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西铜鼓县平顶垴遗址墓葬发掘简报

 汐钰文艺范 2019-04-08

平顶垴遗址位于铜鼓县温泉镇金星村委刘庄自然村南面约100米的平顶垴上,为一处高于周围地面约30米的坡状台地,南侧的温泉河由西向东流经,温泉河入定江河后汇入修河。因昌铜(南昌——铜鼓)高速公路建设的需要,省文物部门先期对高速公路沿线进行实地调查后发现了该遗址。2010年8月至10月份,为配合昌铜高速公路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铜鼓县平顶垴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共布5米×5米探方74个,发掘总面积1850平方米,发现早期房址5处,灰坑51个,墓葬2座,出土遗物两百余件。2座墓葬分布编号为M1、M2。现将墓葬发掘情况简报如下(图一)。

图一 平顶垴遗址墓葬地理位置示意图

一、墓葬形制

M1位于 T2、T3和 T5、T6之间,开口①层下,打破商周地层。为带斜坡墓道的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填土堆积为黄褐色夹大小不一的风化石。出土的随葬器物有深腹罐、卮、盘口壶,臼、铁刀等,共计16件。随葬器物多放置在墓坑南部东西两侧,随葬器物下有一层风化石,应为人为铺垫。未发现葬具和人骨遗骸。M1全长4.82米,深0.6米,其中墓室长3.3米,宽1.95米;墓向北偏东15°。墓道平面为长方形,长1.52 米,宽 1.05 米,坡度 10°(图二)。

图二 M1平剖面图

1、深腹罐 2、卮 3、圜底罐 4、壶 6、臼 7、16、盘口壶 5、8、9、13、小罐 10、11、双唇罐 12、盆 14、15、铁刀

M2位于 T13和T14之间,开口①层下,打破商周地层。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壁陡直,壁面未经加工较粗糙。墓内填土共分为二层,第一层为黄褐色土,土质较致密,厚度为0.4米,出土大量的泥质陶和夹砂陶,印纹硬陶,印纹硬陶纹饰有方格纹,云雷纹,水波纹等。另有石锛、石镞等石器。第二层为红色夹粉石土,土质较疏松,厚度为2.1米,出土少量陶片和石镞。墓内随葬有陶罐、瓿各一件。未发现葬具和人骨遗骸。墓坑平面呈长方形,墓长4.07,宽1.85,墓坑深 2.5米,墓向北偏西 25°(图三)。

图三 M2平剖面图

1、罐 2、瓿


二、随葬器物

1、M1出土器物16件,有14件陶器,2件铁器。陶器基本为灰硬陶,少量泥质黄软陶,纹样基本为方格纹。陶器器形有深腹罐、圜底罐、小罐、杯、壶、臼、盘口壶、盆、双唇罐。铁器有铁刀。

深腹罐,1件。M1:1,灰硬陶质。侈口,方唇,矮领,束颈,丰肩,弧腹,平底。通体饰方格纹。口径18.2,底径 17.2,高 30.2 厘米(图四,1)。

卮,1件。M1:2,灰硬陶。口微敛,方唇,直腹略弧,平底;身饰方格纹,腹上部饰一道凹弦纹,一侧有一圆形鋬。口径 12,底径 10.4,高 10厘米(图四,2)。

圜底罐,1件。M1:3,夹砂黄陶,陶质较硬。敞口,方唇,平沿,束颈,弧腹,圜底,饰方格纹,腹上部一道凹弦纹。 口径 14.4,高 12.4厘米(图四,3)。

壶,1件。M1:4,泥质黄陶,素面。弧腹,平底,底径 9.2,残高 15 厘米(图四,4)。

小罐,4件。

M1:5,灰硬陶质,腹以上有釉,已脱落。弧形敞口,方唇,束颈,平肩,弧腹下收,平底,饰方格纹,肩下一道凹弦纹,口径 10.4,底径 8.4,高 11.6厘米(图四,5)。

M1:8,灰硬陶质,腹以上有釉,已脱落。敞口,平沿,方唇,束颈,平肩,弧腹下收,平底,饰方格纹,肩下饰一道凹弦纹。口径10.5,底径8.5,高11.5厘米(图四,8)。

M1:9,灰硬陶质,腹以上有釉,已脱落。敞口,平沿里斜,尖唇,里口内敛,束颈,斜肩微弧,斜腹,平底。肩下部一道凹弦纹,饰方格纹,口径 10.8,底径8,高 11 厘米(图四,9)。

M1:13,灰硬陶质,腹以上有釉,已脱落。敞口,平沿,小圆唇;束颈,斜肩,弧腹下收,底平,饰斜方格纹。 口径 11.底径 6.3,高 11厘米(图四,13)。

臼,1件。M1:6,灰硬陶质。敛口,平沿里斜,口圆唇,弧腹下收,座外撇,平底,腹上部横饰双系,中部饰一道凹弦纹,饰方格纹,口径 11,底径 9.6,高 11.6厘米(图四,6)。

盘口壶,2件。大小形制一致。

M:7灰硬陶质,腹以上有釉,已脱落。盘口,平沿,尖唇,束颈,溜肩,弧腹下收,平底;肩下部横饰双系,系下一道凹弦纹,通体饰方格纹。口径13.2,底径11.4,高 22 厘米(图四,7)。 M1:16 与 M1:7 大小形制相同(图四,16)。

双唇罐,2件。

M1:10,灰硬陶质,肩以上有釉,已脱落。外唇敞口微弧,方唇里斜;内唇直口方唇,平沿。溜肩,鼓腹,平底,肩以下饰方格纹,外唇壁见弦纹。内唇口径8,外唇口径 12,底径 7.2,高 13.7厘米(图四,10)。

M1:11,灰硬陶质,腹以上有釉,已脱落。内唇直口圆唇,外唇敞口平沿,方唇。溜肩,鼓腹,平底。肩有一道浅弦纹,肩部以下饰方格纹,外唇壁见弦纹。内唇口径 8.8,外唇口径 14,底径 10.6,高 18厘米(图四,11)。

盆,1件。M1:12夹细砂黄陶,陶质略硬。砂敛口,圆唇,宽折沿,弧腹下部内收,平底,腹上部饰一道凹弦纹,通体饰方格纹,口径 17.6,底径 8,高 9厘米(图四,12)。

铁刀2件。

M1:14,脊宽 5,残长 29.2 厘米(图四,14)。

M1:15,圆环形刀头,柄扁平,尖残,脊宽 6,残高41.6 厘米(图四,15)。

2、M2出土器物2件。 均为印纹硬陶器,胎质坚硬。器形有罐和瓿,装饰纹样均为米字纹与大方格填线纹。

罐,1件。M2:1,硬陶质。侈口,尖圆唇,矮领,束颈,溜肩,斜腹下收,平底;肩部饰米字纹,下部饰大方格内填线纹。口径 28,底径 18.4,高 40厘米(图五,1)。

瓿,1件。M2:2,硬陶质。敛口,圆唇,鼓腹下收,平底,腹上部饰米字纹,下部饰大方格内填线纹。口径 13,底径 18,高 12厘米,最大腹径 22.6厘米(图五,2)。

图四 M1出土器物图

1、深腹罐 2、卮 3、圜底罐 4、壶 6、臼 7、16、盘口壶5、8、9、13、小罐 10、11、双唇罐 12、盆 14、15、铁刀


三、结语

1、墓葬形制。此次发掘的M1与M2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M1位于M2东北侧5米处,两者位置较为靠近,但两者墓向不一致,M1带斜坡墓道。两者埋藏深度也不一致,M1墓坑深度为0.6米,M2墓坑深度达2.5米。M1墓形与靖安老虎墩M50①相似。

2、墓葬年代。深腹罐(M:1)与南昌市老福山②、南昌市京家山M2③所出同类器接近,双唇罐(M1:10,M1:11)与湖南资兴 M380④所出同类器接近,卮(M1:2)与宜春南庙⑤、宜春下浦坝 M28⑥所出同类器接近。M1未见江西地区东汉中晚期的灰陶或绿釉红胎陶模型明器。由此可见,M1的年代当属东汉早期偏晚至东汉中期早段之间。

图五 M2出土器物图

1、罐 2、瓿

M2出土罐(M2:1)、瓿(M2:2)上面的纹饰——米字纹和大方格填线纹,与清江战国墓⑦、广东始兴白石坪战国遗址⑧、资兴旧市战国墓⑨、贵溪崖墓⑩出土陶片纹样一致,米字纹和大方格填线纹为春秋战国时期广西、广东、江西、浙江等越地常见纹饰。罐(M2:1)与贵溪崖墓 M5⑪和资兴旧市战国墓 M286⑫所出同类器相似,瓿(M2:2)与贵溪崖墓 M10⑬一所出同类器相似。由此可见,M2年代大致为战国早期,为越人墓葬。

铜鼓县地处江西西北部山区,与湖南浏阳、平江接壤,这两座墓葬是铜鼓县目前唯一经考古发掘见诸报道的两座古墓葬,填补了铜鼓县的空白。江西地区战国墓葬发现较少,目前只在清江(今樟树)、武宁、贵溪有发现,此次铜鼓县发掘的战国墓葬(M2)虽然出土器物较少,但却是为数不多的越人墓葬,对江西地区战国越人墓葬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附记:江西省田野考古培训班第2期部分学员参与了此次发掘。参加发掘工作的同志有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徐长青、饶华松,铜鼓秋收起义纪念馆张淑英、赖慧琴,大余县博物馆王海兵,德安县博物馆罗志东,安福县博物馆刘君武,德兴县博物馆张巍,莲花县博物馆吴昊等。

注释:

①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江西靖安老虎墩东汉墓发掘简报》,《文物》2011年第10期。

②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西南昌老福山西汉木椁墓》,《考古》1965年第6期。

③江西省文物工作队等:《南昌市京家山汉墓》,《考古》1989年第8期。

④湖南省博物馆:《湖南资兴东汉墓》,《考古学报》1984年第1期。

⑤曾和生:《江西宜春东汉墓葬清理简报》,《南方文物》1993年第3期。

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江西宜春下浦坝上古墓群发掘报告》,《江西文物》1991年第2期。

⑦江西省博物馆:《江西清江战国墓清理简报》,《考古》1977年第5期。

⑧莫稚:《广东始兴白石坪战国

遗址》,《考古》1963年第4期。

⑨湖南省博物馆:《湖南资兴旧市战国墓》,《考古学报》1983年第1期。

⑩⑪⑬江西省历史博物馆等:《江西贵溪崖墓发掘简报》,《文物》1980年第11期。

⑫湖南省博物馆:《湖南资兴旧市战国墓》,《考古学报》1983年第1期。

发掘: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江西铜鼓秋收起义纪念馆

领队:徐长青

绘图:饶华松、何国良

执笔:饶华

转载自:《南方文物》 2016年第4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