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逐渐凸显,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深入研究并开展肿瘤介入治疗工作,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主任李肖教授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经过多年临床经验的积累及医学前沿知识孜孜不倦的学习和探索,李肖主任在微创医疗界难度与风险最大的TIPS手术及其拓展技术领域造诣颇深,并且完成了世界首例活体肝移植后小肝综合征的TIPS治疗,开拓性的实施了肝静脉与下腔静脉闭塞型布加综合征等高难度微创介入手术。面对已取得的成绩,李肖主任说道:“做医生,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前再看一看”。 亚太微创介入医学联盟 专访 医科院肿瘤医院介入科主任李肖 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主任,曾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介入诊疗中心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副组长。擅长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肿瘤与血管疾病的微创治疗。 李:近年来,中国介入医疗的发展很快,正因如此,指南与共识的制定才显得尤为迫切。 介入治疗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规范化,这就涉及到指南与共识的制定,而介入治疗并不是对某一器官的诊疗,而是“从头到脚”的,所以这就导致了规范化的工作需要很长的时间,慢慢来落实。 以门脉高压TIPS手术的指南为例,业内人士都知道,TIPS手术是整个微创介入领域难度最高、风险最大的手术,可以说,如果一个医生熟练掌握了TIPS技术,那么其他介入手术都不在话下。 以前能够操作TIPS手术的人并不多,这几年相关的技术专题会议逐渐多起来,可供医生们学习,从业人员也变多;但是做这个手术的专家有时候是“一人一个手法”,或者按照曾经的指南来做,以往的指南也面临着需要更新的问题,所以,我们拟在明年的CCI年会上发布新版的门脉高压TIPS操作指南,这个指南由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来主导制定,目前已经到了最后定稿的阶段。 参与编写这个指南的团队也是比较权威的,是由全国各地从事TIPS的专家来牵头,每个人都有雄厚的研究团队。 大家都知道,临床医学不是一门割裂的学科,尤其是肿瘤治疗,更需要多学科协作。特别是肝癌的治疗,如果瘤体大、分期晚、且伴有侵犯血管的现象等,则难以实现直接手术切除,这时介入治疗即为首选的治疗手段;通过选择性动脉栓塞化疗、局部消融治疗等多种微创介入手段并用,使肿瘤缩小,部分病人可以获得成功手术的机会,或者再联合其它肿瘤治疗手段来最大化控制肿瘤,实现带瘤生存。也正因此,这个将是一个涉及到多学科的指南,不仅仅介入科的大夫可以学习,其他学科的医生也能够从中获益。 李:要说“开拓”,我觉得担当不起,只能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我们前辈做了很多的工作,我们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继续前行的。 我就职的上一家医院是华西医院,规模数一数二的综合性医院,介入手术每年超过5000例;到了医科院肿瘤医院后,我更加专注于专科诊疗,每年血管介入的手术量估计在3000台以上,这其中TIPS手术大约占三分之一,在国内可以说数量可观,但也并不一定最多。相比手术量,我更愿意挑战一些高难度的手术。 在我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我首先很感谢华西医院,它培养了我,我在华西结识了很多学长、师长、朋友,都是很敬业的医生。现在来到医科院肿瘤医院,也很感谢同事和院领导的支持。 我认为,一个医生的职业生涯,往往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我们会关注技术,向前辈学习。第二个阶段,会关注这个专业的发展;如果医生能再往前走一步,第三阶段,我们会去关注一个学科、一个群体。 当我们从事了一个行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应该对这个学科的发展,扛起一定的责任,有一些担当。 ▲李肖教授——肿瘤出血介入治疗能力提升 李:医生这个职业,是很难做到“弯道超车”的,必须脚踏实地的“熬”。从本科五年,或者本硕博连读,博士后等,这一路走来,是一个修炼的过程,是一个学习进步的过程,也是一个挑战和享受的过程,走到今天,最基本的是要有责任和担当。希望年轻的介入医生能够不忘初心,耐得住寂寞。 从另外一方面,一个学科发展的节奏并不是一个大夫或者一个学科带头人能够解决的问题,同时也需要管理者、决策者一同参与、一同思考。 业内一直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虽然现在中国介入正迅速发展,很多手术做起来都很流畅,很多器械也用的很顺手,可是很多器械,其实都是进口的。举个例子,TIPS手术,很多医生已经做得很熟练了,那么反过来想想,如果不用进口的器械,这台手术能不能拿得下来呢? 从病人的角度来说,首先挽救生命是第一位的;但是更进一步思考,进口器械的价格往往颇高,病人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作为医生,成长到一定的阶段,也应该一定程度去参与国产器械的研发,争取为患者提供性价比更好的国产器械。 END |
|
来自: 昵称40699196 > 《急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