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强调通风管理?
食用菌栽培的出菇管理,简单的说是温光水气的控制,但每一种菇的的温光水气要求都不一样,甚至同一种菇的不同品种和不同栽培方法,要求都不一样,当然这种不一样的结果是菇的质量和市场对象也不一样。
香菇作为中国传统食品,主要是作为干制品而生产,但在人工培植已经成为主流的今天,鲜品生产已经成为普及的消费需求了。而鲜品的产品要求甚至也出现了分流,一个是完全以做汤菜的模式,另一个是作为高端食材的炒食模式。炒食模式的要求,又接近于干制的花菇生产要求。
这两种模式的不同点主要在于品种选择和水分控制。
品种选择方面,作为汤菜的要求要软嫩滑腻,所以以短菌龄软质品种为宜;而作为炒食的要求,则应该是清爽有嚼劲的硬质品种为佳,当然也是菌龄较长的菇种更合适。
作为高端食材的价格自然比较高,所以鲜品产量水平略低(实际上以干物质计算的产量水平是不低的)也不构成收益问题。这个差异就是菇体的含水量不一样,而这种不一样的原因就是水分控制造成的。
而作为食材,可食部分的比例很重要,香菇菌柄不堪直接食用,比例高了虽然也能卖钱但影响效益,所以这两个管理模式的共同点是必须控制菇脚的长度。菇脚粗的,在不长的情况下不是坏事,粗一点有利于菇体长大,因为那是营养运输的通道。
换句话说,香菇生产的价值创造的核心,在技术上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控制菌柄的长度,所有优质香菇的共同点必须是腿短的,不管是黑面还是白面,也不管是板菇还是花菇。而决定香菇腿长短的因素是通风。
花菇的形成,通风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要生产高质量的花菇和白面菇,对于通风要求是更高的,通风的最低要求是不得出现菌柄的伸长,而最高要求是在采收前的高峰生长阶段,可以控制达致菌盖表面的失水大于菇体的输水能力。因此,我们的管理和设施也必须具备控制到这两个要求之间的可能性,其中一个出菇期的管理技术,我们称之为控制能力,另一个是控制条件,即设备设施的设计功能。这两个东西缺一不可,否则是做不出优质菇的,当然也不太可能高产。
为什么香菇对通风要求特别高呢?理论的解释是它对二氧化碳敏感,二氧化碳浓度是菌类发育的最主要影响因子,浅度影响的表现就是菌柄的长度,深度影响可以导致菌盖不发育。但由于不同菇种的耐二氧化碳能力不一样,这个共同解释就有少许遗憾。
基于人工栽培食用菌的技术有一个重要概念,那就是在不经过严格仪器检测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大致判断不同菇种对二氧化碳敏感的特点。高浓度二氧化碳影响菇形但是不影响发育的能力,我们称之为二氧化碳耐受力;出现长柄畸形菇二氧化碳浓度阈值的高低,我们用以衡量菇种的二氧化碳敏感度。
金针菇是二氧化碳耐受力最高的菇种,10000ppm的二氧化碳都可以正常分化菌盖产生孢子。而香菇大概是二氧化碳敏感度最高的菇种,超越500ppm就胡出现明显的菌柄伸长,畸形率也同步增加,1500ppm基本上就不能完成分化发育(品种不同有一定差异)。而且香菇实际上是一个对二氧化碳既敏感又缺乏耐受力的菇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