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是如何治疗痛风的呢?

 呵呵8909 2019-04-08

我国对痛风的认识大约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最早关于痛风的记载应该是《黄帝内经》: “五脏过用,气血失调,痹症(可理解为痛风)内生”。可以翻译为:五脏过于疲劳,肝功受损,肾气日衰,没有了肾气的蒸化和肾阳的温煦,湿浊内聚,郁久化热,流注关节,发为痛风。

痛风属于中医“热痹”范畴。痛风患者多属于湿热体质,湿热聚集在体内难以排出,加上多数患者嗜酒或饮食不当,外感邪气,导致气血不畅,痰湿积聚关节,导致红肿疼痛。痛风的发生和患者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息息相关,不良的饮食习惯是痛风最常见的诱因之一。

东汉名医张仲景就提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血行需强肾”的中医理念。强调了“血行加强肾”的痛风偏方。我国传统医学中,痛风这一疾病现象始终存在。中医痛风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梁代陶弘景的《名医别录》,但是相关的详细阐述,直到金元以后,在朱丹溪、龚廷肾等的著作中才有“痛风”的专论,对痛风的发病因素、临床症状、治疗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因此,中医食疗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作为一种自然疗法,使人体可以吸收食物中有益的营养和活性成分,以此达到调节气血、防治疾病等作用。因此采用中医施膳干预,对降低痛风患者尿酸水平,减少痛风复发率和提高痛风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