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省司法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完成省民生实事,打造新时代广东“枫桥经验”,努力实现“矛盾不上交”,为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一流法治环境。 高质量完成省民生实事 全省新增专职人民调解员4000余名 “健全社会矛盾化解机制”是“2018年省十件民生实事”之一,省司法厅党委将其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下,全省落实省民生实事撬动地方财政配套资金2.87亿元,推动乡镇(街道)新增专职人民调解员4469名(其中落实省民生实事任务指标1241名),全面建立“以案定补”制度,案件调解成功率98.2%,省民生实事三项任务指标圆满完成。 省司法厅通过出台《广东省司法厅关于落实省民生实事 加强人民调解工作 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行动计划》《省民生实事人民调解专项资金管理使用规范指引》等文件,健全制度配套,细化了45项具体措施,并把人民调解工作划分为基础工作、提升工作和创新工作三个层面,按照“强底板、补短板、做样板”的目标,对全系统报送的45个基础项目、47个提升项目和49个创新项目分别列项。全省有7个市参照省政府做法,将人民调解工作纳入当地民生实事。 人民调解组织不断加强 “第一道防线”作用进一步发挥 目前,全省形成了以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主导,农村、居委(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为基础,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为补充的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体系,人民调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省司法厅不断加强人民调解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健全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建立各类人民调解组织,扩大人民调解组织的覆盖面,全省现有人民调解委员会31898个,全省村(社区)实现全覆盖,同时大力推进人民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2018年以来建立市、县两级人民调解省民生实事工作示范点206个。 省司法厅积极参与司法体制改革,着力推动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互衔接,联合省委政法委下发《关于打造新时代广东“枫桥经验”进一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意见》,助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联合省法院出台《关于加强家事纠纷调解工作的意见》,促进人民调解工作与家事审判的有效联动,县级行政区域均设立婚姻家庭人民调解委员会;联合省信访局出台《关于建立人民调解参与信访矛盾化解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全面铺开访调对接工作;加强与人民法院、公安部门的协调配合,促进人民调解等公共法律服务在“道交一体化”工作中的有效衔接。 创新发挥 “互联网+”优势 努力实现“矛盾不上交” 按照省“数字政府”建设规划(2018-2020年),省司法厅筹备将人民调解服务上线“粤省事”小程序,构建“线上30秒、线下半小时”的公共法律服务圈。通过指导广州市司法局与腾讯公司深度合作,在全国率先上线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广东羊城“慧”调解小程序,有效缩减调解流程和时间,节约调解成本,获得司法部充分肯定。 广东在调解品牌的建设上不断下功夫,目前已建成“敬叔调解室”“西区胡健仪人民调解工作室”“梁姨调解室”“老戴调解室”等40个品牌调解工作室,并形成广东广播电视台《和事佬》、江门市电视台《敬叔调解室》等两个电视调解品牌,品牌化效应不断显现。 此外,人民调解工作领域也得到积极、持续的拓展,由婚姻家庭、邻里、损害赔偿等传统常见性、多发性民间纠纷领域,向环境污染、知识产权、金融纠纷、商会(商事)等社会热点、难点领域拓展,并向涉外、互联网等新型纠纷领域积极探索,为服务三大攻坚战、化解民营企业矛盾纠纷畅通人民调解渠道。如广州率先在涉外重点行业和领域建立引入外国籍调解员参与调解涉外纠纷工作机制,腾讯公司成立深圳市腾讯互联网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成立汕头市总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东莞市浙江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打造汕尾市综合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中心。 来源:广东省司法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