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清华【三国研究】诸葛亮病危,巧妙利用杨仪、魏延两人矛盾  

 liuhuirong 2019-04-08

当诸葛亮在五丈原病危时,考虑问题就多了,他很清楚杨仪看中的是接替他的丞相职位,可是诸葛亮十分了解,杨仪虽然有才干,但他野心很大,虚荣心很强,心胸狭小,难以容人,不能够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是个典型的有才无德的人物。因此,在遗命安排政权接班人时,诸葛亮“意在蒋琬”而根本不考虑杨仪。

魏延谋划的是接替诸葛亮的军权而继续北伐,但是他居功自傲,恃才狂放,唯我独尊,目中无人,不满意就大发牢骚,甚至以武力威胁他人,没有人缘,是个众矢之的的人物。因此,魏延不得人心,难以服众,根本无法挑大梁。

从上述两人简历不难看出,这两人都是有才无德的“小人”,诸葛亮很担心他死以后,这两人的矛盾和野心很快会凸显出来,在朝廷中恐怕谁也难以驾驭,根本管不了他们,他们的目的达不到就会产生内乱,会直接危及蜀汉政权和后主的安危,这一点连当时的孙权都看得很清楚。

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刚刚平定南方回成都,就拜费祎为昭信校尉,让他出使东吴,继续建立友好联盟。孙权在款待费祎的酒宴上,借酒兴评价蜀汉政权时对费祎说:“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你们这样糊涂,不知防虑于此,如何为将来打算呢(见《三国志·蜀书·董允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费祎回来后,如实地向诸葛亮做了汇报。看来,这个连东吴孙权等人都看的很清楚的难题,实实在在地摆在了毕生精力维护蜀汉政权的诸葛亮面前。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安危,他必须忍痛割爱,生前一定要妥善处理,否则,他将死不瞑目。但是,诸葛亮如何来处理呢?史料没有明确交代,我们只能够根据史实进行分析、判断。

笔者认为,在当时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诸葛亮不得不充分利用他们两人的矛盾和自身的弱点,干脆让矛盾激化,达到让他们先行自灭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保障蜀汉政权的稳定。但是,他必须在杨仪和魏延两人中先互相制约杀掉一个,这个人必然是魏延,因为魏延有兵权,骁勇善战,谁也制服不了他,一旦作乱后果不堪设想。杨仪虽然有野心也是个危险人物,必须除掉,但是不给他实权他啥都不是,暂时还成不了气候。因此,诸葛亮只能是利用杨仪好权利的虚荣心让他临时代理兵权,再借杨仪之手,先杀掉魏延,然后徐图杨仪,这才是上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