握的双手作牵驼状,充分显示了其坚毅、乐观与自信。木俑采用分段雕刻然后合成型,并施以彩绘。制作技法精湛,艺术风格鲜明。另外,这种穿翻领胡服的人物俑在中原地区出土的唐三彩中也有类似造型。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彩绘骑马武士俑 / Painted Figurine of a Palace Guard Riding a Horse

唐代(公元618 ~ 907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草俑 / Straw Figurine

唐代(公元618 ~ 907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阿斯塔那108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戴帷帽仕女俑 / Figurine of a Palace Maid with a Veil Hat

唐代(公元618 ~ 907年)

高42cm,长28.4cm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这件骑马女俑面容饱满,身材丰腴,穿袒胸碎花白衫,束高腰长裙,再现了盛唐女子的丰韵与着装风格,表现了大唐王朝是一个民族融合、思想开放的朝代。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人首豹身镇墓兽 / Figurine of a Monster with a Human Head and a Leopard Body, Warding off the Evil in Tombs

唐代(公元618 ~ 907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阿斯塔那224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镇墓兽是古代人们想像中的驱邪镇恶之神。该雕塑为人首、戴头鏊,形似武士,双目圆睁,鼻栋高耸,嘴唇上部和下颌部蓄有浓须,身体似豹,足如马蹄。全身以浅蓝色为底,上用黑、蓝、白勾勒出豹斑圆点,尾部细长,宛如一条长蛇。整体造型流畅,极富动感。这件雕塑可谓人和动物形象的有机结合,面部采用写实手法,生动地表现出保护墓主人安宁而设置的辟邪守护神之形,达到了生动逼真的意境。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铜眼罩 / Bronze Eye Cover

唐代(公元618 ~ 907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阿斯塔那227号墓地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眼罩在出土时原置于死者眼上,通常用铜薄片冲压而成。中央靠近眼球部位钻刺小空洞,眼罩周边的小孔,原来缝缀着棉或绢缘,佩戴时金属不会直接接触眼部,起到保护作用。这种质地和形制的眼罩,仅在新疆地区可见,与当地风沙大的自然条件有关。此类文物在匈牙利也有出土。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生肖鸡俑 / Figurine of Rooster, One of the Twelve Animals Representing the Twelve Earthly Branches

唐代(公元618 ~ 907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阿斯塔那216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彩绘三足鼎 / Painted Tripod

唐代(公元618 ~ 907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伏羲女娲麻布画 / Painting on Canvas about Fuxi and Nvwa (Fuxi, a Legendary Chinese Role Who Taught People How to Fish, Hunt and Raise Livestock; Nvwa, Chinese Goddess Who, according to Legend, Created Human Beings and Patched up the Sky)

唐代(公元618 ~ 907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我国古代有“天圆地方”之说,伏羲女娲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人类的祖先。女娲所执规象征天,伏羲所执矩象征地。古人喜欢在宫殿或墓室中描绘这类传说故事。吐鲁番地区古代墓葬发现多件伏羲女娲像。从人物上看,伏羲深目高鼻,女娲细眉,鼻梁高直,是西域少数民族的形象特征。从绘画技法上看,人物的脸部和手臂采用晕染的手法,这正是古西域绘画常使用的技法。这说明当时西域地区与中原地区有着同样的神话传说。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树下美人绢画 / Silk Painting about a Beauty under a Tree

唐代(公元618 ~ 907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此绢画为描绘唐代贵族妇女生活的一组工笔重彩屏风画中的一件,正中间一幅为“弈棋贵妇娟画”。此画绘于对弈者的左侧,树下美人站在对弈者的一旁观棋。美人发束高髻,簪花钿,浓眉,双颊描红,红唇,大耳垂。身着印花蓝衣绯裙,足穿白底蓝边云头纹鞋;若有所思,立于树林中。用笔和线条细劲有神,流动多姿,典雅含蓄。着色鲜明浓艳,表现出盛唐贵妇细腻柔嫩的皮肤和高级丝绸服饰的纹饰与品质。美人丰肥的肌体,华丽的服饰,反映了盛唐时期以丰腴、浓艳为美的审美风尚,形象地表现了贵族在闲逸的生活中含情多思的神态。画的背景以竹子和花满枝头的树作为衬托,突出了画面优雅的情趣。吐鲁番地区不产竹子,而画面以竹子为图案背景,反映了吐鲁番地区的贵族对中原地区贵族在庭院内栽培竹子的优雅情趣的仰慕。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舞伎绢画 / Silk Painting about a Female Dancer

唐代(公元618 ~ 907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阿斯塔那230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此为绢本,出土于阿斯塔那古墓群中的张礼臣墓,为随葬的六扇《舞乐图》屏风画之一,分别绘4乐伎2舞伎。从中可以领略到初唐仕女常见的造型装饰:脸型清俊,身材苗条纤细;面部运用细腻的晕染技法,表现少女的姣丽;充分体现当时的一种审美观念。从长安出土的初唐墓的壁画舞女中,可以想象到此舞伎扬臂挥巾而舞的姿态。这幅《舞伎图》是初唐仕女画的代表作,是我国能见到的最早的有确切年代的画在绢上描绘妇女生活的作品,反映了唐代仕女画细密绚丽的艺术风格。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随葬衣物书 / List of Goods

东晋(公元317 ~ 420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斯塔那305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蓝色如意鞋 / Blue Ruyi Shoes

唐代(公元618 ~ 907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阿斯塔那104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蒲鞋 / Straw Shoes

唐代(公元618 ~ 907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阿斯塔那37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蒲鞋采用极细的蒲草编织,以其精巧博得人们喜爱。但编织颇为费工。此类鞋由中原传入,百姓多在暑天穿着,反映了这一地区汉人穿着的情景。此鞋制作精美,技术成熟,图案素雅,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通关文书 / Ancient Passport

唐代(公元618 ~ 907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阿斯塔那509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本件由3张纸粘接,前后残缺,上下完整,基本内容清楚。存文24行,文上印有瓜洲都督府、沙州、伊州之印多处。“过所”是为通过各种关卡而向官府申领的通行证明(通行证)。此件是两份过所,一份是瓜州都督府发给石染典的过所,另一份是石染典在沙州领到的过所。过所上特意注明了一同前往的奴仆姓名和牲畜的头数。在第一份过所里,记述了石染典曾携带着安西都护发给的过所,从安西来到瓜州进行“市易”后,要返回安西。又向瓜州都督府请求发放了回去的过所,从瓜州到安西,铁门关是必经之路,因而在过所上特别注明了铁门关。过所的后面有沿途各边防部队的“勘过”,说明在沿途还必须接受严格的检查。反映了唐王朝的各种法令在西域地区也同样推行。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汉佉二体钱

汉代(公元前202年 ~ 公元220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墨玉县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此枚钱币是丝路南道重镇于阗王国发行的一种货币,是新疆最早的自铸钱币,也最具代表性。据目前公布的数量,在中国内外收藏约360枚。于阗国采用西方铸币方式,有两种形式,大钱一面为汉文篆书“重二十四铢”,一面为马纹;小钱一面为汉文篆书“六铢钱”,另一面为马纹或骆驼纹。两类钱币背面均有佉卢文,多发现于和阗地区,图案由马或骆驼、汉字及佉卢文组成,故学术界称为“汉佉二体钱”。

阿尔达希二世银币 / Ardashir II Silver Coin

萨珊朝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高昌故城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目前,学术界对于阿尔达希二世的身世有不同的看法,其在位14年期间铸造的钱币在各地均有发现,其中1955年在吐鲁番高昌故城发现了7枚,钱币保存良好,但不甚规矩,此币就是其中之一。

布伦女王银币 / Queen Buren Silver Coin

萨珊朝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阿斯塔那29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布伦女王为库斯老二世之女,萨珊朝时期女王,执政仅1年,故铸造和发行的货币不多。此币在新疆地区的发行的货币不多。此币在新疆地区的发现表明萨珊王朝与中国之间的贸易交往非常频繁,对研究中国与伊朗两国间的交往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萨珊朝银币 / Iranian Sassanian Coin

萨珊朝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发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阿拉伯帝国消灭萨珊王朝后,在初期由于还没有建立一套统治机构,仍保留原来的税收制度和货币,因而开始之际在钱币上仍旧沿用库斯老二世钱币形制。钱币是银制的,上面的王像和祭火坛全都没有改变,比萨珊银币略小,但文字则加用阿拉伯文。银币背面为袄教付款,周边有新星抱月等简单图案,正面边缘压印的是阿拉伯文。

沙甫尔三世银币 / Shapur III Silver Coin

萨珊朝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彩绘木团扇 / Painted Wooden Circular Fan

唐代(公元618 ~ 907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阿斯塔那501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此扇为冥器,是长柄绢扇,画师巧妙地利用贯穿扇面的木柄为轴线,在扇面上作画。整幅书画表达了一种温馨浪漫的情怀。折射出流行于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素养。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双陆棋盘 / Chess Board

唐代(公元618 ~ 907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阿斯塔那206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此为冥器,木制品,表面嵌入细木条,将其划分为三部分。中间部分为褐色,并等分为三区,每区内都以兽骨、绿松石镶嵌飞鸟和花卉图案。两外侧部分涂成黑色,中央对称地镶嵌象牙月牙形,象牙两侧各有一排六朵五瓣花图案。整个棋盘制作得非常精致,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和欣赏价值。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泥塑菩萨头像 / Mud Sculpture of Bodhisattva's Head

唐代(公元618 ~ 907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县锡克沁遗址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彩色均已脱落,面部丰满,眉隆而细,鼻梁挺直通眉峰,目深而微闭,唇较厚,略露笑意,发髻盘旋如螺旋状。形象圆润精美,神态典雅秀丽,表现了西域女性之美。菩萨在古印度佛教中为男子形象,流传到中国后,逐渐转为温柔慈祥的女性形象。焉耆是古代西域佛教中心之一,这里出土的菩萨头像,对研究当地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形象资料。

供养人头像 / Sculpture of a Dedicator's Head

        供养人是指出资修造佛窟寺院,宣扬佛教的人。该供养人头像泥塑成形,头饰用带子重叠缠绕而成,双眉细而弯曲,双眼微睁,浓密的发须向四面呈排列有序的放射状。该供养人是当地土著居民的形象,人物刻画十分生动,有强烈的写实手法。反映了古代新疆地区佛教兴盛,是研究佛教艺术的重要资料。

首都博物馆“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四) - 逍遥游 - 逍遥游

阿拉伯文书 / Document with Arabic Words

宋代(公元960 ~ 1279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楚县脱库孜萨来故城遗址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