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朝向事情本身-胡希恕“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论断现象学原理初探(三)

 中医药方便 2019-04-08

三  辨方证的现实意义在于对《伤寒论》误读传统的去蔽

在中医史上,《伤寒论》和它的方证对应方法被忽略,脱离《伤寒论》原文和临床实验,以《内经》的理论和认识方法来解释《伤寒论》,导致了经方医学传承的误读和歧义。

在其他科学学科中也存在这种现象,科学哲学家库恩分析道,自然科学史“部分由于选择,部分由于歪曲,早期科学家所研究的问题和所遵守的规则,都被刻画成与最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上的革命的产物完全相同。无怪乎在每一次科学革命之后,教科书以及它们所蕴涵的历史传统都必须重写。也无怪乎随着它们被重写,科学再一次看上去大体像是个累积性事业。”

这段话很重要,可以从中感到透射出来的清晰之光,即感到中医史和所谓历史沿革的被选择被歪曲之处,即所谓《伤寒论》是对《内经》的继承和发展,或者说《伤寒论》是《内经》的临床版,甚至经方医家们所研究的问题和所遵守的规则都被刻画成与新生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体系完全相同,因为“这样看上去大体像是个累积性事业”,而事实上经方与医经有各自独立的发展经纬,彼此并非互为积累,汉以前经方医家们所研究的问题和所遵守的规则与现代的辨证论治体系是不同的模式。但“仲景之学,至唐而一变”,隋唐之后,经方医学的方证对应就没有再成为中医的主流思维,医者在临证时离不开经方的方证,但在理论阐释上却主要依赖医经系统,而医经理论却又无法还原方证,仅使用医经理论也不能完成临床活动,经方医学的方证思维便在若隐若现中延续,到了近代的所谓辨证论治时期,医疗现场的主力角色换成了西医,中医更注重以“论”来完成程序,方证辨证更加边缘化,以至于大学教育绝无方证思维痕迹,而过度理论化甚至国学化成为中医的弊端,正如章太炎指出的“金元诸家及明清诸家,文章开头即以五行、运气笼罩论述”“假借运气,附会岁露,以实效之书变为玄谈”。《内经》认知体系遮蔽《伤寒论》认知体系的结果,方证对应在有意无意间被隐去。

对此,经方家们却在固守自己的临证思维。岳美中有一句名言,即,不以理论取,并指出:《伤寒论》所论六经,与《内经》迥异,强合一起,只会越讲越糊涂,于读书临证,皆无益处。对于辨证论治与辨证施治二词,胡希恕赞同用辨证施治,其主要原因是针对后世注家以“论”字做文章的浮华论述。对于依赖《内经》理论对《伤寒论》的误读,胡希恕明言:“现在看来呀,这个伤寒论与内经没有什么关系”。海德格尔曾论道,揭示真理是一个去蔽的过程,去蔽的程序可以概括为:磔枝、透光、去蔽、开显、无蔽、显现真理。笔者认为,诠释中医经典也是一个去蔽开显的过程,胡希恕为《伤寒论》揭去《内经》的遮蔽,为后学呈示出方证的开显,同时也推翻了库恩所指出的科学史上“积累性事业”在中医史上的现象,还了经方医学独立发生发展路径的本来面目。

四  辨方证是中国古典思维临证之“御”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的一个著名命题,但有研究认为,“笛卡儿的错误在于,他认为物质和精神是异质的。它带来了一个错误的问题,即灵魂和身体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根本就不存在。无论是灵魂还是身体,都无法单独地加以研究。”“现代社会忽略个人,仅仅考虑人类。它相信‘共相’的客观实在性,将人视为抽象的概念。‘个人’和‘人’这两个概念的混淆,已经导致工业文明犯下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那就是将人标准化。”“在人身上,无法测量的事物远比能够测量的事物更加重要。我们不能接受量的暴政。”   

相对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西方哲学“思”之特点,哲学家王蓉蓉教授提出中国古典思维的“御”的特色。

御为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左为“行”的省写,中为绳索形,右是“人”形,意为人握辔行于道中,即驾驶车马,《说文》曰:“御,使马也”。其本义指驾驶车马,后亦泛指驾驭一切运行或飞行之物,引申为统治、统率、率领、治理、控制、约束以为己用。如:御节,指主掌季节;御气,指制御血气;《洛神赋》“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反”指驾驶舟船。

笔者理解,这种“御”的含义实际指事情的临场控制把握的动态,也许可以理解为“我御故我在”。

屈原《国殇》诗句“霾两轮兮絷四马”指的是在激烈的战场驾驭战车冲锋陷阵的状态,即“御”的一种实写。千乘之御,是一种高度应激状态下的全身灵的临场瞬间反应,眼耳手足身意在乎刹那一念一动之协调,任何理论言语逻辑在此刻都变得苍白无力。御是车人合一的状态,我御故我在。

胡老所说的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当指这种临场状态,可以理解为御文化的在医学现场的具体行为。此时的辨方证是临证之“御”的最后思维,也是处方前思维,其决定处方。任何一种辨证方法,最后都要落实到一张处方上,而决定处方的最后思维是眼耳鼻舌身意的综合判断,是方证契合度的考量,此刻已无理论阐释与逻辑推导周旋的余地。仅就经方临床而言,条文群自成其活泼的系统,此刻的灵感来自于条文方证对应的提示,而不是来自理论阐释与逻辑推导。深刻理性的表达与呈现方式往往并非复杂的逻辑和繁复的词句,而恰恰在于看似简约的临床原始资料的描述。哲学的任务是描述,不是解释,也不是分析。科学也不应是一种解释,也只一种描述。这是梅洛·庞蒂在他最重要的著作,也是法国现象学运动中最出色的论著《知觉现象论》的沉思所在。问题是要回到事情本身,回到这个先于认识、认识又总是谈论的世界。江尔逊先生有言:“余深感仲景之书对每一脉证的生动描述,言简意赅,精确真实。只要识证准确,方证相符,确可收到立竿见影之效”。

辨方证是辨证尖端的论断是对《伤寒论》认知方式的最贴近临床现场的高度理解与深刻体会。

五  方证对应是中医自我超越自我稳固的重要方法

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家吴国盛教授在分析中医传统思维时有以下见解:长期以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概念模糊、比附式推理盛行,严密推理不足。在中医里面,“取类比象”的方法尤其广泛。比如花朵生于植物顶端,故多用于治疗头部疾病;鸽子喜欢升腾,故食之可以补人阳气。民间流行吃什么补什么,相信孕妇吃了兔子则胎儿易生兔唇之类,不一而足。此类比附式推理基本上停留在经验式的或然推理水平,达不到严格的必然性。

“取类比象”作为中医学经常采用的方法有其一定的功效性,但这种方法带来的结论也有其不确定的一面。显然仲景学术并不以“取类比象”为主要方法,《伤寒论》方证记实的描述是经过历代经方界先贤们对临床现象与方药反应的真实观察与记录,只要发生现场的条件具备均可再现,所以经方医家们所信奉和采用的药证对应和方证对应的方式能够超离“取类比象”的虚诞一层,补固“取类比象”的浮脆一面。《伤寒论》严苛的药证方证实证超越了“取类比象”,有着高度的重复性和必然性,堪称中医临床的金标准,这一点应该是古代经方先贤遗留给后人的瑰宝,更是经方医学对中医学的巨大贡献,同时更是经方与医经的又一层不同特点。李士懋先生曾说:“有人说中医没有标准,不对。伤寒论每个条文,每个法,每个方证,都是标准”“伤寒论从头到尾都是标准”。

在现象学中,作为其基本理念的“朝向事情本身”可以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要求我们摆脱一切偏见,面对“实事”本身;其二是说,我们面对的是实事本身而不是实事背后的东西或“外物”,“实事”背后或“实事”之外无他,“实事”就是最基本的对象。胡希恕在其学术思想中重视就是方证本身的存在,而并非方证背后或之外,所以对一些虚玄的理论采取鲜明的舍弃态度,他强调辨方证是辨证尖端,既是对自己体会毫不含糊的表述,也是对后学的谆谆告诫。

小结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一段话经常被人引用:“我们踏上了光滑的冰面,没有摩擦,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条件是理想的,但我们也正因此无法前行。我们要前行,所以我们需要摩擦。回到粗糙的地面上来吧!”通过现象学原理对胡希恕辨方证是辨证尖端论断的探讨,进一步认识到《伤寒论》方证对应认知方式的特质、价值和意义,《伤寒论》方证避开了理论的绮丽华彩,其有序有道,每一条文每一方证饱含着实效之张力,复数条文与方证之间的呼应显示出其顾迴境域学术之压强,其拙实与野性思维方式是经方灵动的起源,如果继续发展经方医学,保持这种认知的特质是不可回避的选择之一。同时,我们更可望通过思考方证回归方证的方式,完成自己经方学术的一次涅槃。

参考资料:

1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胡希恕著  学苑出版社,2008第1版

2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胡希恕》 冯世纶主编  学苑出版社  2013年3月 第2版

3 《岳美中全集》 岳美中原著 陈可冀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年3月 第1版

4 《伤寒临床家江尔逊"杏林六十年"》 江长康等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5年10月 第2版

5 《海德格尔传》 张祥龙著  商务印书馆 2007年1月 第1版

6 《现象学及其效应》 倪梁康著  商务印书馆 2014年2月 第1版

7 《海德格尔哲学概论》 陈嘉映著  商务印书馆 2014年2月 第1版

8 《现象学对于认知科学的意义》 徐献军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6年9月 第1版

              (完)

附:厦门“陈雁黎经方传承班”开课通知

做一代经方传人,做胡希恕经方传人。

应经方学子热情邀请,胡希恕先生嫡传弟子陈雁黎老师将举办经方传承班,这是胡希恕经方传承又一翼,是系统学习胡希恕经方精髓和陈雁黎老师丰富而实用临床经验难得的良机。

陈老用3个月时间精心整理出传承班讲稿达百余页,并按照任应秋先生的解释“传授”当为“传承授受”,遂命名讲稿为《厦门胡希恕经方传承授受班讲稿》 。

冯世纶、陈雁黎二位大先生年轻时受胡老亲授,现以八十高龄,不辞辛苦,呕心沥血,当仁不让,翼护胡希恕经方,构成胡希恕经方传承授受之大观。

时间:4月10-14日(共5天)

地点:福建省厦门一针一药中医培训基地(厦门北泉州市官桥镇内洋)

学费:6800元

报名咨询:林凰18206091461

1,陈雁黎简介

主任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客座教授。1960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本科六年制),1961年见习,1963年期中实习期间,走进了胡希恕先生诊室,认真聆教,潜心笔记。并到胡老家中听课,有闻必录,还利用寒暑假去胡老诊室抄医案,记录了230个胡老临证医案。1966年毕业,参加北京医疗队一年。1967年底,响应国家号召,到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昌吉州中医医院做临床工作,至今五十余年。

著作有《胡希恕伤寒论方证辨证》(已出版),《胡希恕伤寒论证候辨析》(在付梓)。为纪念胡希恕先生诞辰120周年填词《满江红》二首,并制作成视频,嗣后又撰文《胡老的故事》万余言,深受中医界同仁高度赞扬。

2,传承班教材简介

   《厦门胡希恕经方传承授受班讲稿》  

   陈雁黎 主讲

胡老简介

胡希恕先生又名胡禧绪,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1898年3月生,沈阳市伍旗村人,1984年3月1日病逝,终年86岁,葬于燕山东清陵塔陵。胡老师从清末国子监进士,清末名医王祥徵。王师跟清末太医学医,曾任湖南长沙县长。

胡老1962年作“六经论治与八纲的关系”学术报告。为此《人民日报》发表评论,认为此报告解决了“历代医家缺乏论述的难题”,是近代屈指可数的伤寒大家。刘渡舟老师称赞说:“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似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料,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董建华老师谓:“百年来,中国真正经方家者,只有两人,一是曹颖甫,一是胡希恕。”

《伤寒论》一本小册子,398条,113方(缺一方),计13404个字(赵开美复刻宋本),印刷版为3万多字。2000多年来,注释《伤寒论》的著作达2300余部,平均每年有一部。《伤寒论高校教学参考》117万字,《张仲景医学全书》360多万字,可谓丰富多彩,美不胜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盛况大大超过了儒家对“孔孟之道”的研究。

最为全面的中医院校本科教材五版《方剂学》共收录名方422首,其中收《伤寒论》方剂95首,占22.5%。而宋朝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名方,只收有35首,仅占8.53%。

刘渡舟老师讲:“《伤寒论》是中医之魂。倘若没有《伤寒论》,中医将黯然失色。”(《张仲景医学全书》)

钱超尘老师曾讲:“无论给予《伤寒论》怎样高的评价,都不为过。”(《伤寒论文献通考》)

前言

(一)

一代宗师,经方翘楚。乐此不疲,心无旁骛。

胡老箴言,弥足珍贵。厚积薄发,必有建树。

(二)

考古索今,探幽钩沉。执简御繁,方证创新。

胡老名著,并非岐黄。满园桃李,定有传人。

经方传承授受班,他方讲罢我登场。愚已耄耋,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一片冰心在玉壶,授受经方来厦门。医道无边,方寸之间,一孔之见,疏漏舛误之处难免,供参考。

陈雁黎2019年3月15日

目录

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

附一:胡希恕《张仲景原序·撰用<素问>至<平脉辨证>23字》解

附二:《素问》所集方药与《伤寒论》所载方剂大相径庭

虚人解表建其中——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附:金银花解,柴胡解,石膏解

以八纲释伤寒

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以八纲释六经

附子的临床应用

附:《伤寒论》药物剂量换算说法不一,附子解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合真武汤

胡希恕老师对《伤寒论》脉象的认识

小大不利治其标

大柴胡合桃核承气汤

越婢加术汤

茯苓导水汤

注:防己、木香、木通、细辛含马兜铃酸之说明

结束语

附一:历史上与《伤寒论》有关的医学家简

附二:胡老的故事

附三:附子图片

3,传承班课程表

    (陈建国、王宁元在新疆昌吉拜见陈老,请教胡希恕经方的学习与传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