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节里读诗词:最美的文字,在古人笔下开出花

 江山携手 2019-04-08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是一个追思先人的传统节日,其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历代诗人对清明也情有独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

1.扫墓缅怀

清明这一天,人们扶老携幼来到墓地,将酒食果品供祭在亲人的墓前,然后焚化纸钱,进行祭拜。“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唐白居易《寒食野望吟》)清明扫墓,祭祀缅怀先人的景象历历在目。“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南宋高翥《清明》)郊野祭扫,悼念亡人的情形如在眼前。

2.踏青游春

清明节除了到郊外祭祀先人外,文人踏青的风气也极盛行。“卫女红妆薄,王孙白马肥。相将踏青去,不解惜罗衣。”(唐李嘉祐《春日淇上作》)诗人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青年男女在花红柳绿、莺歌燕舞的清明时节相伴踏青的画面。“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南宋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春光明媚,踏青游春的景象扑面而来。

3.郊游玩乐

古人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蹴鞠、荡秋千、放风筝等。诗人描写这些习俗,凸显了古人清明郊游玩乐的场景。“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唐王维《寒食城东即事》)在美妙的春光里,人们或蹴鞠,或荡秋千,尽情欢愉。“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高鼎《村居》)一群活泼的孩子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乐趣。

4.遥祝亲人

清明这一天,不少身居异乡的游子,只能在其漂泊之处感应清明的气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遥遥寄告,祝福亲人。“自叹清明在远方,桐花覆水葛溪长。家人定是持新火,点做孤灯照洞房。”(唐权德舆《清明弋阳》)哀婉的诗句,写出了游子清明盼归的心声,流露了几许淡淡的惆怅。“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明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无客不思家”道出了万千游子清明思归的心绪。

5.关心疾苦

关心人民疾苦,关心家国兴亡,历来是文人的优良传统。就是在清明这个节日,诗人们也不忘忧国忧民。“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唐张继《阊门即事》)清明本是春耕生产的大忙时节,农夫却被“召募”去服劳役,倾诉了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明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战事不绝,祸乱四起,人烟萧疏,民不聊生,忧国忧民的情怀自不待言。

6.人生无常

清明也被称为三大鬼节(清明、中元、寒衣)之一。因为有亡故的因子,便也自然引发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北宋黄庭坚《清明》)诗人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抔黄土,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泾有梨花。一樽竟藉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南宋赵鼎《寒食书事》)权贵生前虽然喧嚣一时,但死后若干年却落得坟前冷落,无人祭扫,反不如黎民百姓,生前平淡,但死后却祭拜不断,人情如旧。

7.悼亡愁绪

与清明相关的节日是寒食。寒食节时不举火而食。这一天,人们要到水边祓除不祥,扫祭祖先坟茔,引发的万般愁绪自然也挥之不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清明时节,细雨纷纷,行人吊念逝去的亲人,悲思愁绪,伤心欲绝。“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北宋杨万里《寒食上冢》)诗人行走在扫墓的路上,睹物伤怀,把千言万语归结为一个“愁”字,表现出一种莫名的哀伤心境。

8.韶华易逝

清明是春分之后的一个节令,此时已入暮春时节,百花相继调谢,容易引起人们伤春惜春的情愫。“向谁夸丽景,只是叹流年。不得高飞便,回头望纸鸢。”(唐罗隐《寒食日早出城东》)在热闹的寒食节日场景里,诗人看到高飞的风筝,不禁生出韶华易逝功业无成的惆怅情绪。“节序太无情,不肯留停,留春不住送春行。忘却罗衣都湿透,花下和笙。”(清郑燮《浪淘沙·暮春》)春雨既然不肯停留,那就干脆伫立在雨巷花荫深处,吹一支悱恻的笙曲,为春送行吧。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怀。

9.思妇闺怨

清明时节,春风骀荡,春色迷人,正是举家出动或三五好友一起到郊外春游踏青的大好时光。身处闺门的女子,无法与心上人一起游春,人生悲苦自然而来。“消息未归来,寒食梨花谢。无处说相思,背面秋千下。”(北宋晏几道《生查子》)闺门女子天天盼,月月盼,寒食节过去了,梨花开了又谢了,一次次地等待,始终没有等到丈夫的音信,随之而来的,只是一次次失望!只能在秋千架下,默默地承受相思之苦,无处诉说,也不想诉说。“行坐深闺里,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北宋杜安世《鹤冲天》)她在深闺里行坐不安,形容憔悴,没有什么心思去梳妆打扮。一位因怀念远人而憔悴幽怨的闺中少妇的形象呼之欲出。

10.抒发悲情

清明是一个让人感时伤怀的节日,面对春日的景象,诗人或抒顾影自怜悲情,或发家国破亡喟叹。“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北宋王禹偁《清明》)即使在清明节,也没有像平常人那样外出踏青,去欣赏山花烂漫的春景,更没有邀约友朋饮酒作乐,反而过着山野僧人般的清苦生活。凄苦之情痛彻肺腑。“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清屈大均《壬戌清明作》)虽有亡国之恨却难有回天之力,这是特定时节和特定环境触发的情思,诗人将幽愤之情借助清明表达得深沉蕴藉。

文化的理想国,让每一个诗意的灵魂,都有栖身之地。感谢您的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