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書畫丨趙熊: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整理编辑:宫超 作品图片及文案:趙熊 开篇作品:趙熊丨《老墻自語·寫在前面的話》 说 老 墙 大凡名人,都以自己的精神领地名斋题号,意在志向,味在胸襟。“老墙”,是赵熊先生的字儿,听之顺耳,观之温馨,品之悠长。 提起老墙二字,人们自然会产生两个念想,一个是家,一个是国。家是每个人的根,按照旧有习惯,家以自然村界定。村有土地房屋,有男女老少,有庄稼树木,有牛马猪羊,有猫狗鸡鸭。村有城有门,城是一砖到顶的老墙,老墙上可以并排走着两行戏耍的小孩,门是又高又厚的老柴门,门洞上盖有城楼,城门开与关的时候都会发出沧桑的叫声,那是告诉人们,你不论走到什么地方,姓啥为老几,家是不能忘的,因为那是人生之本。 家是国之细胞。细胞多了,就形成气候。气候势了,就是社会。社会跃了,就是世事。世事大了,就得有人操心着人们的安乐祸福。秦始皇“神思弥六合,剑气腾九霄”灭六国,统天下,同文字,修长城,庶民百姓心中有了万里长城这座老墙,便遇事不慌,战时不乱。老墙,对内是安定天下的精神保障,对外是御敌于千里之外的物质障碍。 中华大地上还有另一道老墙,那就是划分祖国南北的巍巍秦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秦岭以南的长江水,孕育了多少江南才秀。秦岭以北的黄河水,孕育了多少北方将士。赵熊先生祖上绍兴,那儿是个文脉之地,除过久负盛名的黄酒外,出陆游和唐婉儿的爱情故事,岀王右军羲之的《兰亭序》,出一代文豪鲁迅,也出学者型书法篆刻家赵熊先生。当然,赵熊先生的智慧、修为和艺术成就,既有先天基因,亦有后天其人格、学养、才情和执着精神的弥彰,也不可否认灵毓的江南文化遗传和厚重的长安文化对他的熏陶与滋养,小时候又吃着长安城里唯一的一口甜水井,福上有福。西安至今保留着古长安的明城墙,围拢着近三十里的老墙,生活在这儿的人们心里是安静的,温暖的。难怪诗人薛宝勤说:“一城文化,半城神仙。” “面墙斋”,是赵熊先生起名较早、用时最长的一个斋号。在面墙斋里,先生以出家的心态与禅对语。他静静地,一本又一本的研读着儒释道的经典和古诗词,一次又一次的向先师陈少默拜教,一遍又一遍的临摹着古碑名帖,一方又一方的刻制着古印与今印,一首又一首的唱吟和写诗。不论春夏秋冬,还是酷暑严寒,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去斋,坐斋,离斋。三点一线,循环往复,日重一日,年又一年,他把半个世纪的时空和情感都交给了艺术,艺术也垂青着他。 他的诗,是从灵魂中流淌出来的酸甜苦辣。咏物,言志,颂师,悲悯,咏后总给人一种“风味隔壁三家醉,雨后开瓶十里香”的陶醉感。每首诗,都很讲究韵、律、四声、平仄、对仗。例如他的自解诗:“阴阳未解费平生,花落花开白发增。身后莫留闲石在,裁云镂月老雕虫。”又如祭先师黙翁九五冥寿诗:“一卷遗诗散墨香,三年追忆总情伤。曩时言笑未知远,蓬岛如今影渺茫。”前首,咏着酸楚。后首,听着心伤。 他的书,如陈年伏茶,越品越有味。或篆,或隶,或行,或草,初观养眼,又观入神,再观养心。每幅作品的字里行间都淫侵着碑帖的风骨,张扬着诗性的书卷,透彻着金石的味道。笔墨在灵动中智性,在放达中情感,在酣畅中气血,正如南朝齐王僧虔说道:“书以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他的画,古雅寓于高雅、拙朴与潇散之中。其绘画涉猎广泛,犹以松、鹤、梅见长。笔下的松,多与清风结伴,与山石为伍,长青而不畏暑寒,枯寂而心无罣譺。笔下的鹤,或宁静、或眺望、或鸣叫,翩翩然有君子之风。梅,白似雪,绿如翠,傲雪凌风,冷艳凝香。每每观之,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之气,品味在咂咂声中行进。 他的印,起刀生气象,方寸铸乾坤。几十年来,他默默地吸允着战国的古璽、 秦、汉的信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印、隋唐的篆体阳文及宋元明清的印迹之精华,苦学,琢磨,深究,操刀,日积月累,逐渐形成了“心手合一、法理同参、书卷、雄浑、高古、大气”的赵氏制印风格,其声名一直雀跃于全国篆刻大家前列在情理之中。 人不哄庄稼,庄稼也不哄人。他的《中国篆刻百家.赵熊卷》《赵熊篆刻集》《篆刻十讲》《风过耳堂吟稿》《境由心造》《处厚——赵熊篆刻书画集》等十多部著作接踵而来,几次个展观者如云,热议不息,其诗书画印整体出幛,犹如秦腔界四大名旦打擂台,味道各异。一次我和他在老城墙上散步,我说你如今功成名就,称谓多如牛毛,什么“一级美术师”、“陕西书协名誉主席”、“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终南印社名誉社长”、“西冷印社理事”等等,他指着空中一朵云说,这朵云什么时候聚,什么时候散,会去什么地方,只有天知道。一切的一切,只不过是风过耳了,还是“心如止水,物有如无”的好。说完,他笑了。 ——陕西作协·李宗奇丨文 艺术家简介 趙熊,字大愚,别署面墙斋主、风过耳堂主人、老墙等。一九四九年二月一日生于西安。少年时代开始自学书法篆刻,一九七一年师从陈少默先生。陕西书学院专业书法篆刻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原篆刻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西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终南印社名誉社长、西泠印社理事。 出任西泠印社第五、第七届篆刻评展评委,当代篆刻艺术大展审定委员,全国第九、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评委,全国第六届篆刻艺术展评委,第五届兰亭奖评委等。 论文入选全国第三、第四、第六届书学研讨会,全国第二届书法教育理论研讨会,中国书法艺术节·天津论坛(获优秀奖)等,并发表于《中国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文摘版)《篆刻》《陕西日报》《西安晚报》等。散文发表于《美文》《延河》《书法报》《西安日报》《三秦都市报》《华商报》等。出版有《赵熊篆刻集》《中国篆刻百家·赵熊卷》《米芾蜀素帖技法赏析》《怎样学隶书》《篆刻十讲》《风过耳堂吟稿》《境由心造——赵熊诗文书法作品集》《风过耳堂秦印辑录》《明道若昧·赵熊选刻道德经》《赵熊书楹联百副》等二十余种书籍。 眾家評說 书法家赵熊是陕西省书协名誉主席,他的篆隶和行草线质高古凝重,个人风帜鲜明。他的书法,真正做到了碑帖兼容,并形成了“碑壮骨”、“帖养气”的格局。赵熊有《说临摹》为证:“仿摩本是人初能,翰墨千年临至功。附丽前贤生妙笔,直铺大道上青云。”看得出来,他是重于技道并进的。他早年也曾把杜牧的《张好好诗帖》翻下来,描粗再描细地做比对;也将《曹全碑》、《乙瑛碑》、《张迁碑》中的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放在同样的座标纸上来研究;还做过把颜真卿《祭侄稿》像《韭花帖》那样变通排列,来看章法之异。傅山说:“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处,终是俗格。”赵熊的涉临之广,使他诸体融通,法随意转,意会情生,形成了相对全能的语言和图式。他能正书(篆、隶、楷),能行草,皆架构端严,形质浑朴,神采飞扬,气息鼓荡。这全然是只临一家或只擅一体者,所不能往的一种境界。他的书法之中的金石气质,一是来自于临古,一是来自于治印。 ——李建森丨文(节选) 赵先生的书法,以篆、隶、行三体为擅,内中尤以篆书最为出神入化,能在一体之间裁为百种样式,然审视其作,能于或方或圆、或狭或广、或扁或纵、或正或欹的高妙变化中看到他的筑基的扎实和才思的跃动。因为扎实,其作多样而不怪诞;因为跃动,其作宗法而有所变。这正验证了赵先生关于“风格”的阐释,他说:“时下,似乎人们对‘风格’与‘形式’ 有些混解,好像那种表象的形式雷同,就可荣获一顶‘风格’的桂冠。其实,我以为真正的风格存在于那种无论表象如何变幻,而始终蕴藏于‘质’中的独特语言之中。表面所谓无风格,也许正是其风格所在。”中国人看重书法,所以总对书法有所苛求,人们珍视珍爱艺术之林中的“这一个”,又责难“这一个”在自成格调后的重复。然而就此来说,赵熊先生的篆书是经得起当下的品味和时间的淘漉的。赵先生的篆书写的出神入化而隶书却写的面目独张,这“独”却是在步步为营的历练中完善成熟起来,曾见早年陕西书院出的一本小书中有赵先生所书“扶起绿荷承早露,惊回白鸟入残阳”隶书联,用笔寓圆于方,结体寓方于圆,即想在隶中见篆于篆中生隶,而与点画起止之间亦见行草韵律。然此书印行之季当在1991年左右,赵先生年届不惑虽思想圆融而手段多有局促处,故是作有夹生之憾。岁月不居,20余年忽忽而过,如今赵先生的隶书在面目独张中尽显着通融自在的赏心悦目。 ——李立荣丨文(节选)
45cm × 69cm 2014年 作 铃印:大愚遣心(白文)赵熊(白文)风过耳堂主(朱文)
45cm × 69cm 2017年 作 铃印:风过耳堂所见金石刻画之记(白文)老墙(白文)赵熊(白文)风过耳堂主(朱文)
57cm × 45cm 2017年 作 铃印:赵熊题跋之记(白文)肖形(白文)赵熊(白文)风过耳堂主(朱文)
66cm × 46cm 2017年 作 铃印:赵熊题跋之记(白文)风过耳堂所见金石刻画之记(白文)赵熊(白文)老墙(朱文)
69cm × 45cm 2017年 作 铃印:风过耳堂所见金石刻画之记(白文)赵熊题跋之记(白文)赵熊(白文)风过耳堂主(朱文)
28cm × 43cm 2015年 作 铃印:赵熊手制(白文)
28cm × 43cm 2015年 作 铃印:老墙(白文)风过耳堂主(朱文)
33cm × 44cm 2015年 作 铃印:赵熊(白文)风过耳堂主(朱文)世事生疏欲面墙(白文)
27cm × 48cm 2015年 作 铃印:赵熊(白文)老墙(朱文)
23cm × 36cm 2016年 作 铃印:忘形得意(白文)赵熊(朱文)老墙高兴(白文)
29cm × 23cm 2017年 作 铃印:熊(朱文)洗心(朱文)赵熊(白文)老墙(朱文)
23cm × 48cm 2016年 作 铃印:乐未央(白文)老墙诗草(白文)风过耳堂主(朱文)
48cm × 77cm 2015年 作 铃印:老墙闲吟(白文)赵熊(白文)老墙爪痕(朱文)
26.5cm × 39cm 2017年 作 铃印:老墙入眼之喜(白文)金石寿(朱文)赵熊私印(白文)墙(朱文)
41cm × 77cm 2016年 作 铃印:乐未央(白文)赵熊(白文)老墙(朱文)
25cm × 36cm 2015年 作 铃印:至人不闻子何喜哉(白文)赵熊(白文)老墙(朱文)
33cm × 90cm 2016年 作 铃印:用祈安详(白文)赵熊(白文)风过耳堂主(朱文)
14cm × 55cm × 2 2015年 作 释文:有松常聚鹤,无岭不横云 铃印:赵熊(白文)风过耳堂主(朱文)
25cm × 99cm × 2 2016年 作 释文:古道入云高种柳,平沙积雨莽生菭 铃印:赵熊(白文)老墙(朱文)
17cm × 94cm × 2 2016年 作 释文:参透庄周齐物论,宁知陶令止酒诗 铃印:肖形(白文)赵熊(白文)风过耳堂主(朱文)
10.5cm × 69cm × 2 2017年 作 释文:立身苦被浮名累,涉世无如本色难 铃印:肖形(白文)赵熊(白文)老墙(朱文) 整理编缉_同仁書畫院 版权声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